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蘇靜
摘要: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新版塊,指向的是學生的課外閱讀。本文以一年級下冊《小熊住山洞》一課為例,談談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以聯(lián)通課內(nèi)外閱讀教學,引導學生習得閱讀方法、感受閱讀樂趣、獲得閱讀體驗,從而更有效地進行課外閱讀。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教學方法
課外閱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此前,我們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關注表現(xiàn)在以推薦書目為手段的讀書指導,形式豐富的班級讀書會的分享,以讀書打卡為載體的習慣養(yǎng)成,還有形式多樣的課外閱讀指導課……但課外閱讀終究是在課外進行的,推行的力度及效果皆由教師個人的教學實踐決定。而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課外閱讀方面的編排,力度更大且更匠心。
“和大人一起讀”是部編版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中的新版塊,它指向的是學生的課外閱讀,將課外閱讀作為教材內(nèi)容的一部分單獨呈現(xiàn),與課文及練習有機融合,表現(xiàn)出對課外閱讀的重視,同時以創(chuàng)設新課型的方式聯(lián)通了課內(nèi)外的閱讀教學。此類“新課型”怎么上?這是一個尚不成熟的命題,也是個充滿挑戰(zhàn)的命題,本文以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八”中的《小熊住山洞》一課為例,談談我的一些做法。
一、問卷引路,讓課外閱讀真實發(fā)生
《小熊住山洞》一文采用常見的重復結構進行敘述,內(nèi)容淺顯,如果像其他課文一樣地講讀,便會成為學生的負擔,從而難以履行“提高閱讀興趣”的職責;如果直接作為作業(yè)布置給學生,學生可能會通讀一遍便草草收場,從而無法實現(xiàn)“發(fā)展思維能力、提升情感品質”的目標。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決定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促進親子共讀的真實有效發(fā)生。問卷答題以選擇題的方式呈現(xiàn),既可以降低答題的難度,又便于統(tǒng)計整理。我在設計問卷時,遵循了如下思路:
1.關注閱讀次數(shù)
閱讀是一件需要靜下心來深耕細作的事,泛泛而讀可能收獲甚微甚至一無所獲。而關注閱讀次數(shù),既是對這一點的提醒,也是對親子閱讀現(xiàn)狀的了解。
2.關注閱讀方式
讓閱讀成為一件和父母一起做的功課,頗有深意——“融洽親子關系,提高閱讀興趣”,這一切離不開父母的親自陪伴和有效指導。然而,怎樣的陪伴才是有效陪伴呢?問卷題目的設計恰好提供了方法引導。
3.關注閱讀效果
對閱讀效果的關注,目的在于提醒學生梳理閱讀收獲,獲得滿足感和前進的動力。
4.關注閱讀感受
與其說是給孩子布置的作業(yè),不如說是對大人的善意提醒。這種方式所帶來的感受會對孩子閱讀行為的發(fā)生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產(chǎn)生何種影響,既是老師需要掌握的,更是家長需要正視的。
“和大人一起讀”版塊中的很多文章,都可以根據(jù)題材體裁特點設計不同的問卷、導學單、反饋表等,可以是紙質的,也可以是電子的,由家長協(xié)助孩子完成,以幫助、督促親子閱讀。
二、巧妙引導,讓課外閱讀更有方法
課堂設計的第二部分是“和老師一起讀”。
“和大人一起讀”真實發(fā)生了,但問卷中的方法指導是粗淺的,如何將閱讀引向深入和多元,激起學生更大的閱讀興趣,仍需要教師借助課堂這個主陣地進行實踐指導,而這便構成了《小熊住山洞》一課的整體設計思路。
以與小熊對話的方式導入新課,反饋親子閱讀效果。上課伊始,創(chuàng)設情境,讓故事的主人公——一只毛茸茸的玩具熊來到教室,和學生展開一場對話,對話采用自由問答的形式,問題來自于問卷,在交流中總結親子閱讀的收獲和感受。由對話可知,孩子們很喜歡“與大人一起讀”這種形式,在親子閱讀中認識了新的字詞,懂得了一些道理??梢姟昂痛笕艘黄鹱x”的設計初衷基本達成。
第二次對話,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進入小熊的世界。雖然同為“對話”,但很明顯此處的“對話”與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對話”是不同的,在第一環(huán)節(jié)中對話的核心指向課外閱讀行為的發(fā)生,而此處對話的核心則指向更深層次的閱讀?!昂屠蠋熞黄鹱x”便是更深層次閱讀方法的習得過程。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恰當補白,讓人物立體
《小熊住山洞》的故事情節(jié)較為簡單,如何打破陳舊感,讓一篇已經(jīng)熟悉的閱讀內(nèi)容變得新鮮,是首先應該做的。縱觀文本,唯其簡單,留白的地方就特別多,只要找準縫隙細細挖掘,就可以呈現(xiàn)更多的內(nèi)容。為此,我在設計中增加了“補白”。
補白一:到了森林,小熊看到了什么?看到這樣的美景,小熊心里是怎么想的?(從蓋新房的期待到不砍樹的決定,其中經(jīng)歷了怎樣的心理過程?通過補白,讓內(nèi)容的銜接更加流暢自然。)
補白二:設疑——小熊小熊,不砍樹可就沒法蓋新房了,砍還是不砍呢?(通過設疑,讓學生站在小熊的角度思考砍樹可能帶來的后果,是對小熊心理更深層次的把握。)
通過補白,小熊期待蓋新房——不愿砍樹——不蓋新房的心理過程逐漸清晰起來,他善良、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形象也更加立體、鮮活。
2.層層推進,讓故事豐滿
適當補白,讓小熊的形象更加生動。有了這樣的文本對話,原先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變得不一樣了,此時再讓學生朗讀,既是內(nèi)在閱讀體會的外顯,也是思考反芻的過程,最后讓學生講一講這一節(jié)故事,適時點評學生講故事的情況,滲透根據(jù)畫面內(nèi)容及想象進行補白的方法。補——讀——講,在這個層層推進的過程中,故事豐滿起來了。
3.歸納總結,讓方法明確
方法的習得是最重要的。在“和老師一起讀”的過程中,學生親歷了由閱讀方法不同所帶來的閱讀體驗的豐富性,并在閱讀實踐中再次驗證了方法。當老師再次讓學生談收獲的時候,學生說他們讀得更有感情了,讀得更有趣了,讀得更精彩了。這一切都得益于想象。
通過想象進行文字內(nèi)容的補白,是本課的一個重要目標。而對于“和大人一起讀”《小鳥念書》《猴子撈月亮》《夏夜多美》這樣的童話故事,想象補白也同樣適用,且是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能力的絕佳渠道。
三、伙伴同行,讓課外閱讀更有樂趣
在“和老師一起讀”環(huán)節(jié)之后,我又設計了“和同學一起讀”。剛剛習得的閱讀方法能不能運用于閱讀實踐,能不能觸類旁通更上一層樓?這個開放性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給了學生發(fā)揮的空間,當然,方法引導依然延續(xù),只不過以一種更加潛在的方式出現(xiàn):對讀的內(nèi)容不作限制——和夏、秋、冬有關的三節(jié)擇一即可;對讀的方式不作限制——我為學生閱讀設計了五種星級獎勵的要求,從讀一句到讀一節(jié),從感情朗讀到創(chuàng)造性朗讀,從按照課本表演到有創(chuàng)意地表演,與星星的數(shù)量相對應,要求的難度也逐級上升。這些要求提示學生,閱讀有更加豐富的形式,親子閱讀有更有趣的方法。
尊重差異性并盡量因材施教,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各取所需,各美其美。閱讀,是一件樂趣無窮的事情。“和大人一起讀”的主體是孩子,指向的是孩子的課外閱讀,在這個板塊實施之初,需要大人的引導和幫助,大人居于主導地位,而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xiàn)以孩子為主導的閱讀及獨立閱讀。
四、深入拓展,讓課外閱讀更有意義
閱讀是一場與智者同行的旅程,是一種關照生命、認識世界的方式,是一段心靈成長的自我修行。在這場與小熊的相遇中,小熊的善良及其對自然的熱愛、熊爸爸的寬容平和,都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心中,故事到此就結束了嗎? 我想,對故事結尾的再加工和創(chuàng)造性解讀,可以給予學生更豐富的生命體驗,于是又設計了“給小熊送禮物”的環(huán)節(jié)。
看到屏幕上出現(xiàn)的禮物,孩子們自覺地扮演起送禮物的小動物,在對小熊表示感謝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小熊不砍樹,不僅僅是因為喜愛樹上長滿綠葉、開滿小花、掛滿果子的四季美景,還為了小鳥能筑巢、蜜蜂能采蜜、小動物有果子吃……而這樣的美好會換來真誠的回饋。在這樣的解讀中,學生受到了善和美的感染和熏陶。
我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結束了課堂教學設計——你想為小熊做點什么呢?并在布置作業(yè)環(huán)節(jié)對學生做了提示——想一想:如何讓小熊一家不砍樹也能住上新房子?課程標準建議“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感受美好的品質是重要的,開放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也是重要的。
在“和大人一起讀”的閱讀指導課上,學生滿懷期待由課外走向課內(nèi),再滿載而歸由課內(nèi)重回課外,他們習得了閱讀方法、感受了閱讀樂趣、獲得了閱讀體驗,這些來自于課堂的收獲與體會,可以在更多的親子閱讀中制造驚喜和快樂,從而成就更有質量的課外閱讀。
參考文獻:
[1]芮子珺.“牽手”大人,讓孩子愛上閱讀 ——“和大人一起讀”教學解讀與閱讀興趣培養(yǎng)[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2018(4).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