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雪
摘 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媒體的繁榮,信息傳遞進入了符號時代,由此帶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符號化轉向?!胺柣睘樗枷胝谓逃峁┝诵碌奈幕d體,更新了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發(fā)生質的變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對符號策略的挖掘應當成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的著力點。
關鍵詞:符號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8)17-0163-0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new media,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has entered the symbol era, which has brought the symbolic tur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mbolization" provides a new cultural carrier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n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s of education, and promotes the qualitative change i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o innovate the way of carrying out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cavating the symbol strategy should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ymbol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y
“互聯(lián)網+”時代,在各類媒體的關照下,認知方式、信息傳遞及話語表達等出現(xiàn)了“符號化”傾向,這一轉向進而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影響,促使高校思政教育尋求相應的符號策略,推動大學生構建對自我群體和校園文化的認同。從符號學角度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有利于創(chuàng)新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法、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提高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性。
一、符號學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符號化”轉向
20世紀初出現(xiàn)的“語言學轉向”促使了“符號學”的誕生。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符號由能指和所指組成,能指(signifier)是“音響形象”,所指(signified)則是這個音響形象所指向的“觀念”,兩者的關系是任意的。索緒爾強調能指和所指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在特定的語言中,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則是約定俗成的。也就是說,一個符號在人類文化及其創(chuàng)造過程中由于能夠得到特定意義的實現(xiàn)并在實現(xiàn)中得到共同體的約定而俗成,這樣的形式與內容的連接體,才能稱其為符號。在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中,符號呈現(xiàn)的形式多種多樣,有聲音符號、語言符號、文字符號、視覺符號等等。
在符號中,常常可見二元對立,二元對立生成了“結構”,在“結構”中一切都以“關系”為基礎。在索緒爾的符號二元中,比如能指與所指、語言與言語、共時與歷時、組合與聚合等,莫不如是。從“結構”與“關系”這個角度看,符號便是一個具有解釋意義的中介工具,它連接了“形式”與“內容”,表達著某種意義。一個符號誕生之初,其結構間所蘊含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但一旦定形下來便具有特定的“人類印跡”,我們不妨稱之為“文化內涵”。具有文化內涵的符號總是蘊含了特定的意義。
符號所具備的結構聯(lián)系性賦予了符號相應的功能,主要是認知功能和交際功能。一方面,符號可以令我們超越基礎的刺激信號階段,進行理性的思考,表達抽象的概念,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另一方面,在共同約定的基礎上,符號可以傳遞信息,實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思想溝通和情感交流。
綜上所述,符號因其自身的結構性和中介性,能夠成為特定社會群體溝通交流的工具,基于這一社會功能,符號通過能指對所指的映射,凝聚起共同的情感、認知、信念及意志,此時符號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中介,更是一個豐富的載體。使用同一套或相近符號系統(tǒng)的社會群體成員之間彼此信賴,交流加深,認同強烈。
基于以上理論背景,在校大學生作為特定社會群體,在年齡、經歷及文化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方面具有共同性,往往使用相同或類似的符號進行溝通交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過分析和整合符號系統(tǒng)來加強學生的群體認同,是構建身份認同和凝聚核心精神的有效路徑。
隨著“互聯(lián)網+”發(fā)展模式的深入和各類新媒體的興起,信息傳遞的載體不僅僅局限于線性的文字符號,還出現(xiàn)了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齊聚多元的局面。與傳統(tǒng)的語言符號相比,非語言符號以視聽感官為接收媒介,實現(xiàn)了認知方式由抽象思維邏輯向具象視聽感知的轉變,即由“思”轉向“視聽”,我們將當代信息傳播過程中這種組合式的信息傳遞方式稱為“符號化”,即主體的認知由單一的文字語言接收方式轉向多元的視聽感知與邏輯思考相結合的接收方式,這種“符號化”的認知方式更具直觀性、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延伸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符號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形式、打造路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于傳統(tǒng)的交往行動理論,哈貝馬斯對此認為“只有交往行動模式,首先把語言作為直接理解的一種媒體,在這里,發(fā)言者與聽眾,從他們自己所解釋的生活世界的視野,同時論及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中的事物,以研究共同的狀況規(guī)定”。但在信息傳遞的“符號化”轉向下,則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固守傳統(tǒng)的單一性文字傳輸模式。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符號化”轉向的影響
新媒體和互聯(lián)網技術為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帶來的“符號化”轉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形態(tài)和實踐方式。
(一)“符號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載體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養(yǎng)分,營造氛圍,承載和傳遞教育信息,使其脫離空洞與漂浮。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微信、微博等傳播方式帶來的各類符合成為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載體,與傳統(tǒng)的文字傳輸相比,符號化的文化載體具有直觀性與生動性、及時性與互動性。
直觀性與生動性。信息傳播過程中,非語言符號通常以直觀的視覺或聽覺形式呈現(xiàn),比如圖像、音樂或者聲畫結合的視頻,以此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能夠讓受教育者在輕松直觀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接收其中蘊含的信息和真諦。
及時性與互動性。首先,以聲畫形式呈現(xiàn)的符號載體將大量的信息壓縮整合,形式簡潔而內涵豐富,在傳播時效方面也大大增強,縮短了教育信息發(fā)出、傳遞、接收這一系列過程的時間。其次,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文字形式予以傳輸,比如書本或講座等,此類載體具有單向性,互動性不足,且受到時空的限制,而圖片視頻等符號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以往的“你說我聽”“你教我學”的教育方式,呈現(xiàn)出互動共享,交流反饋的互動性特征。
(二)“符號化”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
前面提到,符號是社會互動的中介,為特定群體提供溝通交際的工具,根據米德的符號互動理論,符號是心靈、自我、社會三者形成、變化及相互作用的工具和動力?;谶@一道德意識發(fā)展的社會心理機制,符號作為載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聯(lián)通媒介功能。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由“教育者”-“教育對象”兩極構成,“教育者”發(fā)出信息,“教育對象”接收信息,將“符號”中介引入教育過程,打破了原本單向的兩極局面,形成了“教育者”“符號”“教育對象”三者互動聯(lián)通的三角平衡關系,從這個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則成為“符號”傳遞與解讀、反饋與重構的動態(tài)過程:
在教育過程中,教育雙方通過“符號”共同參與,“教育者”基于對客觀世界和教育對象的基本認知,將信息進行整合編碼,以符號的形式傳遞給“教育對象”,“教育對象”依據既有知識對“符號”進行解碼解讀,除此之外,對“符號”的呈現(xiàn)方式進行反饋,就“符號”是否能否被準確解碼和認同與“教育者”進行互動,“教育者”針對反饋結果對“符號”進行修改與重構,以期達到最適合的教育效果,體現(xiàn)“符號”教化功能的最大化。在思政教育這種內化無形的特殊教育領域,豐富多元的符號往往有傳統(tǒng)文字教育所達不到的效果,在原有的兩極單向交流中插入了動態(tài)的解釋過程,也憑借其互動性,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互為主體,形成平等動態(tài)的教育氛圍,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多個單次傳輸構成的“教授”與“接受”的過程,而是雙方平等參與的自我建構與動態(tài)建構的生成與發(fā)展過程??偠灾?,“符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主體關系搭建了橋梁,從而增強教育引導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符號化”重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
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話語體系,是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為完成教育任務達成教育目標而建構的一整套話語體系,包括話語內容、表達形式、語境等多要素。網絡背景下,大學生話語形態(tài)的轉變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也需適應現(xiàn)實社會語境。信息傳遞的“符號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從理論話語轉向實踐話語,從教材話語轉向生活話語,從顯性話語轉向隱性話語。
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多為對意識形態(tài)的傳送,遠離教育對象的現(xiàn)實世界,“符號化”促使思政教育話語體系向實踐話語轉換,一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比如融入當前“全球化”“講述中國故事”等“語境”,二是在教育過程中鼓勵教育對象進行實踐和創(chuàng)造,增強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過去的長期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總體具有嚴肅、復雜、抽象等特點,且多以理論文本的形式出現(xiàn)。“符號化”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開辟了新思路,生活語言和網絡語言的高頻出現(xiàn)使得思政教育的話語內容以及話語形式越來越貼近教育對象的生活實際,承擔起引導學生的人生實踐和社會化進程的責任。從教育對象角度出發(fā),生活話語為教育主體構建認同營造氛圍,一定程度上能夠貼近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訴求。
一直以來,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以顯性的理論灌輸為主,而當高度整合的“符號”出現(xiàn)在教育過程中,則以其具象性,讓教育對象通過感官直接感知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理念,這種方法迎合了互聯(lián)網圖像符號時代中人們對視聽符號的青睞和偏好,提高了思政理念的接受度,增強了思政理念傳播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符號化”策略
前文著重分析了符號對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內容及教育主體關系方面帶來的影響,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對符號策略的挖掘應當成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的著力點。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符號信息中的核心引領作用
伴隨著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各類文化符號也呈現(xiàn)繁雜多樣,良莠不齊的態(tài)勢,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階段,面對大量的信息,往往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以上形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應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在符號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充分發(fā)揮其引領作用,并將其融入到教育過程的方方面面,通過生成具體的符號形式進行表達與展示,反過來也有助于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二)打造符號系統(tǒng),構建文化認同
根據尤里·洛特曼的符合圈概念,符號圈與生物圈一樣具有生態(tài)屬性,每個符號圈有屬于自己的、復雜的內在組織結構,結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形成新的信息。因此,建設統(tǒng)一的符號系統(tǒng)是鑄就大學核心精神和價值理念的基石,應充分調動各種載體形式的符號,并將雜亂多樣的符號系統(tǒng)化,使其全面承載當代大學生共同的思想情感,凝聚力量,促進認知,增強交流。探討校園中的符號使用,我們可以從符號與載體的角度對符號進行歸類,可分為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主要有聽覺符號、圖像符號、建筑符號以及身勢語等。
1. 語言符號
利用語言符號進行言語交際,能夠使想象得以產生和延伸,能夠進行信息交流,實現(xiàn)信息共享,除此之外還能夠傳授學習,協(xié)調行動。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表達者把信息符號化,以符號的形式呈現(xiàn)給理解者,這是編碼的過程;理解者把符號形式還原為信息,這就是解碼,解碼又分為表層解碼和深層解碼。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重視語言符號的重大作用,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形式:
(1)校訓。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的校訓為例,“格高志遠 學貫中外”,簡短的“能指”蘊含了豐富的“所指”:“格高志遠 學貫中外”即是指上外要培養(yǎng)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要建設高水平多科性國際化研究教學型外國語大學,是上外大學精神的凝練。
(2)特定稱謂。特定稱謂是指在特定群體中對某一“所指”形成約定俗成的“能指”,因有共同的知識、情感、認知背景等為依托,這類特定稱謂往往不需要交際者花長時間去理解,其含義已經過大腦掃描迅速解碼。仍以上海外國語大學為例,上外學生這一群體又被稱謂“西索兒”,音譯自“sisuer”這一英文簡稱,在多次反復的使用中已成為特定稱謂。只要交流者屬于這一群體,都能簡明快速的解碼編碼。
(3)以語言文字為主導的校園媒體宣傳文案。校園媒體宣傳文案是最為常見,數(shù)量也相較而言更多的一類語言符號,這類符號往往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最大程度地對自身進行加工,解碼者和編碼者往往會投入大量時間進行信息的傳遞交流。
2. 非語言符號
非語言符號是相對語言符號而言的,是指主體特意制造和使用的能夠獨立表達一定信息的而又不屬于語言符號的符號。非語言符號的能指具有多樣性,載體豐富,可以是視覺的,是聽覺的,是圖像的,是空間的,是時間的,是線性的,是多維的。非語言符號因為具有直觀性,鮮活性以及表達的高效性,常常能夠替代語言符號。在校園文化的構建過程中,非語言符號在語言符號之外,有其自身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以下是非語言符號的幾種主要形式:
(1)校徽。校徽是大學形象的標志,上海外國語大學校徽以展開的書本及茁壯的橄欖枝為主體構型,書本象征對學問與真理的求索,橄欖枝象征對和平與友誼的向往。兩者襯托并環(huán)繞著代表我校的三個文字元素,依次為中文校名簡稱(上外)、英文校名縮寫(SISU)、建校時間(1949年)。?;兆鳛橐环N特別的非語言符號,所傳遞的信息是,自建校以來,上外就始終致力于服務國家對外交往的發(fā)展,外交、外貿、外宣、外語教育等各個領域,都能看到上外學子的身影,這是歷史賦予上外矢志不渝的使命,也是學貫中外的上外學子理應肩負的擔當。
(2)地標建筑。校園建筑所蘊含的建筑學及美學內涵也是校園文化構建起來的重要符號,這一點在上外松江校區(qū)中有顯著體現(xiàn)。根據院系專業(yè)特色而設計并建造的教學樓,讓師生教學期間能夠快速進入專業(yè)的氛圍,并得到對專業(yè)對學識的強烈認同。單就一棟建筑這一“能指”就映射出深刻博大的“所指”意義,由此可見非語言符號在形成群體認同中的重要作用。
(3)校園媒體中的圖片影音材料。圖片影音材料主要有校歌、校園宣傳照片和影片等,利用視覺和聽覺的直觀性,能夠高效直接地映射出所指內涵。加強這類非語言符號的建構,能夠為校園文化建設帶來創(chuàng)新和活力。
可以看出,以上列舉的各類符號并不是分散的孤立的個體,他們都處于整體化了的符號系統(tǒng)之內,能從中概括共通的本質特征與核心精神,從而延伸出代表學校理念、激發(fā)師生共鳴、推動學校前進的大學精神和行為規(guī)范。
(三)鼓勵符號創(chuàng)新,注入思想活力
如果說塑造穩(wěn)定符號系統(tǒng)是構建文化認同和塑造核心精神的關鍵,那么鼓勵符號創(chuàng)新,便為整體價值觀注入生機與活力。此時的符號系統(tǒng)是一個不勻質的圈,分為“中心圈”和“外圍圈”,“中心”要素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為符號系統(tǒng)提供穩(wěn)定性,而“邊緣”要素處于活躍狀態(tài),為符號系統(tǒng)提供更新的動力。這樣看來,高校校園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并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而是一個開放的“耗散結構”,“即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以在原理平衡態(tài)的區(qū)域形成穩(wěn)定有序的結構”,從這個角度看,文化符號系統(tǒng)在相對穩(wěn)定中具有流動性,在統(tǒng)一的符號系統(tǒng)外圍,隨著時代的更新和新興事物的產生,新的符號帶著時代印記應運而生。
符號作為一個能指與所指構成聯(lián)系的結構體,在形成絕佳關聯(lián)前,總是處于不斷的調試和互動之中。如何創(chuàng)造出恰當?shù)?、能夠最大程度實現(xiàn)能指所指關聯(lián)的符號,這是需要仔細探討的。
1. 命名。命名問題是符號生成的最基本問題,需要有基礎的理據性和正確的導向性。在塑造核心精神、構建校園文化、加強群體認同的符號生成過程中,要充分重視符號的命名,即符號能指的“外部形象”。符號的命名要充分體現(xiàn)當代大學的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契合時代精神,要充滿活力與正能量,避免低俗化、頹廢化。
2. 修辭。修辭是通過多種手段對群體思想、情感、認知施以影響的能動性行為,其核心目的是加強解碼者對編碼者的認同。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符號創(chuàng)新過程中,需要從更高層次探究符號能指所指關聯(lián)的創(chuàng)新和高度,要融入情感,貼近實際,凝聚夢想。
3. 敘述。敘述往往是多個符號的排列組合,能夠實現(xiàn)長時間地交流與溝通。在思想政治教育符號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力求將簡單的符號擴大至信息飽滿的復合型符號,讓符號蘊含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信息,傳遞意蘊深遠的價值理念和核心精神。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商務印書館,1980.
[2]陸挺.大學校園文化的隱性課程認知及建設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03).
[3]馬黎.基于耗散結構論的大學文化認同機理分析[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4).
[4]康澄.文化生存與發(fā)展的空間——關于洛特曼文化符號學中符號圈理論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
[5]趙毅衡.符號學文化研究:現(xiàn)狀與未來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2009(12).
[6]齊滬揚.符號功能的體現(xiàn)和語言運用[J].淮北師范學院社會科學版,1993(1).
[7]王銘玉.語言符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王躍平.試論非語言符號的特性與表達功能[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
[9]楊立英.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系特性與教育創(chuàng)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
[10]鄭永廷,朱白薇.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豐富與發(fā)展——改革開放30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fā)展成果[J].思想教育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