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高校領導干部民生意識與法治意識的辯證關系,認為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與法治意識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提出高校領導干部推進高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的“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高校領導干部推進依法治校、法治宣傳和法治意識培養(yǎng)三方面的“法治工作”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
【關鍵詞】高校領導干部 民生意識 法治意識 辯證關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5C-0041-02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生問題,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成為新時代衡量和評價領導干部領導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陣地,高校領導干部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深深影響著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方向和質量。同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也多次強調依法治國,高校人才的培養(yǎng)離不開高校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傮w來說,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與法治意識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高校推進“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高校推進“法治工作”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
一、何為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與“法治意識”
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就是高校領導干部對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生存和發(fā)展持有的一種關注其現實需要和未來發(fā)展的理念。從這里可以看出,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在對象上包括學生、教師、學校三個方面,在內容上包括現實需要和未來發(fā)展兩個層面。具體來說,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沒有了學生也就談不上學校的存在,更談不上學校的發(fā)展,高校領導干部民生意識首先應體現對學生的關心上。教師(包括教輔人員,這里統(tǒng)稱為“教師”)是學校得以正常運轉的基礎,沒有教師就談不上學校的運行,教師在高校領導干部民生意識對象上應排在第二位。學生、教師和教學軟硬件共同構成了“學校”,學校的定位和發(fā)展戰(zhàn)略事關學校的社會競爭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學校在高校領導干部民生意識對象上應排在第三位。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要求高校領導干部不能只著眼于學生、教師和學校的現實情況,同時需要考慮學生、教師和學校的未來發(fā)展。
結合習近平總書記的法治思想,筆者認為高校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就是高校領導干部運用法律及法律思維進行管理的理念。具體來說,高校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應包括學法意識、懂法意識、守法意識和用法意識四個方面。學法意識指的是高校領導干部要主動學習我國《憲法》《民法》等基本大法,同時也要學習高校管理相關的如《教育法》等專業(yè)領域的法律。懂法意識指的是高校領導干部不僅要主動學習我國《憲法》《民法》《教育法》等法律,更要弄懂該法律對高校管理的具體規(guī)定。守法意識指的是高校領導干部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意識,要在遵守法律意識方面做好表率作用。用法意識指的是高校領導干部要自覺運用相關法律法規(guī)管理高校,要運用法律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將學校的發(fā)展置于法治化的軌道。
二、高校領導干部推進“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
高校領導干部民生意識對象涉及高校、教師和學生三個方面,高校領導干部推進高校、教師和學生三方面的“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
(一)高校領導干部推進“高校”發(fā)展定位和發(fā)展戰(zhàn)略等方面的“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從高校發(fā)展定位來說,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huán)境中,為了在新一輪發(fā)展中能夠有一席之地,全國高校相繼重新明確或者重新調整各自的定位。如有的高校定位為師范類院校,有的定位為農業(yè)類院校,有的定位為醫(yī)學類院校,有的定位為藝術類院校,有的定位為綜合類院校,有的定位為本科類院校,而有的則定位為高職類院校。從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來說,為了落實各自的戰(zhàn)略定位,全國高校又相繼制定了具體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實施措施。如有的高校制定了“五年規(guī)劃”,有的高校制定了近期、中期和遠期規(guī)劃。無論是高校發(fā)展定位的明確,還是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必須在法治大框架下完成,否則該項民生改革就會“走偏”“走歪”,缺乏可行性和可持續(xù)性。
(二)高校領導干部推進“教師”職稱評聘和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職稱評聘和待遇保障是高校教師最為關心的兩大問題。就職稱評聘來說,最開始實行的是職稱評聘結合,后面考慮到人才流動和鼓勵教師積極申報職稱的需要,又由評聘結合逐步過渡到評聘分開。評聘分開實行一段時間后,越來越多的已經評上職稱的教師無法聘用到相應的崗位上,現又實行職稱評聘結合方式,并且將職稱評審的權限下放到各高校。某種意義上來說,職稱評審的下放意味著職稱評審的矛盾轉移到高校。為了較好地促進該類矛盾的解決,必須將該類問題的處理納入法治化軌道。就待遇保障來說,現在矛盾最多的就是績效工資分配方案。行政人員認為教師工資過高,教師認為行政人員工作過于輕松。高職稱教師認為中級和初級職稱教師應多上課,中級和初級職稱教師認為高級職稱教師上課太少。同樣,為了較好地促進該類矛盾的解決,必須將該類問題的處理納入到法治化軌道。當然,也要積極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三)高校領導干部推進“學生”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等方面的“民生改革”需要“法治層面”的保駕護航。就學生日常管理方面的改革來說,當前矛盾最多的是有關學生的獎懲。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學生維權意識越來越強,有關學生的獎懲若處理不善,學校和教師很容易反過來被學生投訴甚至是起訴。如A學校學生B認為班主任在獎學金評選過程中,過于幫助C而忽略D,于是B就將該評選情況直接以書面形式反饋至A學校所在地的教育廳,直接致使獎學金評選事宜推遲兩周。教學管理方面的改革也如學生日常管理方面的改革,學校和教師很容易反過來被學生投訴甚至是起訴。因此,為順利推進學生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方面的改革,需要將其置于法治框架下進行。
三、高校領導干部推進“法治工作”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
高校在推進“法治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法治工作”包括依法治校、法治宣傳教育、法治意識培養(yǎng)等多方面的內容。依法治校、法治宣傳和法治意識培養(yǎng)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
(一)高校領導干部推進“依法治?!毙枰浴懊裆枨蟆睘閮r值導向。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國在學校工作的體現。依法治國簡單來說就是按照憲法和法律對國家的各個方面進行治理,而不是按照個人意志或者極少數人的意志來治理國家。從其出發(fā)點來說,它體現的就是人民的意志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凡是違背人民意志和違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治理方式都稱不上依法治國。因此,體現人民意志就要求依法治國必須堅持“民生需求”價值導向,同理依法治校也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從依法治國的目的來看,就是為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依法治校也是為了促進高校工作的法治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從而保障教師、學生作為高校主體的各項權利。因此,從依法治校的目的來說,也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
(二)高校領導干部推進“法治宣傳教育”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高校推進“法治宣傳教育”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外高校承擔著全民普法的社會責任,對內高校承擔著對教師和學生進行法治宣傳教育的責任。對內的“法治宣傳教育”責任是高校的本職責任所在,對外的“法治宣傳教育”責任是高校的拓展責任。對內來說,高校領導干部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法治宣傳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和其他教職員工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yǎng),從而提高高校領導干部依法治校和教職員工依法治教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高校領導干部和廣大教職員工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開展法治宣傳和法治教育活動。對外來說,高校領導干部要帶領廣大教職員工及廣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法治實踐,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在這種對內和對外的“法治宣傳教育”前期實踐中,選擇那些與宣傳對象聯系更為緊密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宣傳,更有利于宣傳工作的開展。
(三)高校領導干部推進“法治意識培養(yǎng)”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高校推進“法治宣傳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廣大師生的法治意識和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間接目的就是通過培養(yǎng)廣大師生和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從而提高其作為國家主人翁的能力。從這一出發(fā)點來看,高校推進“法治宣傳教育”有利于促進廣大師生和社會大眾各項權益的保護,符合廣大師生和社會大眾的“民生需求”取向。此外,從文化傳承角度來說,法治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需要將法律知識的傳授、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納入文化傳承的范圍,在此過程中也需以“民生需求”為價值導向。
【參考文獻】
[1]劉偉.論高校領導干部民生意識與廉政意識的辯證關系[J].廣西教育,2016(31)
[2]謝尚果.“一帶一路”中的高校法治合作[N].光明日報,2017-03-30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2年度廣西高校黨建研究專項課題“高校領導干部的民生意識研究”(2012ZZZ047)
【作者簡介】蘇香菊(1991—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民族大學法學院訴訟法學專業(yè)研究生;劉 偉(1984— ),男,湖南邵陽人,廣西大學商學院區(qū)域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區(qū)域經濟理論與政策、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社會工作理論與政策等。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