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絲
寓言是語文教材中常見的一種文體,它短小精悍,裹著故事的外衣,采用夸張和比喻等手法巧妙地揭示深刻的道理,讓讀者回味無窮。如何讓這簡單明了的故事和蘊含深刻的哲理在課堂上和諧共舞?如何讓學生在讀思當中緊扣寓言特點言意兼得?如何讓學生在學習寓言的過程中不失寓言的獨有趣味呢?筆者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一文為例,談談自己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情境體驗,感悟寓意
在寓言教學實踐中,有些教師將寓意從故事文本中剝離出來,“直搗黃龍”式地向學生擺事實、講道理,讓學生談理解、說體會——這種簡單粗暴地揭示寓意的方式脫離了文本的故事情境,只能讓學生感到生澀難懂、枯燥無味,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中,讓寓意的生動美麗蕩然無存。寓言故事之所以久傳不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以鮮明的形象、生動的語言、細致的動作、豐富的情感進行隱喻和諷刺。所以對寓意的理解需要建立在對對話、動作、場景和心理的深刻領悟之上,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認真品讀、仔細揣摩,體驗情境、理解文本。
在《守株待兔》一文中,故事場景描寫和人物動作描寫非常細膩,教學時我?guī)ьI學生仔細品讀文字,抓住關鍵詞語,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例如理解“竄”這個字時,我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對話。
師:這段話中有個字與兔子撞死有很大的關系,大家能找到嗎?
生:竄。
師:怎樣跑才叫“竄”呢?
生:飛快地跑。
生:著急地跑。
師:竄還有亂跑,不注意方向,慌慌張張的意思。
師追問:你猜猜這只兔子遇到了什么事?
生:我覺得可能有獵人在后面追趕它。
師:是的,它得趕緊逃啊。
生:有一只大老虎在追趕它。
師:你的想象力真是太豐富了!
師:是啊,這只小兔子就是因為太慌張,又跑得比較快,所以一不小心撞死在樹樁上。
在教學時,我將目光聚焦在學生對人物內(nèi)心的體驗和揣測上,通過豐富的想象,引導學生感悟種田人從早到晚等兔子的場景,體驗到了“田里長滿野草,莊稼全完了”的必然結果,在這樣的思維過程中,學生不僅走進了人物,進一步明白故事的寓意:要想有收獲,不能靠運氣,要靠自己的勞動獲得。
二、復述文本,提升語感
給低年級學生教學寓言故事時,教師更應該從文體自身出發(fā),設計豐富多彩的復述活動,通過讀寓言、品寓言、演寓言,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寓言的情節(jié),讓學生自然地接納文本語言。學生在復述寓言的過程中,可以對寓言進行改編,用自己的話進行描述;或者以表演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提升語感。
在對《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教學進行反思之后,我對課堂上“丟失”的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補充。在課堂尾聲,讓學生戴上頭飾,做一回“種田人”。確定了兩名表演者之后,其他學生也領到了重任——旁白。臺下的“觀眾”則聲情并茂地復述著寓言,臺上的兩名小演員則極力地表演著,努力讓表情和動作與故事情節(jié)相匹配。表演和朗讀相互映襯,每每讀到“忽然”“竄出來”“樂滋滋”“白撿”“整天”這些關鍵詞語,學生都能有意識地選擇合適的語氣和語調。還可以將寓言故事中的某個場景擴充為“課本劇”。我緊扣“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讓學生進行即興對話:①一個星期過去了,鄰居對他說:“——?!狈N田人說:“—— ?!?②一個月過去了,鄰居對他說:“—— ?!狈N田人說:“—— 。”③夏天到了,鄰居對他說:“——?!狈N田人說:“——。”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積極地表達交流,打破課堂“令人尷尬的沉默”。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能主動篩選和組織語言,從寓言中的人物拓展開來,進行合理而豐富的想象,由淺入深,從而達到對寓意理解的水到渠成。
三、多向鏈接,適度拓展
在學生理解了《守株待兔》的寓意后,我啟發(fā)學生思考:種田人坐著等待兔子,假如你看見了,你會怎么樣勸說他?在學生討論交流之后,我緊接著引導:在生活中,你見過像課文中這個種田人一樣的人和事嗎?學生主動地關聯(lián)自己的生活和經(jīng)歷,暢所欲言,一個個鮮活的事例讓人忍俊不禁,引發(fā)了他們深深的共鳴。這樣將寓言蘊含的道理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學生充分享受到了寓言所帶來的啟迪和智慧?!安灰獮榱艘恢灰巴茫艞壵麎K田地!”也許孩子們現(xiàn)在不懂,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會慢慢了解的。
我們在進行寓言教學時,應把握寓言這一獨特的文體特性,確定教學目標,甄別教學方法,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和運用,不斷提升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