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強
摘要:作文素材的積累,作為作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學生無話可寫問題的重要途徑,需要大力開放,多方面引導,多渠道進行。主要通過“延伸課文,引導續(xù)寫;走向課外,挖掘素材;指導觀察,提高觀察能力;走進生活,積累素材”等方法,大力開放作文課堂,增強作文課的活力,解決學生無話可寫的問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關鍵詞:多渠道?挖掘?素材?提高?水平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文教學也必須開放而有活力。作文素材的積累,作為作文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解決學生無話可寫問題的重要途徑,更需要開放、多渠道進行。
一、延伸課文,引導續(xù)寫
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選出來的質量很高的作品,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深入理解,挖掘其中的可寫之材,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大膽地創(chuàng)作。如教學《小珊迪》一課時,我就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如果小珊迪和他的弟弟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會做些什么?我倡導學生暢所欲言,把他們想說的和想做的都講出來,并且要求他們寫下來。這次寫作的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學生的作文中充滿了真情和善良,作文質量超越了以往很多作品;教學了《夕照》一課,同學們都被課文中別具特色的景色所深深吸引,我便伺機渲染,說夕陽照射下的美景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作者能看到,我們也能看到,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景色,請大家回家后,在傍晚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家鄉(xiāng)的夕陽美景,也以《夕照》為題寫一篇作文,把我們這里夕照的特點寫出來。這樣的作文教學真正體現(xiàn)了“文學源于生活”的理念,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貼近,學生才能“所言有物”。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之后,我的設計是,讓學生續(xù)編故事:“黃包車夫回家以后……”此類例子在我的教學中屢有涉及。這都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了教材內容,教師有創(chuàng)意地引導學生挖掘教材、延伸學習內容的基礎上,事實證明此舉效果良好。
二、走向課外,挖掘素材
活動是思維的載體,是作文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的“素材庫”。習作訓練中,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或者在學校組織各類課外活動之前,就做出習作要求,在學生全身心投入活動之后及時進行作文指導:讓學生說說所參加的活動,指導學生說清楚活動的過程,引導學生表達出其中的見聞和自己的感想,讓學生把這些所見所想寫下來,就是一篇好作文。今年我校慶?!傲弧眱和?jié)時,活動豐富多彩,先是文藝會演,接著又進行了跳繩、拔河等體育活動和釣魚、猜謎語等游藝活動?;顒拥膱雒鏌崃摇⒒顒拥膬热菥视植皇の?,活動之前我就很有深意地建議學生,用心去觀察和體驗自己所見和所參加的每項活動。活動結束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項或幾項活動,引導他們說出當時活動的場面,人物的表現(xiàn)、表情等,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這比平時說話內容豐富精彩得多。然后我鼓勵學生把所說的話寫下來,其習作質量不言而喻。
在“十一”放假前我根據(jù)農時布置學生放假后要在家里參加一次生產勞動——掰玉米。在勞動前我就提醒學生要邊勞動邊觀察,注意積累習作素材。假期結束回來后我要求學生以《記一次勞動》為題寫作文。學生把當天的天氣情況、勞動時的熱鬧場面、干活時的語言動作、對勞動的感受等都寫得很精彩。
可見,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
三、指導觀察,提高觀察能力
小學生習作訓練是以觀察為基礎的,觀察對學生的習作訓練有著重要的意義。沒有觀察,就沒有創(chuàng)作,習作訓練更無從說起。因此,作文教學還要為學生打好善于觀察的基本功,學生學會了觀察,作文教學才能事半功倍,才有良好的效果。
北師大版第十冊第一單元習作要求是寫《校園一角》。為了使學生能成功地寫好這篇習作,我親自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校園里進行實地觀察,引導學生從遠近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仔細觀察校園里花草的形狀顏色、樹木的大小粗細……讓學生每觀察一個方面就說出它的特點。學生不但形象地說出了以上諸方面的特點,還在形容它們的時候造出了許多很精彩的比喻句和擬人句。這一活動使學生學會了觀察的方法,增強了觀察的興趣,提高了觀察的能力。隨后又要求學生以此方法,在上學和放學路上注意觀察田野上的景物,回到家觀察街道和庭院中的景物,游公園時要觀察公園里的景物,以此來大量積累寫作素材。
四、走進生活,積累素材
文章的內容是生活的反映,要寫好作文必須在生活中積累素材,素材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長期練筆。從四年級起我就要求學生寫小片斷,寫周記必須記真人真事,要記錄清楚整件事情的經(jīng)過,這樣長期堅持,材料必然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即使這樣,當具體到某一篇習作的時候也要有針對性地做具體指導。
北師大版第十冊第二單元習作是要求學生寫一個值得尊敬、佩服的人。開始時學生的眼睛都盯在了黃繼光、董存瑞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我要求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人中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挖掘出他們令人敬佩的品質來寫。我還讓學生回憶在平時練筆時都寫過哪些人物,他們有哪些好品質令人敬佩,并組織學生討論身邊的人,看看他們有哪些方面值得敬佩。學生說出了身邊人所具有的孝敬老人,助人為樂,勤奮勞動,吃苦耐勞,刻苦學習等值得平常人敬佩的品質。為什么敬佩?要用具體事實說話,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挖掘,說出了許多具體的事例,說得很感人。這樣,就達到了作文資源共享和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的雙重目的,開放了作文課堂,增強了作文課的活力。
生活是海洋,廣闊美好。不同的人,其生活經(jīng)歷大不相同,對生活的理解與感受也不同,而恰恰是這些不同,造就了生活的無限精彩。讓學生到生活中去捕捉他們生活中的浪花,及時引導學生不斷思考、動手實踐、仔細觀察、深入挖掘、經(jīng)常練寫,才能訓練學生留心生活的習慣,提升學生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使學生作文時有話可寫,才能達到訓練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李家棟.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開明出版社,2003.
[3]和學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與方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