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貴云
【摘 要】 在文本閱讀過程中借助語法現(xiàn)象理解語言,能讓學生更自覺地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美妙、表情達意的精妙、文脈結(jié)構(gòu)的奇妙,從而享受到漢語言文學無窮的魅力。
【關(guān)鍵詞】 文本閱讀;隨文學習;語法知識
一、在成分解析中,揣摩語言豐富的關(guān)聯(lián)
在閱讀教學中,有時對于較為重要的單句或短語,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語法成分的分析,在“語感”形成的基礎(chǔ)上,深入理解“語理”,逐步走進語言理解的縱深處。
朱自清的《春》中這樣寫初春的小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這一個句式學生讀起來會覺得怪怪的。那么,我們不妨帶著學生做一個句子結(jié)構(gòu)的分析。顯然,這個句子常態(tài)的表述是這樣的:“嫩嫩的綠綠的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句子中“嫩嫩的,綠綠的”作為定語修飾了中心詞“小草”,但在全句中,突出的是謂語中心語“從土里鉆出來”,體現(xiàn)了小草成長的狀態(tài),這顯然不是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本意?,F(xiàn)在將“嫩嫩的,綠綠的”調(diào)整到句子的后部,整個句式發(fā)生了變化,成了一個定語后置的倒裝句。好好的定語為什么后置了呢?這樣的句式,凸顯的便是最后的這兩個修飾性的定語所表現(xiàn)的小草的質(zhì)地和顏色。初春的小草,那生命的稚嫩與活力,躍然紙上。小小的句式轉(zhuǎn)換,換來大大的表達效果。
二、在句式品味中,感受語言獨特的張力
不同的句式呈現(xiàn)不同的表達效果。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關(guān)注句式的變化,體會文意的表達,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如《愛蓮說》中作者總結(jié)人們對不同的花的情感喜好時說,“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這里三個句子運用了三個句式——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變化。首先,以陳述句客觀呈現(xiàn)了陶淵明后很少有人再喜愛菊花,喜愛那逃避現(xiàn)實的田園,保持個人情操的現(xiàn)實,冷靜陳述,直抵人心;接著,以反問句表達了作者難覓知音的痛苦和無奈,仰天反問,無人可答;最后,以感嘆句結(jié)尾,將情感推向了高潮,作者慨嘆追逐富貴、趨炎附勢的世人是那樣之多,世風是那樣的頹廢, 強烈感嘆,無情批判。
三、在修辭鑒賞中,領(lǐng)悟語言高超的藝術(shù)
修辭鑒賞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顯然是一個為大家重視的方法,但如何透過簡單的技術(shù)分析,走進深層的語言研析呢?這便需要我們多問一個“為什么”——為什么要運用這樣的修辭手法?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中有“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一句。這是一個擬人句,很多人讀到這里都會認為作者運用擬人,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山薄雪的美麗景象。僅此而已,是遠遠不夠的。在這句話中,老舍只用了“忽然害了羞”來修飾陽光下的薄雪,讀者便可以感受這是一個妙齡少女的羞怯,可以體會這一個美麗少婦的嬌羞,亦可以想象成是其他什么人……只要讀者的心靈能為之悸動,有何不可呢?一個“羞”字,不僅畫出了雪景的“色”,與“粉色”相貼切,而且繪出了雪景中的情,將讀者的心靈與文意完全融合,披文入情,緣文入境,美不可言。如轉(zhuǎn)換成比喻,在這里就顯得太實了,太固化了,反而破壞了文章所要表達的意境,至少說難以達到擬人所實現(xiàn)的那樣的意境之美。
【參考文獻】
[1] 彭春萍. 如何指導學生隨文學習語法修辭的知識[J]. 新課程(教師版),2010(6).
[2] 李月菊. 淺談閱讀教學中語文知識的隨文學習[J]. 語文天地,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