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校華
摘要:《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1]是一篇朱光潛先生研究中國古典詩歌音韻問題的重要文章,是其中國美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將依次介紹朱先生作品的寫作背景,并對該文章的研究方法加以分析。
關鍵詞:朱光潛;寫作背景;研究方法
一
朱光潛先生是我國現(xiàn)當代最負盛名并贏得崇高國際聲譽的美學大師,他精研中西美學,將之有效貫通,促進了中西美學的交流與研究。尤其是他在詩詞格律音韻方面的研究,更是體現(xiàn)了中國美學的新高度。
中國古代詩學作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部分,朱光潛以嶄新的視角和科學的方法加以審視研究,使古典詩學煥發(fā)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其代表作《詩論》出版于四十年代,拜托了傳統(tǒng)隨筆形態(tài)的詩學研究,將現(xiàn)代理論系統(tǒng)的融會貫通其中,是“中國現(xiàn)代詩學的第一塊里程碑”。[2]書中第十一、十二章《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上、下)是作者于1948年“增訂版”中補續(xù)的兩章,專門討論了中國古體詩向近體詩演變,具體分析了中國古代詩歌逐步走向格律的歷史背景及原因,為作者本人看重,極具學術價值。
這兩章的精要部分在于:朱先生從漢賦的影響和佛經的翻譯、梵音的輸入以及樂府的嬗變,探討了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具體分為三個方面:
(一)聲音的對仗起于意義的排偶,于賦中最先體現(xiàn),影響了律詩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自東漢后,梵音隨著佛經的翻譯引入,音韻更具特色規(guī)模,催生了詩律的形成和發(fā)展。
(三)齊梁時代,樂府詩逐步演變?yōu)槲娜嗽?。詩脫離了其音樂性,變得有詞無調,文字本身的樂律替代了傳統(tǒng)的音樂譜曲。永明聲律運動就是這種演化的自然結果。[3]
二
(一)在對律詩的形成過程的研究中,朱光潛先生勇于創(chuàng)新,并不迷信于權威
通過對客觀事實鞭辟入里的分析,或對既有結論進行批評、或對偏頗觀點給予補充,并且提出更具說服力的新主張。在以上三點中最具新意、堪稱創(chuàng)見的是第一部分:中國詩走上律的路,深受賦的熏陶和影響,在排偶和對仗方面尤甚,即所謂“詩自賦出”。有史以來,人們一直認為“賦自詩出”。而朱光潛突破了前人對于詩與賦關系的看法,“發(fā)現(xiàn)了律詩的兩大要素,即意義的對偶和聲音的對仗,都是最先出現(xiàn)于賦中,并首先由賦家兼詩人的曹植、鮑照、謝靈運等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詩里,然后再逐漸推廣開來,慢慢發(fā)展成熟,及至唐朝,終成律詩極盛時代?!盵4]的確,朱先生這一觀點所綜合了詩文衍變的規(guī)律,闡釋了一個重要的文學現(xiàn)象,即律詩的淵源與生成。因之收到詞賦的熏染和滋養(yǎng),意義排偶和聲音對仗必然會隨之產生。這一觀點獨樹一幟,在詩律方面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又如,后人對于律詩看法偏激,多有微詞,嫌惡齊梁以后詩歌為音律束縛,以至于古風漸逝,陳冗乏味。但朱光潛能夠正視“聲律”的作用與意義,將晉宋齊梁時代看作是“自然藝術”到“人文藝術”、民間詩到文人詩的重要轉折階段:“試問聲律縱不存在,齊梁以后詩就能恰如《國風》以及漢魏五言么?律詩有流弊,我們無庸諱言,但不必因噎廢食,任何詩的體裁落到平凡詩人的手里都可有流弊。”[5]
(二)在治學中,朱光潛先生非常注重比較的研究方法
他認為“一切價值都由比較得來,不比較無以見長短優(yōu)劣”,做學問迫切需要分析兩個問題:“一是固有的傳統(tǒng)究竟有幾分可以沿襲,一是外來的影響究竟有幾分可以接受?!彼趯χ型庠姼璧谋容^分析中,闡釋“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路”。從歷史縱深著眼,朱先生從詩與賦的關系中看到了二者在音和意方面的傳承,得出“聲音的對仗起于意義的排偶,這兩個特征先見于賦,律詩是受賦的影響”的結論。更為重要的是,朱先生還將視野拓展的域外,在與梵語印度和西方詩歌的比較中,看到中國詩歌在走向“律”的過程中對它們的借鑒和不同。齊梁時代,印度經典的翻譯和梵音研究的輸入對中國律詩的音韻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胺辞衅鹩跐h魏之交,恰在印度和尚來中國譯經的風氣大行之后,可以證明造反切者是應用梵音的拼音于中文?!盵6]此外,朱先生在研究中國律詩如何生成、發(fā)展過程中,究其根本,探尋出律詩的本土特色及語言基礎,還將中西語言文化特點進行比較分析,對比出中西詩歌在排偶對仗方面的差異。分別從單字和語法兩方面解釋了為何同是意象相對,中國詩歌可以走上‘律的路,而西方詩歌則不然的原因。朱先生深入探討了中西詩歌語言特色和極具代表性的文字,堪稱歷史年代后中國詩學比較研究的先驅。
朱先生以深厚開闊的學術見識顯示了他的學術勇氣和魄力,這些觀點逐漸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重視,所以說朱先生的這篇論文乃至整個《詩論》的學術貢獻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3][5][6]朱光潛.詩論[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李黎.中國現(xiàn)代詩學的第一塊里程碑—讀朱光潛先生的《詩論》[J].讀書,1986(8).
[4]錢念孫.朱光潛論中國詩的聲律及詩體衍變[J].文學遺產,1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