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將全面闡述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含義及其特點,并提出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法和路徑。為構(gòu)建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和自由規(guī)范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過程做出貢獻。
關(guān)鍵詞:生命化教學;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
前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化、多樣化,中國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也越發(fā)復雜化,因此,學生的身體素質(zhì)也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guān)注。教學教育的前提,是學生能夠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而體育教學是成為學生提高身體素質(zhì)的關(guān)鍵課程之一。將體育訓練投放至生命化教育教學管理中,能夠起到學生重視體育教學,提高安全理念的作用。本文將以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為主要探討內(nèi)容,找尋出生命教育對我國大學體育教學的啟示。詳細內(nèi)容如下。
一、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概述生命化教育理念釋義
什么是生命化教學理念?其實質(zhì)上就是生命的教育,提高學生對生命的尊重和重視。生命化教育也是教育教學最核心的意義,無論學生的成績?nèi)绾?、知識儲備是否豐富,教師都應該給予學生進行深刻的生命化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力,并促進此種力量的爆發(fā),使學生的身心均能得到一個較高的維度,從而拓寬學生看待世界的角度[1]。生命化教育對學生的未來也有著良好的引導作用,本著對生命的尊重,能夠完善學生性格的缺陷,使其向“真、善、美”靠近。在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教師要將學生的全部生命都看作是施教的對象,若忽略了某一方面的教育,則會使學生的意識造成缺失,對事物的認知不夠全面,無法實現(xiàn)生命化教育的最終目的。如,在對學生進行生存技能的教學時,不僅要使其掌握生存的技巧,還要讓其知曉為什么而生,生存的含義又是什么,并以此激發(fā)起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生命感知力,達到超越生命的目的[2]。在生命化教育的過程中,也不能一味的依賴于教師的督促和引導,最關(guān)鍵的是引起學生對生命的重視,使其積極主動的去感知生命價值,認識生命意義,最后達到生命自由翱翔的狀態(tài)。當然,這里所說的自由翱翔是有一定約束和范圍的,只有在符合倫理的情況下迸發(fā)出原始的生命力,才能夠使生命得到深化。學生也能夠因此而了解到作為一個“人”所具備的潛能,這種潛能包括約束能力、行動能力、克制能力。教學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每一個花骨朵都盛開出美麗的風景,綻放出無限的光彩。因此,學生性格、素質(zhì)的塑造,是為了使生命力達到一個更高更好的狀態(tài),讓生命充滿質(zhì)量和能量,絕不是為了那一次次的考試分數(shù)。
二、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措施
深受生命化教學教育的影響,大學公共體育教學的教學計劃也因此作出了較大的調(diào)整,除了要整合歸納教學思路外,還要讓學生與教師都參與到教學的改革當中,聽取多方意見,進行綜合整理,完善好改革的目標。生命化教育理念應當成為教學的重點,成為實施教學計劃的前提,并重視倫理的指導和實踐操作的點撥,從根本上完成大學體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具體改革措施入下。
(一)師資力量建設是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前提
理論建設的完善,需要依靠強大的師資團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提高,也同樣需要教師的參與和配合。因此,師資力量是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前提。教師調(diào)節(jié)著學校與學生的關(guān)系,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當著一位傳遞者,師資力量的強弱對學校的建設以及學生的成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3]。由此,學校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師資團隊來進行體育教學的改革。團隊內(nèi)的教師必須擁有較高的心理素質(zhì)和專業(yè)素養(yǎng),對生命化教育理念有著較為透徹的了解,并絕對的認可生命化教育理念,將學生的生命化培養(yǎng)作為最終的教學的目標。只有如此,才能夠保障學生接收到的教學內(nèi)容是最正確、最全面的。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不斷的完善自身的知識儲備,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研究,從而增強自己的科研能力,以便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生理素質(zhì)與心理素質(zhì),完成大學體育教育的改革,并有序?qū)嵤└母锖玫慕虒W方案。
(二)建立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是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關(guān)鍵
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中,衡量學生能力高低的標準就是學生的考試分數(shù),但從以往的教學經(jīng)驗當中得知,這樣的衡量標準顯然是單一的,缺乏準確性的,其也不再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的學生。因此,大學公共體育教學的改革,必須建立全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從多個層面衡量出學生的能力,給予學生最全面、最科學的評價。將生命化教學理念融入體育教學改革當中,就必須要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界限,建立一個全新的教學體系,實現(xiàn)教學活動的良性發(fā)展。學校以及教師可以通過知識講座、社會實踐活動、知識競賽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對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理解,只有形成清晰的理論體系,才能提高學生對于生命化教育的重視,并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中學以致用。在以往的大學公共體育課中,教學重點為身體運動鍛煉、體育事項的比賽,長期下來就會使學生對體育教學形成固性理解,認為體育課程只要運動能力好就能獲取高分,從而盲目的進行體育活動,沒有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進行有效的結(jié)合。因此,在新的教學體系當中,一定要突出生命教育的重點,使學生在理論知識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生命的綻放。
三、生命化教育理念對我國大學公共體育教育改革的啟示
教育的根本就是生命教育,學生對“生命”的理解關(guān)系著其往后能否坦然面對生活的阻礙,能否有勇氣去解決生活給予的難題[4]。因此,在大學公共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的深化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感知,從而完善學生的品質(zhì)。生命教育的層面非常廣闊,其涉及到世間萬物,每一樣擁有生命的事物都需要被理解、被尊重,再放眼浩瀚的宇宙,方可知曉自我生命的渺小,但也應看到渺小生命中所蘊含的無限潛力。只有理解了生命教育的全部意義,才能做到超越生命、超越自我。而生命化教育對我國大學公共體育教育改革有哪些具體啟示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張揚學生的生命個性與自由是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核心
在傳統(tǒng)的大學體育課程中,對學生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和統(tǒng)一的教學,無論是做游戲還是跑步都呈現(xiàn)出集體進行的狀態(tài),在進行課程匯報和成績匯報時,也采用集體講解的方式。雖然這樣能夠節(jié)省課堂的時間,完成教學進度,但是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卻有著極大地限制。學生的生命沒有得到該有的張揚和釋放,為平衡教學課堂,部分學生會選擇抑制自己的個性發(fā)展,像機器一樣跟隨教師做動作。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排斥體育課程學習的不良心態(tài),在如此壓抑的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生命也失去了該有的自由,體育教學的質(zhì)量也無法得到提高。因此,大部分情況下,大學體育課程教學均會出現(xiàn)學生積極性低下、參與性不高等現(xiàn)象。生命化教育理念就是要讓學校領(lǐng)導對這一現(xiàn)象引起重視,只有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和開放性的課堂,才能使學生的天性得到釋放,淋漓盡致的彰顯自我,不能讓學生成為應試教育下的奴隸,而是要做課堂的主人,掌控自己的意志,放飛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大學校園需要培養(yǎng)出充滿活力、積極向上、有責任感、有創(chuàng)新意識、有個性、有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只有全面普及生命化教學理念,才能使體育教學的意義變得完整、深刻[5]。
(二)在教學實踐與測評中融入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
生命化教學理念的實施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的完成實踐活動,與傳統(tǒng)教學理念相比,學生的目的性雖然比較弱,但也因此而獲得了更多的感受。生命化教學理念背景下,學生無論是在理論學習中還是實踐活動中,均能體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所不能給予的人文精神,從而感知生命的能力。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鍛煉,不能只通過最后的分數(shù)來決定學生的能力,要在考試題目之上加入生命化教學理念,豐富測評的維度,完善測評的結(jié)果。每次完成體育活動后,教師需要對每一位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打分,再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總結(jié),突出學生的優(yōu)勢也指出學生的劣勢,給予學生全面的評價,也能幫助學生全面的發(fā)展。當代體育教育,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主體都離不開“人”,只有重視人權(quán)、重視生命、重視天性,才能做到生命化教育。大學體育教學的最終改革和最終歸宿,都離不開生命化教學理念。
結(jié)語:
綜上所述,體育教育的改革,一定影響著社會的各個層面以及各個行業(yè)。因此,只有做到多方融合、尊重生命、釋放天性,才能打開改革的新道路。
參考文獻:
[1]廖偉.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福建體育科技,2013,23(01):46-48.
[2]韓鵬.生命化教學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學校體育學,2016,6(20):82-83.
[3]梁冬冬,劉磊.中國大陸與臺灣高校體育教學比較[J].體育學刊,2012,19(03):91-93.
[4]馮亞莉.試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生命教育的融合途徑[J].吉林農(nóng)業(yè)科技學報,2013(04):31-33.
[5]萬國華,楊小勇,萬碧怡.生命——體育教育的本真回歸[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03):96-99.
作者簡介:趙樂峰(1983-),男,漢族,山東肥城人,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單位:邵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