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浩華
【摘 要】中國菜一大特點就是很多菜名既體現(xiàn)了表層含義,更糅合了深刻的內(nèi)涵,匯聚了華夏兒女的智慧,同時也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結(jié)晶的突出彰顯。但是由于中西方語言和文化的鴻溝,導(dǎo)致我國很多菜名在英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少錯誤,阻礙中華文化對外交流。本文旨在從目的論的視角去分析中菜英譯應(yīng)該遵循的翻譯原則,最后就如何妥善處理菜名的英譯做出一些建議。
【關(guān)鍵詞】目的論;中菜英譯;翻譯技巧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3-026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3.124
【Abstract】The bigges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cuisine is that it can not only reflect its surface meaning,but also combine its deep connotation.This brings together the wisdom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also highlights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Due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s and cultures,there are many mistak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ood names,which hinder the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translating Chinese food into English, and finally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translate Chinese food names more accurately.
【Key words】Skopos theory;Chinese food;Translation skills
1 中菜英譯的目的和翻譯原則
1.1 中菜英譯的目的分析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的核心思想,由弗美爾在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加入到翻譯理論中去的,翻譯的目的論認(rèn)為翻譯是為了達(dá)成某些目的而實施的一項基本活動,因此,翻譯既要遵循委托者的需求,同時也要考慮譯文讀者的實際情況。中菜英譯,即是把中國菜名翻譯成英文,其目的不外乎以下三種:
第一,傳遞基本信息。菜名不像人名,它不僅僅是一個符號、一個稱呼,中國菜很多時候都包含著內(nèi)在的深刻意義和祝福。通過菜名,我們能讀到一些比較基本的信息,比如一道菜的食材(西湖醋魚)、它的烹飪方法(麻辣雞?。?、它的營養(yǎng)價值(烏雞養(yǎng)顏湯)等。中菜英譯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傳達(dá)菜品的基本信息,這也是大多數(shù)中國菜英譯遵循的主要原則。
第二,宣傳產(chǎn)品,推銷中國菜。先不說中菜英譯,很多中國菜取名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顧客,博取眼球,彰顯自身特點。比如,涼拌西紅柿,根據(jù)形貌特征取名為“火山飄雪”,依然是原來那道菜,但是不一樣的菜名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火山飄雪給人一種秀色可餐之感而涼拌西紅柿則有點太過于地氣了。再比如粉絲燒肉取名為“螞蟻上樹”,將一道靜止的菜肴渲染成一幅動態(tài)的畫面,很能抓住人心。這些小小的取名噱頭實際上是一種營銷技巧。這種營銷技巧拿到中菜英譯中來依然可以遵循,為了吸引外國人的眼球,我們用優(yōu)雅的語言讓人聯(lián)想,與眾不同的翻譯總能讓人印象深刻,從而達(dá)到廣告宣傳的效果。
第三,弘揚華夏優(yōu)秀文化。進(jìn)入新世紀(jì)之后,全球的開放程度達(dá)到前所未有的狀態(tài),國家之間的聯(lián)系也日趨緊密,中國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其一言一行都會在國際社會上掀起驚濤駭浪。與此同時,國際競爭也愈演愈烈,為了增強我國的國際話語權(quán),提高我國的國際影響力,華夏文化的輸出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文化的輸出不能強硬,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中國菜既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之一,同時也憑借自身獨一無二的風(fēng)格吸引著很多外國人。中菜英譯作為中國菜進(jìn)入西方世界的第一步,其扮演的角色自然十分重要。
1.2 中菜英譯的翻譯原則。
為了達(dá)到上述三個翻譯目的,中菜英譯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還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第一,翻譯精準(zhǔn),信息明確。中國菜的翻譯首先要傳達(dá)信息,既然要傳達(dá)信息,那么翻譯的過程中就要盡可能還原原菜名的意思和含義,準(zhǔn)確自然是中菜英譯要遵循的第一原則,讓外國人在理解上沒有障礙。
第二,符合西方人的文化習(xí)慣。翻譯必須要考慮到目的語讀者,中菜英譯的目的語讀者即接觸中國菜的西方人。西方文化和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存在很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地方,中菜英譯是服務(wù)西方人的,因此,更應(yīng)該考慮和尊重他們的文化習(xí)慣,否則中國菜在目的語讀者群體中的接受度就會大大降低。
第三,全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菜英譯的目的有三個,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傳遞中華文化,我們把自己的東西翻譯過來介紹到西方不是為了給西方人提供服務(wù),而是為了弘揚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不斷輸出本民族文化精粹。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華夏文明的精髓一定要做出翔實的闡述。
2 中菜英譯的翻譯技巧。
前面已經(jīng)說明,中菜英譯的目的主要有三:傳遞基本信息;廣告宣傳;弘揚華夏文化。針對不同的目的并結(jié)合具體的實際情況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技巧,對待不同的中國菜在英譯的過程中要恰到好處地采取適當(dāng)?shù)姆g技巧,有時候甚至需要幾種不同的翻譯技巧結(jié)合在一起搭配使用,不能形而上地把下面幾種翻譯技巧人為地割裂開來。
2.1 直譯
很多菜名顧名思義,就是為了傳遞基本信息,通過菜名我們就能直截了當(dāng)?shù)刈x到本道菜的原材料、烹飪手段、產(chǎn)地以及口味等特點。對于這一類菜名,在中菜英譯的過程中采取直譯的方式即可,言簡意賅地反映這道菜的特點,如果采取其他翻譯技巧的話不僅不能準(zhǔn)確地傳達(dá)信息,甚至?xí)霈F(xiàn)畫蛇添足、弄巧成拙的情況。如:
油爆雞丁 quick-fried diced chicken
蘑菇蝦 shrimp and mushroom
干煸扁豆 dry-fried green beans
其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中國菜關(guān)于烹飪方法就有五十多種,是西餐望塵莫及的,對于這些烹飪方法的翻譯也可以采取直譯的方式,按照“烹調(diào)法 +ed+ 中心詞(+with/in+佐料)”的公式即可,比如涮羊肉“instant boiled mutton”等。此外,中國菜菜系廣泛,不同地區(qū)的菜式各具特色,很多美食為了彰顯本地區(qū)的特點,將地名加到菜名上去,對于這類菜在翻譯時同樣要將地名加進(jìn)來,如北京烤鴨“roasted Beijing duck”。
2.2 意譯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比喻、隱喻、象征等文體修辭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表現(xiàn)更是此起彼伏,這些文化因素在菜名上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此外,人們對于他人的祝福、對自己的祝愿也會寄托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飲食作為人們?nèi)粘I顦O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必然也會體現(xiàn)出這種殷切的希望和文化趣味。如“紅燒獅子頭”、“霸王別姬”等,字面含義和實際菜品之間的確存在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是這種聯(lián)系如果沒有深厚的華夏文明作為支撐是品讀不出來的,如果將這些菜名直譯過去不僅會讓西方人大跌眼鏡,更會讓他們云里霧里。面對這種情況,譯者就應(yīng)該采取意譯的方式,重新解釋菜肴的內(nèi)在意義,而不是試圖生硬地翻譯出菜品背后的寓意,因為這樣很容易弄巧成拙,同時也會將簡單的事物復(fù)雜化。比如,“紅燒獅子頭”如果直接翻譯成“boiled head of lion”必然會嚇得西方人不敢動筷,倒不如重新解釋為“braised pork balls”。
2.3 音譯
隨著世界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我國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quán)不斷加強,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在日益提升。我們中國人對于“麥當(dāng)勞”、“肯德基”、“沙拉”等西方特色的翻譯十分簡單,就是通過發(fā)音,尋找相似的中文來進(jìn)行代替,這種音譯的方式在翻譯他國沒有的東西時極為有效。比如中國的包子,在西方世界很難找到與之對應(yīng)的具體實物,不像西紅柿就是“tomato”,因此,倒不如直接翻譯成“baozi”更為生動。而且隨著中華文化的不斷對外輸出,這種音譯逐漸被西方世界接受,比如“tofu”就已經(jīng)被收納到英文詞典中,正式成為一個英語詞匯。所以在面對炒粉、揚州炒飯等特色菜的翻譯時,譯者可以直接翻譯成“chow fen”、“Yangzhou chow fan”。這種翻譯雖然不能闡述菜品的內(nèi)涵和意義,但是同樣能夠植入到外國人的腦海中,就像我們一提到“麥當(dāng)勞”就會聯(lián)想到那家有著M標(biāo)志的快餐廳一樣。
2.4 音譯+直譯
不得不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與眾不同是很多其他文化望塵莫及的,在通過對中西文化進(jìn)行對比我們也能看出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這種差異為翻譯帶來了很多障礙,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如果只采取某一種翻譯技巧可能無法完成翻譯任務(wù),這時候就需要采取直譯、意譯、音譯相互結(jié)合的方式。其中直譯和音譯結(jié)合的翻譯技巧在中菜英譯的過程中最為常見。原因很簡單:第一,很多菜名在西方文化里沒有具體的對應(yīng)物,只能通過音譯的方式來傳達(dá)思想;第二,部分菜名為了彰顯地域特色會將地名加入其中。為了實現(xiàn)這類菜名的翻譯只能通過音譯+直譯的方式,如東坡肉“dongpo pork”。如果直接翻譯成“meat of dongpo”不僅會貽笑大方,更會讓不知情的外國人以為中國人愛吃人肉,從而對這道菜嗤之以鼻甚至?xí)ξ覀兊奈幕a(chǎn)生質(zhì)疑。
【參考文獻(xiàn)】
[1]彭浩:淺談中國菜肴的英譯[J].文學(xué)教育,2009(9).
[2]袁娜:中式菜名的英譯原則及方法[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