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政治課上學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毛主席也曾經(jīng)說過:“判斷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jié)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而這一思想在我國古代的諸多典籍中也有所體現(xiàn),現(xiàn)在就以《勸學》和《論語》這兩篇國學經(jīng)典為例。
荀子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是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后天的環(huán)境和學習足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荀子在《勸學》中說到:“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边@段話的意思就是木材用墨線量過之后,再經(jīng)過工具加工才能變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經(jīng)歷過磨煉之后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的學習并且每天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變得機智聰明,行為也沒有過錯。荀子在這里說君子的“學習之道” ,首先是“君子博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但是他接下來又說僅僅是博學是不夠的,君子除了“博學”以外還應該做到“日參省乎己”,這樣才能做到“知明而行無過”。那么,為什么要“日參省乎己”呢?因為世界上不僅有正確的知識,還有很多無用甚至有錯的資料,如果僅僅是“博學”的話,那么他最終只能得到一個良莠不齊、有正有誤的知識體系,而這顯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在君子博學之余,還應該用一個標準來評判自己所學的知識,取其精華、棄其糟泊,最終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可以做到“知明而行無過”。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要利用我們自己認為正確的標準對我們所學的知識進行選擇,保留符合標準的、摒棄違背標準的,以此來促進自己的進步。而在荀子的《勸學》中,他所選擇的標準就是君子的“省乎己”,即依靠君子每日自省促進自身的進步,學習的過程就是君子修身的過程。這個方法對于君子來說,固然是一個相對正確的標準,但是它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君子也難以評判自己的標準是否是完全正確的,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偏離正道。
我們還能在我國古代的其他經(jīng)典中找到古人對這個標準的進一步探索:在《論語》中我們可以讀到這樣一句話,“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可以看到,相較于荀子的《勸學》,這句話中提倡君子檢驗所學知識的標準就不再是君子的自省,而是“約之以禮”,用一個禮制的系統(tǒng)來檢驗自己的知識。相較于君子自省,這顯然是一個更為正確的檢驗標準,但是它仍然不能算是絕對正確的,因為每個學派都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禮制,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不能最大限度促進知識的進步。
那么這個標準還能不能更近一步呢?我們可以從《論語》中另一句更為家喻戶曉的句子中得到啟發(f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往往把這句話理解成學習知識并按時復習的意思,但我覺得這樣的解釋并不完全,“習”并不應該僅僅是學習,復習,而更應該是踐習。我認為整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對天地萬物及其道理,我們都應該盡力去認識、了解,而且還應該常常地把學來的東西,廣泛地應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時時體會到學與習是非常快樂的事情?。W習到了新的知識,并在實際中踐習,并以此來檢驗知識的正確性,不是很快樂嗎?“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去體會、思考、印證,當有所收獲、有所領悟的時候,那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這表達的意思與“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已經(jīng)非常接近了。
國學經(jīng)典是代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精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國學文化永遠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如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所說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在今天,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實踐中檢驗國學文化的正確性,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yǎng),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湯吉睿,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學生;指導老師:趙遂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