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舉制度興起于隋消亡于清,科舉制的廢除距今已有一百余年,但對科舉制的評價依舊褒貶不一,至今仍無定論??婆e制前后持續(xù)了1300余年,被有些學者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對于我國封建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發(fā)展和進步均有重大的影響。以公共視角分析科舉制的歷史作用對當今社會管理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科舉制度;公共視角;社會管理;借鑒
目前對于科舉制度的定義尚無一個科學準確地定義,一般以為科舉制度,“就是按照不同的科目來選舉人才的選舉制度” [1]?!笆强颇勘姸唷⒎挚婆e人的選舉制度” [2]。本文則比較認同何忠禮先生的觀點,認為“科舉制度是一種以‘投牒自進為基本特征,以考試成績優(yōu)劣作為錄取或黜落的主要標準,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的選舉制度” [3]。近二十多年來,中國學者掀起了一股研究科舉制度的熱潮,對科舉制度的認識也從“揭露”“批判”其“封建性”“腐朽性”逐漸變?yōu)榭陀^科學地認識其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其對當代社會發(fā)展的啟示。
一、科舉制度的產生及其發(fā)展歷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重視人才選拔的國家,勤勞智慧的中國人從周朝便發(fā)明了貢舉之制。西漢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二月劉邦下令求取“賢者智能” 開啟了“察舉制”的序幕,“察舉制”也成了兩漢選拔任用官吏的基本制度,“察舉”是指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考選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授予其官職的一種制度。 魏晉南北朝時,官員的選拔制度基本沿襲兩漢時期的做法,察舉及征召仍是主要的選拔人才的方式。 [4]魏文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正式頒布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衡諸狀、品、薄閥三項而選士、任官合于一體的選舉制度。[5]隋煬帝繼位后,于公元606年設置了進士科,進士科以考試策問為主,進士科的設置標志著科舉制度的正式產生。唐朝建立后,科舉制度也在此期間得到發(fā)展并漸趨完善。 宋代是科舉制度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宋朝建立以后,汲取了唐代滅亡的歷史教訓,宋太祖推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歷代宋皇都非常重視科舉制度。明清是科舉制由盛而衰的時期。明王朝建立之后,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科舉方法的嚴密也超越以往的任何朝代。
二、科舉制的歷史作用
(一)科舉制維持了中央集權統(tǒng)治
科舉制創(chuàng)建于隋唐,科舉制創(chuàng)建的首要作用便是維護中央集權統(tǒng)治。在兩漢時期選官的主要途徑是察舉制,對于官吏的舉薦權集中于地方郡國,朝廷對所推薦的人,一般都予以認可,不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誠然, 察舉制下即使中央有關于用人的統(tǒng)一標準, 但解釋權卻掌握在地方的舉主手里。“從法學的角度上講, 誰掌握對法律的解釋權, 誰就擁有實質意義上的立法權??婆e制下, 這種解釋權完全被中央組織的考試所剝奪”[7]。漢代出現(xiàn)的地方割據(jù)勢力,以及“七國之亂”的發(fā)生,無不與察舉制所導致的權力分配格局相關。魏晉時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初時選官的權力集中在中央,由中央任命中正官,但很快門閥世族就占據(jù)了中正官的職位,控制了選官權。晉代中正官和九品中正的評價標準也逐漸變?yōu)橹恢匾暭彝コ錾?,望族名門控制了選官權,嚴重削弱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
(二)科舉制促進了社會流動
科舉制度在選拔官員方面相對平等、公正,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可以通過考試進入統(tǒng)治階層,即使是身份低賤、出身貧窮的人也有機會通過考試成為官吏。通過科舉考試,許多家族通過數(shù)代人的努力,躋身于世族階層,而士族也必須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才能保持住士族的地位,社會各階層在法定的狀態(tài)下經常流動更新,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相對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廣大社會成員都有可以實現(xiàn)的做官可能。據(jù)何炳棣《明清社會史論》中統(tǒng)計:明清的進士則平均有42.9%出生于從未有過功名的家庭。
科舉制下,社會的流動不僅是上下的垂直流動,也有地區(qū)間的橫向流動。古代任用官員的回避制度,促進了科舉及第后跨地區(qū)的橫向流動。例如明代的回避制度,規(guī)定實行大區(qū)域回避,即北人官南,南人官北。清代的回避制度也打破傳統(tǒng)的按行政區(qū)域劃分的做法,改以五百里為限,即官員雖在外省做官,但與原籍、寄籍在五百里以內的地區(qū),都得回避。
(三)科舉制促進了士紳階層的形成,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紳士是具有秀才以上功名或一定職銜,介于官僚和平民之間,不同于官又區(qū)別于民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一個在野的特權階層。紳士階層是一支依附封建國家政權并為專制統(tǒng)治服務的制度化力量,是皇權在地方社會的延續(xù)。紳士階層起源于科舉制度、捐納制度、軍功制度、蔭襲制度,其中科舉制度是產生紳士的正途,也是紳士產生的主要來源。[8]據(jù)張仲禮統(tǒng)計,中國近代京師和各地文武官員總數(shù)約為27000人,而全國具有秀才以上功名或職銜者達1443900人,具有功名且為官者的比例僅僅為1.87%。絕大多數(shù)擁有功名者都無法進入官場,這些無法為官者便成為官僚隊伍的后備力量——紳士。
紳士因為擁有知識和財富,是禮法的忠誠衛(wèi)道士,在基層社會管理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紳士階層作為封建官僚隊伍的后備成員,是維持封建專制統(tǒng)治和封建禮教的重要力量;同時由于官員任職的回避制度,官員多異地為官,且政府官員數(shù)量較少,封建社會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官治不足,也需要借助紳士這一有文化有經濟實力的階層協(xié)助維持社會秩序。[9]
(四)科舉制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對漢文化的認同以及各民族間的融合
遼代科舉取士創(chuàng)始于圣宗耶律隆緒統(tǒng)和六年(988年),科考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xiāng)、府、省三試,殿試臨時取旨。遼國定制進士科只準許漢人應試,契丹人不得應考,但后期限制漸有寬松。金朝科舉皆沿襲宋遼舊制,設有詞賦、經義、策試、律科、經童等科。金朝于世宗大定十一年(1171年),創(chuàng)設了女真進士科,此科考試項目是試策、試論,所以及第者成為策論進士。元朝建立后,在對待科舉的態(tài)度上比較保守,直到仁宗元祐元年(1314年)正式開科取士,此時距元朝建立已經40多年了。元代科舉取士曾經兩興兩廢,但統(tǒng)治者還是采取了這個選官辦法。這是因為元代統(tǒng)治者覺得需要籠絡漢族中小地主和知識分子,才能鞏固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10]。清代亦是如此,順治初年,開始恢復科舉制,并在康熙年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科考取士??婆e制的實行,在推動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發(fā)展,促進各民族對漢文化的認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和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三、科舉制度對當代社會的新啟示
(一)應避免整個社會形成官員主宰一切、人人崇尚做官的風氣
“官本位”思想曾貫穿于整個封建時期,古代官員掌控一切,整個社會也只有通過做官才能保持家族地位,才能擁有財富和聲名。宋真宗曾作《勸學文》來鼓勵世人讀書入仕:“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讀書考試做官,成了世人最大的追求,所有社會的精英都熱衷于考取功名入仕為官,“學而優(yōu)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思想一直影響到今天。
當下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公考熱”,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據(jù)統(tǒng)計2018年國家公考超165.97萬人報名,如此多的人想進入公務員隊伍,創(chuàng)歷年之最。進入“體制內”意味著“高福利、高保障、高權力、高聲望”,當公務員不再是一個崗位,而是一種權力身份的時候,我們社會的精英魚貫而入,最優(yōu)秀的勞動力資源都被導向到政府部門,不利于社會的創(chuàng)新,也同樣會阻礙經濟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二)加強對公職人員的德行教育,建立廉潔奉公的公務員隊伍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家思想便成為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婆e制度自隋唐確立以后,考試內容變逐步以儒學經典和后人的集注為主。儒學對讀書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宋元強先生曾考察了清代莊園入仕后遭到朝廷處分的情況,在狀元中,受到嚴斥、降級罰俸、革職、議罪、奪回世襲的,人數(shù)也不少,但經過統(tǒng)計,他們被罰的原因,大多數(shù)是任職中徇情、隱忍、失察、誤事,還沒有因為是道德淪喪、貪贓枉法、巧取豪奪、結黨營私而被置諸重典的。從史料看,長期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受教化強調學問和品行并重,是這些狀元們相對廉潔正直的主要原因。[11]
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官場,亂象叢生,一些身居高位的黨政人員很多也把持不住自己,貪贓枉法,以權謀私者不在少數(shù)。這些正是由于道德良知的缺失,加強對他們的道德教育勢在必行。科舉制度實行1300多年來的成功經驗表明,儒家思想對于社會教化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夠促進吏治廉明。在加強對官員德行教育的同時,完善權力監(jiān)督機制,二者并行,定能使吏治大為改善。
(三)實施全面教育,重視人的全面發(fā)展
科舉制發(fā)展到后期,讀書人只關注科考所要測試的幾部有限的經書和特定的篇卷。梁啟超在1898年5月下旬的“公車上書請變通科舉折”中,也指出了科舉考試所導致士人的學非所用:“自考官及多士,多有不識漢唐為何朝、貞觀為何號者。至于中國之輿地不知,外國之名形不識,更不足責也。更能稍通古今者,郡邑或不能得一人;其能通達中外博達政教之故,及有專門之學者更寡矣。”[12]
科舉制度只注重儒家學說的同時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自然科學地發(fā)展,最終使泱泱中華危機四伏?,F(xiàn)在則相反,重理工輕人文之風仍很普遍。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長期存在著重理工輕人文,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缺乏整體文化觀,特別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實用主義的盛行,社會缺乏創(chuàng)新,道德滑坡嚴重,民族整體文化素質下降。我們大力發(fā)展自然科學的同時,也應重視人文社會科學,他們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整個社會也應當文理并重的良好氛圍,避免文理脫節(jié),切實促進中華民族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韓國罄.隋唐五代史論集[C].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79.
[2] 周東平.關于科舉制起源的幾點意見[J].歷史研究,1986,(6).
[3][11] 劉海峰主編.科舉制的終結與科舉學的興起[C].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74、365—366頁.
[4][5] 王炳照、徐勇.中國科舉制度研究[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第2、25頁.
[6] 李懷軍、李智鵬.官員選考史鑒[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第110—113.
[7] 劉文瑞、楊柯.試論科舉制對中央集權體制的歷史作用[J].天府新論,2009(2).
[8][9] 陽信生.湖南近代紳士階層研究[M].岳麓書社,2010,第14—21、第24—29頁.
[10] 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第251—258.
[12] 梁啟超.梁啟超詩文選[M].廣東人民出版社,1983,88—89頁.
作者簡介:周強強(1988—),男,漢族,安徽淮北人,教師,碩士,浙江廣播電視大學,主要從事區(qū)域與城市治理、地方政府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