•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語義功能及其形成

      2018-08-14 05:29胡夢君
      現(xiàn)代語文 2018年4期
      關鍵詞:語用功能

      胡夢君

      摘 要:現(xiàn)代漢語中,“還不是X”句式可以表示否定陳述、詢問、反問語氣。表示肯定意義的反問句“還不是X”由于高頻使用,后又擴展到了陳述句中。本文將這種表示肯定意義的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其基本語義功能及附加語義功能。我們認為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是一種主觀性的表達,提出的是肯定的反預期。本文通過對“還不是X”語料的考察以及對其語義結構、重音結構的分析,探討了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的形成歷程。它發(fā)端于疑問句,成熟于反問句,然后擴展到陳述句中。語用推理和語境吸收是誘發(fā)“還不是”固化的主要機制,主觀化、反預期是其動因。在這一歷程中,“還不是X”的主觀性不斷增強,“是”進一步語法化,“還不是”有凝固為三音節(jié)詞的傾向。

      關鍵詞:語用功能 固化機制及傾向 形成動因

      一、引言

      現(xiàn)代漢語中的“還不是X”句式,可以表示陳述、詢問、反問語氣。

      (1)我曾聽慕容老爺談起天下武功,說道大理段氏最厲害的功夫,還不是一陽指,而是叫作什么‘六脈神劍。”(金庸《天龍八部》)

      (2)“瞧你不出,居然這等厲害,看來老子只怕還不是你這小子的對手。”(金庸《天龍八部》)

      (3)“鋪子里不收你們念書的作徒弟,工廠里不要學生當工人,還不是好憑據(jù)?”(老舍《老張的哲學》)

      (4)李石清:你看他辦學校,蓋救濟院,開工廠,這還不是好人做的事?(曹禺《雷雨》)

      (5)王語嫣笑道:“你還不是包叔叔?人沒到,‘非也非也已經(jīng)先到了。”(金庸《天龍八部》)

      (6)“回頭老蔣得了天下,小妹當了第一夫人,那還不是我們宋家的榮耀??!子文,你就不要再認那些死理了!”(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本文將表示否定陳述的“還不是”稱為“還不是1X”,如例(1)、例(2)。表示詢問的“還不是”稱為“還不是2X”,如例(3)、例(4)。表示反問的“還不是”,稱為“還不是3X”。而“還不是3X”既可以采用反問句的形式,如例(5);也可以采用陳述句的形式表達非否定義,如例(6)。本文將這兩種形式統(tǒng)稱為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陳瑤在《現(xiàn)代漢語“還不是X”反斷句研究——兼論反問句具體類型的研究方法》中將這種“句面形式與句義取值相反的還不是X小句”,稱之為“反問性的還不是X斷定小句”,簡稱“還不是X反斷句”[1]。本文暫不采用這一名稱,因為這種以否定形式表達肯定語義的“還不是X”既有反問形式“還不是X嗎?”,也有陳述形式“還不是X(嘛)”。

      筆者認為,表否定陳述語氣的“還不是1X”是“還不是”最初的、基本的用法,即否定形式表示否定意義,如例(1)、例(2)。當發(fā)話人對言語對方所傳達的信息表示懷疑、不確信時,采用“還不是2X”,如例(3)、例(4)。這種詢問動因是由于言語對方所傳達的信息與發(fā)話人自己原有的認知、看法不符,有沖突,與常見的詢問句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例(5)、例(6)表示反問語氣,呂叔湘先生認為反問是一種否定的方式。[2]但“還不是X”的否定不僅是一種語義否定,也是一種語用否定。否定詞“不是”不對句子的真假作出判定,沒有作用于所否定內(nèi)容的真值,而是借這種否定的形式表達了作者的主觀態(tài)度。從歷時角度看,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是在詢問式“還不是2X”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說話人對“還不是X”反命題的確信度越來越高,因而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的主觀色彩也更強烈。對此,下文將會詳細說明。

      二、“還不是X”的研究現(xiàn)狀及不足之處

      目前,學界對反問句“還不是X”的研究不多,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中只檢索到3篇相關文章:陳瑤《現(xiàn)代漢語反問性“還不是X”小句研究》、《現(xiàn)代漢語還不是X反斷句研究——兼論反問句具體類型的研究方法》和殷樹林《也談“還不是X”反問句》。他們都對“還不是X”的語義類型進行了闡述。陳瑤在《現(xiàn)代漢語還不是X反斷句研究——兼論反問句具體類型的研究方法》中認為“還不是X”有3種語義類型[3]:

      1.因由直斷句,直接斷定某一行為、狀況的原因或目的。

      2.示質(zhì)補斷句,補充斷定某一對象的實際情況或性質(zhì)。

      3.結論推斷句,通過擺出某種實際情況或條件,推斷出由實際情況得出的結論或由條件導致的必然結果。

      殷樹林在《也談“還不是X”反問句》中進行了增補,認為“還不是X”語義類型有5種[4]:

      1.斷定主語具有X的性質(zhì)

      2.解釋性的“還不是X”

      3.推論性的“還不是”

      4.示質(zhì)補斷句

      5.Z,D,還不是X

      “Z”是讓步關系成立的條件,“D”表讓步的虛擬條件,“X”是這種條件產(chǎn)生的后果。

      其實,對這兩種語義類型的劃分,筆者認為都是根據(jù)“還不是X”小句與前后其他小句成分配合起來的整個格式所形成的,文章并未探討“還不是”本身的語義結構。這一點,陳瑤和殷樹林在文中也明確提出。殷樹林認為“在不同語境中由于肯定角度的不同,‘還不是X反問句其實有5種不同的句意類型”[5]。而陳瑤認為“還不是X”的具體句義,“取決于反斷句所處的更大的句法框架”[6],其對“還不是X”句法框架的描述,是根據(jù)所在的具體句子得出的。但是,對“還不是X”內(nèi)在的一些特質(zhì)描寫分析得還不夠。

      我們認為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豐富的語義雖然受到外在句法環(huán)境的影響,但決定性因素與三音節(jié)詞“還不是”語義結構有關。只有了解了“還不是”的構成意義,才能更好地統(tǒng)籌這些不同的語義類型。

      三、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的話語功能

      (一)基本語義功能

      一般情況下,肯定的形式表達肯定的語義,是一種無標記現(xiàn)象。而“還不是X”句式是用一種否定形式表示一種肯定意義,運用這種有標記的結構,一定有其特殊的言語功用。

      我們認為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是一種主觀性的表達,表達對自己觀點的肯定與強調(diào)。它提出的是肯定的反預期,是對受話人隱含看法和觀點的強烈不認同與質(zhì)疑。此處的受話人既可能是言談對方,也可以是擁有一定共識的特定言語社會群體。這種隱含看法、觀點可能是受話人真實持有的,也可能是說話人認為受話人所持有的,甚至可能是說話人為了一定的語用目的而有意認為受話人所持有的。否定詞“不是”不承擔具體的否定義,不是一種真值否定。例如:

      (7)不磨聽了,喝道:“……我做好事,我不曉得自己做,我要人家代我做嗎?他們那些善堂善會,那里是做好事,還不是想借此發(fā)財!你這奴才那里曉得,也就聽信了他們……”(連夢青《鄰女語》)

      管家金融(奴才)認為那些人弄的“善堂善會”是在“做好事”,但是說話人(不磨)卻認為那些人不是在做好事,因此說話人說“還不是想借機發(fā)財”一來對金融的看法進行質(zhì)疑、否定,二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是想借機發(fā)財”。

      (8)他接著說:“為什么你們要服從國際慣例?國際慣例[還不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人做出來的,我要讓中國特色的流通模式成為國際慣例?!保ā?994年報刊精選》)

      “國際慣例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人做出來的”這是社會的共同認知,是真實的。但是受話人一直“服從國際慣例”,不知變通。為了突顯自己的觀點,說話人有意認為受話人持有“國際慣例不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做出來的”的看法。然后采用“可不是”來表達自己對此觀點的不認同與質(zhì)疑。

      句式的語法意義不可以歸結為某個詞的詞義,本文討論的語義功能,只是依據(jù)語料歸納整理出的“還不是X”的語義功能。但這些語義功能,與三音節(jié)固化詞“還不是”的詞義緊密相關。說話人采用反問形式表達了對受話人所持觀點“不是X”的質(zhì)疑和不認同,“還”增加了這種質(zhì)疑程度,從而使得“還不是X”具有更強烈的主觀色彩,并順向及逆向延伸出不同的語義功能。

      (二)附加語義功能

      1.肯定強調(diào)功能

      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的出現(xiàn)伴隨著對其句義相關的逆命題“X”的否定,從而肯定自己所表達的觀點,并且對自己的看法有很高的確信度。例如:

      (9)宋慶齡為之悲痛欲絕。人,還不是為感情而活著嗎!普羅梅的去世,使她病倒了好幾天。(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10)再說經(jīng)濟委員會由你、汪精衛(wèi)和孫科三人組成。一切還不是你說了算?,F(xiàn)在全國經(jīng)濟界人士企圖擴大這個組織,目的還不是想取得使用借款的優(yōu)先權。(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2.辯解、夸贊功能

      隨著這種肯定和強調(diào)程度的增強,在具體的語境中可衍生出說話人為自己辯解及對自己夸贊的語義功能。

      (11)“我還不是為了姐姐有面子。再說大總統(tǒng)有令,子文豈敢不執(zhí)行啊?!保愅⒁弧端问霞易迦珎鳌罚?/p>

      (12)二叔對侄女說:“你別跟我較真,你小時候怎么過來的?還不是我?guī)湍?!”(袁岳,孫虹鋼《名家對話職場》)

      3.反駁、駁斥功能

      受話人的隱含觀點、態(tài)度與說話人的預期不相符合,這種反預期使得說話人不認同程度加深,從而反駁對方。

      (13)一會兒那院長突然沖檢察長發(fā)起火來:“說到底,孫夫人到這里來,還不是因為沈鈞儒等人的案子?這案能判嗎?都是你這個家伙吵著嚷著要起訴……”(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14)客人急了,脫口說:“什么好啊差的,還不是你局長一句話?!保?994年《人民日報》)

      (15)“不但什么事都干不成,而且要壞事的。再說,錢多了,死了帶不走,還不是沒用?!保ā?994年報刊精選》)

      4.抱怨、責怪功能

      說話人在駁斥對方的同時,會進一步延伸出抱怨、責怪的情緒。

      (16)“唉!還不是那老毛病,心臟不好,再加上著涼患了感冒?!彼蚊例g答,“現(xiàn)在一切……”(陳廷一《宋氏家族全傳》)

      (17)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曹余章《中華上下五千年》)

      5.不屑、鄙夷、輕視、嘲諷功能

      隨著說話人對對方可能隱含的觀點和態(tài)度不認同越發(fā)強烈,反駁的程度越發(fā)加深,便會產(chǎn)生一種不屑、嘲諷。

      (18)父親聽了卻不屑:“女孩子長得再漂亮有個啥用,長大了還不是要嫁人!”(卞慶奎《中國北漂藝人生存實錄》)

      (19)“經(jīng)理自己說過不能遲到,而您上次開會的時候自己還不是遲到將近三十分鐘?!保ā豆鸸芾砼嘤栂盗腥罚?/p>

      有時,“還不是”同時具有多種語用功能。例如:

      (20)女兒喊叫以往重復了無數(shù)次的話:“難道我的辛苦是為了自己,攢錢還不是為了你們,在錢的問題上我可從沒難為過你,難道你還不滿意嗎?”

      同時隱含著強調(diào)、辯解、反駁、抱怨等語氣。

      雖然“還不是X”的語義較多,但上述“還不是X”的語用功能彼此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并且都是在“還不是”語義基礎上延伸而來的。反問句“不是X?”傳達出說話人對X的懷疑,“還”加深了這種懷疑的程度。說話人通過對受話人“不是X”的質(zhì)疑,逆向肯定、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甚至“夸贊”。同時在不同語境中,由于質(zhì)疑的程度不同,順向可以延伸出“反駁、駁斥”“抱怨、責怪”以及“不屑、鄙夷、輕視、嘲諷”義。即:

      四、非否表達式“還不是”的形成及固化傾向

      (一)非否表達式“還不是”的形成

      共時平面上,同一形式的不同用法之間往往具有歷時上的演變關系。我們認為非否表達式“還不是”的形成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演變過程:

      詢問式“還不是X”→反問式“還不是X”→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

      疑問式“還不是X”,是由于言語對方所傳達的信息與發(fā)話人自己原有的認知、看法不符,有沖突,所以發(fā)話人對言語對方所傳達的信息表示懷疑、不確信。當這種懷疑、不確信的程度增強時,反問形式的“還不是X”就表達一種質(zhì)疑對方、表明自己觀點的肯定語義。當這種形式高頻使用后,它就不需要通過“反問”這一中間橋梁來委婉表達肯定義,而是直接與肯定意義聯(lián)系起來,這與“抄近路得到的隱含義”有異曲同工之妙。于是,“還不是X”的反問語氣逐漸減弱,甚至消失。除了用于反問句形式,還可以出現(xiàn)在陳述句中,用陳述句形式表達肯定意義,即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

      江藍生(2008)認為,概念疊加和構式整合是漢語句法創(chuàng)新的一種重要手段,存在于從古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但漢語詞法層面的概念整合是很少的。[7]“漢語的三音節(jié)詞語很多是在單音節(jié)或雙音節(jié)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詞的構成經(jīng)常利用現(xiàn)有的詞匯成分做基礎。”[8]那么,“還不是X”可能源于“還”和“不是X”的復合(即“還不是X”=“還”+“不是X”),也可能源于“還是X”和“不是X”的概念整合(即“還不是X”=“還是X”+“不是X”),筆者認為前者更為合理。

      1.語義結構分析

      筆者通過漢籍檢索,發(fā)現(xiàn)“還不是”最早見于唐朝,但此時是“還不是”最初的表否用法。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最早出現(xiàn)于元朝?!安皇恰庇糜诜磫柧?,最早見于唐朝。武果(2009)考察得出,“還”在7~9世紀,從“情狀重復”義先后發(fā)展出兩種語義:“語篇意義上的添加、遞進”義(7世紀)與“情狀持續(xù)”義(8世紀)。[9]從歷時角度來看,雖然用于反問句的“不是”和表“語篇意義上的添加、遞進”“情狀持續(xù)”的“還”,先于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產(chǎn)生,為三音節(jié)詞“還不是”的兩種源起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通過分析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最初出現(xiàn)的語料,我們認為“‘還不是=‘還+‘不是”這種產(chǎn)生路徑更具有說服力。詢問、反問句式“不是X”通過對“X”的質(zhì)疑表達自己的主觀看法,而“還”表示對“不是X”這一情狀更進一步地發(fā)問,從而增加了說話人對“X”的質(zhì)疑程度,主觀色彩更加強烈。

      通過對漢籍全文的檢索,發(fā)現(xiàn)3處最早使用“還不是”非否定意義的例句,筆者認為以下3例可看為詢問句,也可看作反問句。例如:

      (21)王員外:不是他可是誰。你舒出手來。

      李慶安:父親。不干您孩兒事。

      王員外:既然不是。你舒出手來。

      李慶安(做舒手科):兀的不是手。

      王員外:好阿。兩手鮮血。還不是你里。正是殺人賊。(施紹文,沈樹華《關漢卿戲曲集》)

      王員外認為李慶云是殺人賊,但是李慶云“兩手鮮血”,還一直說“不干您孩兒事”。所以用“還”進一步質(zhì)疑“不是你里”,屬于語篇意義上的添加、遞進。

      (22)成吉思可汗很責備汪古兒、阿兒孩·[[合撒兒]]兩個人,對失吉·忽禿忽[[說]]:“你[[深]]明大義?!敝赜瓒髻p。降圣旨說:“你還不是我看得見的眼睛,聽得見的耳朵么?”(札奇期欽《蒙古秘史新譯并注釋》)

      成吉思汗以詢問或反問形式表達自己的看法,失吉·忽禿忽“是我看得見的眼睛,聽得見的耳朵”,并且覺得失吉·忽禿忽“深明大義”,用“還”進一步表明自己這一主觀態(tài)度。

      (23)搽旦云我現(xiàn)在稍房里拿住他,看他那賊鼻子,賊耳朵,賊臉賊骨頭,可怎么還不是賊哩?(《全元雜劇》)

      說話人通過詢問或反問句“怎么不是賊哩?”表達自己的看法:“他是賊”,并且依據(jù)“賊鼻子,賊耳朵,賊臉賊骨頭”這些明顯特征,最后用“還”強調(diào)自己的觀點。

      2.重音結構分析

      在“詢問式‘還不是X→反問式‘還不是X→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這一演變過程中,“還不是X”的重音結構也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在表示詢問時它的重音結構是:還(重)不(次重)是(輕)X(次輕),在表示反問時它的重音結構是還(次重)不(次輕)是(輕)X(重)。[10](殷樹林《也談還不是X反問句》)重音結構的不同反映了說話人語義重點的不同傾向,而這重音結構的變化過程也與“‘還不是X=‘還+‘不是X”這一形成過程相吻合。從上述3個例句來看,“還”用來強調(diào)“不是X”所表達的說話人的觀點,是句子的重音所在。隨著“還不是X”的高頻使用,“還不是”呈現(xiàn)出詞匯化的傾向,“不是”在線性結構上與“X”聯(lián)系松散,與“還”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斑€不是”聯(lián)合成一個三音節(jié)詞來表達非否定義,“X”成為“還不是”的強調(diào)對象,也就是語音重點。由此我們推想“還不是X”經(jīng)歷了一個結構重組的過程:“還/不是X”→“還不是/X”。

      (二)“還不是”的固化傾向及“是”的進一步語法化

      上文已分析了“還不是X”經(jīng)歷了結構重組的過程:“還/不是X”→“還不是/X”。“不是”不再表示具體的否定轄域“X”,而是由于高頻使用,與線性結構上的“還”聯(lián)系密切,趨于形成一個三音節(jié)固化詞語“還不是”,其中“是”進一步語法化,變成一個詞內(nèi)成分。[11]在這一過程中,“還”也由“語篇意義上的添加、遞進”義或“情狀持續(xù)”義,逐漸發(fā)展出反預期的主觀性意義。在一些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中可省去“是”,變成“還不X”,對語義并無影響。例如:

      (24)“難道我的辛苦是為了自己,攢錢還不(是)為了你們,在錢的問題上我可從沒難為過你,難道你還不滿意嗎?”

      (25)父親聽了卻不屑:“女孩子長得再漂亮有個啥用,長大了還不(是)要嫁人!”

      五、“還不是”的固化機制和動因

      (一)誘發(fā)“還不是”固化的主要機制——語用推理和語境吸收

      “還不是”由最初表示否定的一個短語虛化成一個凝固的三音節(jié)詞,意義由實到虛,是在多種因素諸如語用推理、語義的規(guī)約、結構鄰近、語言的經(jīng)濟原則以及使用頻率的高低等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其中,語用推理和語境吸收是誘發(fā)“還不是”固化的主要機制。

      沈家煊指出:“語用推理和推導義的固化是語義演變的主要機制。”[12]語用推理是對隱含義的推導,“如果話語形式經(jīng)常傳遞某種隱含義,這種隱含義就逐漸‘固化,最終成為那種形式的固有的意義。”[13]“還不是”從元朝開始用于反問句中,并且這種使用頻率逐漸增多。反問句是一種修辭性的問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意義,“還不是X”通過對命題“不是X”的質(zhì)疑來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態(tài)度。正是由于“還不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反問句中,才逐漸吸收了這種“質(zhì)疑、反駁”語境義。我們知道,對一件事的質(zhì)疑、反駁,暗含了說話人對自己的肯定、強調(diào),這種肯定義不斷固化后,逆向慢慢形成了“辯解、夸贊”義。當“反駁”義加強、固化后,順向也可推導出“抱怨、責怪”義和“不屑、輕視、嘲諷”義。

      (二)“還不是”固化的動因——主觀化與反預期

      沈家煊在《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中指出,“主觀性”是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14]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就是說話人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的結構形式。

      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發(fā)端于疑問句,成熟于反問句,然后擴展到陳述句。這一過程中,主觀性越來越強,說話人對“還不是X”反命題的確信度越來越高。疑問形式的“還不是X”是說話人對受話人所隱含“不是X”的客觀詢問,說話人沒有表露出自己的看法、觀點,“還不是”承擔著具體的真值否定義。反問形式的“還不是X”,是對受話人“不是X”的一種質(zhì)疑,表達反預期義,已經(jīng)蘊含著說話人的觀點、態(tài)度。此時,“還不是”可表示一種語用否定,用來表明與受話人預期相?;蚺c特定言語社會共享的預期相悖。非否表達式“還不是X”提出的是肯定的反預期,是對受話人隱含看法、觀點的強烈不認同。此時,“還不是”不斷虛化,有凝固成三音節(jié)詞的詞匯化傾向。

      六、結語

      三音節(jié)詞是漢語發(fā)展史上比較特殊、重要的語言現(xiàn)象,“X不是”便是近現(xiàn)代漢語中產(chǎn)生的一類三音節(jié)詞。目前學界對“X是”研究較多,但是對三音節(jié)“XX是”及“X不是”研究較少。我們認為“X不是”與雙音節(jié)詞“X是”以及“XX是”在演變過程、演變機制與動因等方面存在差異,還值得進一步研究。本文僅以“還不是”這一個案研究為例,希望對三音節(jié)“X不是”的系統(tǒng)研究有所幫助。

      注釋:

      ①除了特別說明的例句,本文標注出處的語料均來自于北大CCL語料庫。

      參考文獻:

      [1][3][6]陳瑤.現(xiàn)代漢語還不是X反斷句研究——兼論反問句具體類型的研究方法[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3).

      [2]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5][10]殷樹林.也談還不是X反問句[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7]江藍生.概念疊加與構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對稱的解釋[J].中國語文,2008,(6).

      [8]李思旭.三音節(jié)固化詞語X不是的表義傾向及詞匯化[J].世界漢語教學,2017,(1).

      [9]武果.副詞還的主觀性用法[J].世界漢語教學,2009,(3).

      [11]董秀芳.“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nèi)成分[J].當代語言學,2004,(1).

      [12]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4).

      [13]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8,(3).

      [14]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Semantic func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non-negative expression“Haibushi(還不是)+X”

      Hu Mengjun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y,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In modern Chinese,“Haibushi(還不是)+X”can mean negative statements, queries,and counter-questions.The rhetorical question,“Haibushi(還不是)+X”,which means positive meaning,was later extended to the declarative sentence because of its high frequency us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semantic function and additional semantic function of the non-negative expression“Haibushi(還不是)+X”.We think that the non-negative expression“Haibushi(還不是)+X”is a kind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 and what is put forward is positive anti-expectation.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not X”corpus and the analysis of its semantic structure and stress structure,we discus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non-negative expression“Haibushi(還不是)+X”.Which originates in questions,matures in rhetorical questions,and then extends to declarative sentences.Pragmatic inference and contextual absorption are the main mechanism of inducing“Haibushi(還不是)+X”solidification,subjectivization and anti-expectation are the motivation.In this process,with the subjectivity of“Haibushi(還不是)+X”is increasing,the further grammaticalization of“shi(是)”,“Haibushi(還不是)+X”has a tendency to solidify into three syllable words.

      Key words:Pragmatic functions;solidification mechanisms and tendencies;morivation

      猜你喜歡
      語用功能
      《蒙古秘史》被動語態(tài)的語用分析
      淺析英語教學中的模糊語教學
      語用失誤與外語教學
      歸化與異化
      關于大學英語語音的語用研究
      基于語用學的虛擬語氣研究
      淺析英語標識語的文本特點及語用功能
      英語稱呼語的語用功能及對英語教學的啟示
      廣告英語中的話氣隱喻及其語用功能分析
      V不V式附加疑問句語用功能探析
      上栗县| 皮山县| 新源县| 扶风县| 黄浦区| 友谊县| 资兴市| 土默特左旗| 无锡市| 西充县| 临潭县| 长春市| 随州市| 昆明市| 牡丹江市| 张家口市| 横山县| 华亭县| 修水县| 历史| 溧水县| 平顺县| 兴国县| 乐昌市| 台湾省| 合山市| 南乐县| 富裕县| 遵义县| 阳新县| 洛南县| 德安县| 渑池县| 奎屯市| 万全县| 民权县| 四会市| 武安市| 科尔| 泸水县| 当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