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瀟瀟
摘 要: STEM課程目的是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技術素養(yǎng)、工程素養(yǎng)和數(shù)學素養(yǎng)。國外對此課程的研究已逐漸成熟,并且當下很多大型公司對外招聘的要求也是STEM人才。在21世紀初期,我國才引進了“STEM”這個概念。雖然我國STEM課程發(fā)展到今天才剛剛達到基礎性階段,但是STEM發(fā)展程度呈直線上升趨勢。文章將結合當下國內的STEM課程研究現(xiàn)狀和綜合實踐活動,對在國內中小學實施STEM課程的策略進行研究與分析。
關鍵詞:STEM課程;實施策略;綜合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如何定義STEM課程教育?因為不同的研究者或者教育組織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所以STEM課程教育的具體定義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說法??傮w來說,STEM課程是一門融合多種學科教學的新型教育方式。現(xiàn)在得到比較多認同的說法是:四門學科(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綜合運用的教育[1]。這種模式的STEM課程已經在美國實施,即美國的“校外STEM課程”。還有另外一個贊同率較高的說法:STEM教育不需要將四門都結合利用,而是將其中的任意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作為培養(yǎng)目標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yǎng)。當然在學生能力允許的情況下,還是四門學科綜合培養(yǎng)比較好。
作為一種融合多個學科的新型教育模式,STEM課程教育不僅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注重能力發(fā)展、實踐應用等一些新型思想,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STEM課程主要的教育任務可以劃分為四個方面:一是運用物理、化學等這些科學類知識理解自然世界并具有參與自然界過程的能力,即科學素養(yǎng)(Science);二是學生應該能夠知道如何使用、管理、理解和評價新技術,即技術素養(yǎng)(Technology);三是能夠合理將技術工程知識運用到新工程的開發(fā)過程中,即工程素養(yǎng)(Engineering);四是學生能夠擁有解決數(shù)學問題多維的邏輯能力,即數(shù)學素養(yǎng)(Mathematics)[2]。
1.綜合實踐活動的意義
學生能力提升和STEM人才培育是一個持久連續(xù)有難度的教學過程,僅僅利用課內時間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創(chuàng)建豐富有意義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對STEM人才培育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內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綜合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大多數(shù)都是研究性學習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與社區(qū)服務活動等。
2.綜合實踐活動的STEM實施策略
STEM課程雖然解決學生素養(yǎng)綜合性的問題,但大多數(shù)沒有進行實際性的活動。香港教育較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香港教育在加入了信息技術培養(yǎng)的同時,增添了研究性活動。即信息科技教育卓越中心配合學校進行電子學習和科技教育,安排學生去參觀信息科技成果。這能夠給予學生一個直觀的知識畫面,能夠幫助學生客觀理解有難度的科學知識,并且提高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興趣。
STEM課程教育的實施要注重教學、活動與課本的貼合度。在一些地區(qū)進行綜合實踐與“數(shù)字化學習技術”整合教學,主要是在學生教師指導下進行社會調查等綜合實踐活動。此項目中,學生需要分成小組,進行活動前期規(guī)劃與社會實踐,而且實踐完成后,需要進行反思、分享、總結。此綜合實踐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合作與組織能力,并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與溝通能力。
對于STEM課程教育的實施,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有些學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固或者學習能力差,不能過分給他們添加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最好能夠給他們一些課后自我學習的時間與方法。
STEM課程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相同的教學改革目的,比如,突出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注重學生的個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等相似的教學目標。但二者又都有自己的側重點,并且都存在各自的優(yōu)缺點?,F(xiàn)在,我國教育工作者雖然認識到STEM課程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存在一定的聯(lián)系,但在實施整合兩者的策略上仍有欠缺。不久的將來,如果能夠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形式和學生自主學習流程借鑒到STEM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或者反過來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主,實施STEM課程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又或者將二者充分融合。那么,會真正達成教學全面化改革以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1]李正艷.中小學STEM教育模式的構建與應用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7.
[2]蔡海云.STEM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