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趙俊,陳敏
(咸陽師范學院,陜西咸陽712000)
陜西美食文化歷史悠久,也是旅游勝地,每年吸引著大量外國游客來領略當地的風土人情,很多來當地旅游的游客都會受到當地美食文化的吸引。而目前陜西很多美食文化翻譯存在一些問題,有些甚至沒有英文翻譯,有些對美食文化的翻譯也是不知所云,這不僅影響了外國游客的食欲,也影響了陜西在游客心中的形象,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有些陜西美食翻譯的英文拼寫冗長,并且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比如陜西特色美食“面”翻譯成了“Biaobiao noodles”,把漢中熱涼皮翻譯成了“Hanzhong hot and cool noodles”等,還有些中國式的英語翻譯不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會讓英語國家的語言對詞義產生模糊現(xiàn)象,造成誤會,無法表達出漢語的原意,比如把“水盆羊肉”翻譯成“Basin Beef”等。
有些陜西美食文化具有深刻的寓意,往往是某一歷史人物或者故事典故,而在這些美食翻譯時沒有考慮到美食背后的文化淵源,采用機械式翻譯的方法,難以表達出美食本身所富含的文化。比如把“金線油塔”直接翻譯成“Crispy Fride Noodles”。
很多陜西特色美食文化翻譯中存在詞不達意的問題,翻譯成英文一味死譯直譯,詞語不通順。比如陜西特色美食“牛羊肉泡饃”被按照字面意思翻譯為“Beef and mutton bubble buns”,“口湯”被翻譯成“Mohth soup”,“干泡”被翻譯成“Doing bubble”等。
飲食文化的翻譯是一種跨語種和跨文化的傳播,要求翻譯人員一定要熟悉兩國文化特點,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同時結合時代背景,選擇合適的詞語,在翻譯過程中務必要簡潔、求實,不但要考慮到文化沖突問題,還能夠將傳統(tǒng)陜西美食文化的特色傳達給外國友人,做到美食文化理論與美食翻譯的無縫連接。
美食翻譯成英文最忌諱的就是長篇大論,不符合美食名稱簡潔的要求,比如羊肉泡饃的四種吃法:口湯(煮好之饃筋、酥軟光滑,吃完之后碗內僅剩湯汁一大口),干泡(通過煮制,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食后碗內無湯汁),水圍城(湯寬大煮,中間是饃肉,周圍是湯汁),單走(用泡饃肉、粉絲、蒜苗燴成湯,就發(fā)面餅而食)等,如果無法找到合適的英文單詞進行表述,可以用漢語拼音翻譯成“Koutang”、“Ganpao”、“Shuiweicheng”和“Danzou”,然后在音譯后將不同的吃法翻譯出來,這樣既能保證傳統(tǒng)陜西美食的中文意思,同時又能讓游客了解不同的吃法真正的意涵。
意譯法是指保留原美食文化的內容而不保留形式的翻譯方法,一般通過改寫、增減進行翻譯,比如一些陜西美食中國人一看便知道意思,但是外國友人卻不了解,這是可以采用意譯法提高翻譯的信息量,比如把“奇妙大蝦”翻譯成“Fride prawns with salad cream”,將松鼠全魚增譯成“Sauced fish with the shape of squirrel”等。
歸化翻譯可以讓大家通過譯文很容易的明白陜西美食文化的中文含義,利用歸化翻譯介紹美食的制作和來源以及背景故事,更容易讓游客接近和融入,減少譯文中有些不為人知的異域風情?,F(xiàn)在很多陜西美食的譯名都采用歸化翻譯的方法,比如通過食材進行翻譯的菜名:“蕎面饸饹”翻譯成“Cold buckwheat noodles”,“漢陰炸米餃”翻譯成“Hanyin Fried Rice Dumpling”,有些以烹飪的方法來命名,比如“灌湯包子”翻譯成“Dumpling Stuffed with Hot Gravy”,“石子饃”翻譯成“Crispy pastry Baked on Hot Cobbles”等。
陜西特色美食文化是中國美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正確的對陜西美食文化進行翻譯,能夠讓陜西美食文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讓他們了解陜西、喜愛陜西美食,為當地旅游經濟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通聯(lián)編輯:梁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