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波 包國光
摘要:提出了一種技術成果成熟度的評價方法,構建了一套包括技術功能、技術創(chuàng)新、技術價值等3類一級指標和技術有效性、技術可靠性等15個二級指標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自行設計的“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量表”,為科技管理、特別是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提供了簡單、實用的操作工具。通過對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系統(tǒng)各研究所22個技術成果的案例分析,驗證了該套指標體系和評價量表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技術成果成熟度;技術成果轉化;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3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8.03.001
技術轉移轉化是科技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題,也是中外科技管理工作的難題。如何判斷一項技術是否成熟,是否能夠轉化為實用化的產品、商品,是做好技術成果轉化工作的前提。對于廣大科技管理工作者、特別是專門從事技術轉移轉化工作的人而言,具備和掌握一套簡單、實用的技術成果評價工具,十分必要。這方面的理論研究不少,主管部門也曾頒布過相應的國家標準[1],但來自科技管理一線人員經驗,通過歸納、提煉的方法并不多見。本項目是在30余位從事科技管理實際工作一線專家共同參與的基礎上,通過課題研究,經多次反復研討完成[2]。
1 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指標設計
1.1 技術成果轉化過程和指標設計理念
《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將科技成果分為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技術成果和軟科學成果三大類[3]。本文所說的“技術成果”就是其中的應用技術成果,指為獲得新的技術工藝知識和應用形式,而進行的獨創(chuàng)性的有價值的研究結果,主要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促進社會公益事業(yè)而進行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后續(xù)試驗和應用推廣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新產品及技術標準等,包括可以獨立應用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和引進技術、設備的消化、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成果。
根據(jù)2015年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xù)試驗、開發(fā)、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發(fā)展新產業(yè)等活動” [4]。本文將這里的“科技成果轉化”稱為“技術成果轉化”,即將技術成果的潛在價值通過技術-經濟創(chuàng)新而實現(xiàn)向現(xiàn)實生產力過渡,將潛在價值向現(xiàn)實價值轉化的過程。技術成果轉化過程是技術成果的產品化、商業(yè)化、產業(yè)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單純是科學技術開發(fā)應用問題,而是涉及到經濟、管理、政策、環(huán)境等要素的綜合創(chuàng)新過程,這一過程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是成果認定階段。技術成果以某種形式經過某些機構的“檢驗”或“評價”,被確定為“可應用成果”,進而進入轉化渠道,向可能的潛在使用者發(fā)布信息。技術成果的擁有者可以將其通過政府機構、技術市場、成果信息網站、科技成果交易會或親自到使用單位洽談等形式,向使用方或轉化推廣方發(fā)布。本研究就是為這一階段提供一套簡便易行的評價標準。
第二是成果選擇階段。技術成果被某個可能的使用者或推廣者發(fā)現(xiàn)、挑選,使用者通過對技術成果的了解、考察、決策等環(huán)節(jié),決定采用這個成果或決定推廣之。使用者或推廣者根據(jù)自身的需要,挑選技術成果用于現(xiàn)實生產,來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
第三是成果轉化階段。使用者或推廣者將技術成果引入到某種實際應用過程,實現(xiàn)技術成果的潛在價值,完成技術成果形態(tài)的轉換。使用者或推廣者將技術成果引入到實際生產領域,發(fā)揮出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體現(xiàn)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價值功能。
技術成果轉化的過程往往很不通暢,盡管各種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資料少有權威性和準確性,但普遍的看法是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率處于較低水平。轉化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要的、關鍵的因素是許多技術成果的可用性、實用性、適用性較差,從供給側角度看,根本原因是技術成果成熟度不夠。
1.2 評價指標設計的目標、原則和方法
所謂技術成果成熟度,是指技術成果本身所達到的實用化水平或可實現(xiàn)轉化的程度。為了準確衡量技術成果成熟度,設計一套全面、具體、明確、有效、量化、可操作的評價指標體系,充分反映技術成果可以轉化的程度,是成功實現(xiàn)轉化的先決條件。
本研究的任務是正確有效地選擇衡量技術成果成熟度的指標種類和范圍,確定最少的實用化評價指標,構建一個評級指標體系;選擇評價指標的類別和數(shù)量進行論證,并賦予這些指標不同的權重;設計一個對某項技術成果進行衡量評價的打分表,通過分值判定其可轉化性程度。這里僅僅從技術自身出發(fā)來認識和測定技術成果成熟度,不考慮技術外部環(huán)境因素(市場景氣、資金、人才等)。
2 評價指標體系和權重賦予方法
2.1 評價指標及其含義
評價指標是針對被評價對象(技術成果),能夠正確地衡量出其某種特性的有無、以及大小程度的基準要素。在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主要考察與技術成果本身的成熟程度相關性高、必要且容易確定的影響因素,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技術成果擁有的本質因素,它們決定技術成果的“用處”或“功能”;二是技術成果的特性與其它同類技術相比較的相對因素,它們決定技術成果的“水平”或“先進性”;三是技術成果顯示出的可能優(yōu)勢因素,它們決定技術成果的“價值”或“意義”。
我們提出技術功能、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價值等3類一級指標和15項二級指標(表1)。
表1 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技術功能 技術有效性
技術可靠性
技術適應性
技術成果形態(tài)
技術成果階段性
技術標準化
技術獨立性
技術兼容性
技術創(chuàng)新 技術新穎性
技術先進性
技術獨特性
技術價值 技術周期
應用前景
政策關聯(lián)
技術戰(zhàn)略地位
具體含義為:
2.1.1技術功能指標
評價衡量技術成果可完成技術任務的綜合能力,即具備什么性能、能完成哪些技術任務、在什么條件下、實用性狀況等方面達到何種程度,包括8項指標:
技術有效性:完成技術任務或解決技術問題的效果,即能不能用,可分為強、中、弱三個檔次。
技術可靠性:是否安全可靠,即技術成果應用時能否重復、穩(wěn)定、安全地使用并發(fā)揮作用,可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
技術適應性:應用時對生產環(huán)境和條件(氣候、溫度、壓力、原料等)的適應能力,或者說要求環(huán)境條件應具備的高低程度,可分為強、中、弱三個檔次。
技術成果形態(tài):技術成果的存在方式或者表現(xiàn)形式。直接影響技術應用的成本和時間,是短期內即可使用、或者是需要進一步開發(fā)后才能使用,可分為成套工藝、樣機、專利或方案三個檔次。
技術成果階段性:已達到的應用程度,它直接決定成果投入使用的速度、成本和時間,決定著應用的領域和場合,可分為批量、中試、小試三個檔次。
技術標準化:技術成果總是新東西,它在應用時與舊的使用規(guī)范是否接近或一致,也影響著技術成果轉化的可能性。技術成果的標準化程度,是衡量技術成果與占優(yōu)勢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通用行業(yè)技術標準的接近程度,可分為完全一致、基本一致、不一致三個檔次。
技術獨立性:對相關配套技術的依賴程度,影響該項技術成果的適用性。技術獨立性衡量技術成果在應用中不依賴于其他技術的程度,即使用不以某些特定的技術為前提條件,可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
技術兼容性:技術兼容性是衡量與原有的同類功能技術的匹配與融合程度。即可以支持較低水平的同類技術的能力特性,可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
2.1.2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
評價技術成果在國際和國內的新穎程度和先進程度,即衡量與其他同類技術相比較的新穎性和先進性,包括3項指標:
技術新穎性:技術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首先體現(xiàn)在“新”, 表現(xiàn)為與已有技術的不同, 可分為原始創(chuàng)新或重大突破、一般創(chuàng)新、對已有技術的改進改良三個檔次。
技術先進性:與同類技術相比,技術成果水平達到何種層次,領先同類技術多遠,可分為國際領先、國際先進、國內領先三個檔次。
技術獨特性:技術成果具有獨特之處,表現(xiàn)在解決技術難題時所獨有的方式、方法、途徑,可分為產品或工藝上獨有、產品或工藝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上獨有、仿制或消化吸收三個檔次。
2.1.3技術價值指標
技術成果總有它的價值和作用,與同類技術比較,其價值和優(yōu)勢明顯時才更適于轉化,即投入應用后在企業(yè)、行業(yè)或區(qū)域的技術體系中可能產生的價值,包括4項指標:
技術周期:根據(jù)技術發(fā)展的歷史經驗,初創(chuàng)期行業(yè)、產業(yè)技術較為缺乏,技術應用相對容易;在行業(yè)產業(yè)成熟期和衰退期,技術相對過剩,應用則較為困難。技術成果生命周期可分為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三個檔次。
應用前景:技術成果可推廣應用的范圍以及對應用區(qū)域帶來的收益程度,即可能的需求程度、推廣價值,以及對區(qū)域經濟技術或行業(yè)經濟技術的促進程度,可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
政策關聯(lián):技術成果的轉化狀況和與國家相關政策的關聯(lián)程度。符合國家政策和法規(guī)支持的技術成果,在轉化中自然受到重視和支持,否則將受到限制。分為政策扶持型、中性、政策限制型三個檔次。
技術戰(zhàn)略地位:技術成果應用在行業(yè)和地區(qū)技術發(fā)展中所處的戰(zhàn)略地位,可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
2.2 評價指標權重賦予方法
在技術成果評價實踐中,各項指標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平均的,即它們有不同的“權重”。如何給各項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值,是評價指標體系合理有效的必要條件,也是研究的難點。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計算方法較多,這里采用比較通用的系統(tǒng)分析法和百分權重法,并參考特爾菲法賦予權重。
本研究中的技術功能、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價值3個一級指標,對技術成果成熟度的支持程度并不相同。技術功能指標的支持程度最大,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次之,技術價值指標再次。因此,以百分權重法來衡量,技術功能指標的權重最高,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和技術價值指標的權重依次降低。
技術功能對技術成熟度的影響程度最大,技術功能不完善的技術成果不能轉化,這是技術成果的第一位的、必要的和最為本質的因素,其權重賦予應大于50%。
技術功能與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之間,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新穎的和先進的技術成果,如果它的技術功能不夠完善,仍然不能順利轉化。技術成果的創(chuàng)新性要通過技術功能來實現(xiàn),反之則不成立。功能強的技術成果,即使新穎性和先進性不高,仍然有可能成功轉化。因此,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應低于技術功能指標權重的一半。
技術價值以技術成果的功能和創(chuàng)新為前提。技術價值受技術成果的功能和創(chuàng)新的影響大,技術價值對技術成果的功能和創(chuàng)新影響小。技術價值指標所占的權重值為技術功能指標的30%左右較為合理。
通過對一些行業(yè)的技術成果的轉化推廣案例進行概括分析,發(fā)現(xiàn)技術成果功能指標的有效率達到50%~60%。我們選取55%作為技術功能指標的百分權重比,則技術創(chuàng)新指標的百分權重比可選定為27%,進而技術價值指標所占的權重值為18%。
3 技術成果案例實證分析
本著從實踐到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規(guī)律,通過選取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系統(tǒng)各研究所的技術成果案例,提煉、歸納出表征技術成果成熟度的指標體系,運用這個指標體系再對技術成果進行實證分析,并反過來檢驗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和符合程度。當然,這一過程的最終實現(xiàn),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長期的、大量的案例積累和檢驗,對指標體系不斷進行驗證、修訂和完善。
3.1 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量表
本研究所建立的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在結構上分為兩個層次,整體上共分3類一級指標和15個二級指標,對上述指標分別賦予權重,采用百分權重法制訂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量表(表2)。
3.2 案例選擇與實證分析
選取了22個技術成果案例,由技術成果發(fā)明人和科技管理人員編寫了較為詳盡的案例資料,運用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量表,分兩個階段對此進行了分析。
3.2.1評價指標的確立和案例收集
邀請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際工作的有關專家,就案例的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指標進行專門研討,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提出評價指標體系,在多次討論的基礎上逐步達成共識,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確認各項指標賦值原則和權重;二是廣泛搜集和編寫技術成果轉化的實際案例,完成典型案例材料。
按照初步設計的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量表,對案例進行試驗打分,驗證評價量表的可行性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修訂。
3.2.2案例實證分析
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邀請了18位全部在科技管理工作一線并長期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家(以各研究所的科技處長為主),運用評價量表對22項技術成果進行打分,并再次對評價量表進行了驗證。
通過對專家評價量表的原始打分進行分析認為:
第一,這些案例多為已經轉化(也有實施多年)的“成功”案例,技術成熟度都很高,缺乏“不成熟”、“進行中”的案例,所以得分很難拉開檔次,平均分數(shù)最低也在82分以上、最高為94分,這就使得各案例評價結果之間,只具有相對意義,而缺乏絕對的說服力;
第二,由于評分專家在認識、專業(yè)等方面的差別以及對評價量表的掌握程度,一些評分結果未能反映出技術成果的真實性,如有評委對所有案例的評價結果最高、最低只差3分,失去了參考價值;
第三,一些結果與我們對這些案例的基本印象偏離較大,如有評委對“甲醇制取低碳烯烴”(2014年獲國家技術發(fā)明獎通用類項目唯一的一等獎)項目給出70分、而對“‘農樂1號海洋生物制劑”給出了90分,這其中不排除專業(yè)因素的影響。
對此,我們采用三種方式對“評價量表”進行分析處理:首先,按原始評分計算平均分排序,然后用“去掉一個最高分、減去一個最低分”的方法計算平均分排序,最后是剔除偏差值較大的評委評分計算平均值排序。每種計算方法均取小數(shù)點后一位、四舍五入,三種處理方式的計算結果如表3所示。從中可以得出如下幾點結論:
(1)不論哪種計算方法,總的結果和趨勢基本一致,特別是“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可視化鑄鍛技術”、“重腐蝕防護技術”、“自動引導車技術”等排序在前的4個案例,評價量表相對順序完全一致。
(2)評價量表中其余進入前10位的案例,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皺紋盤鮑雜交及雜種優(yōu)勢技術、穩(wěn)定性肥料技術、提高維生素C收率技術、潤滑油基礎油加氫異構脫蠟技術、殼寡糖技術等6項技術,也有很高的集中度,基本反映了目前這些項目在技術轉移轉化過程中的真實情況。
(3)為清晰起見,表4給出了剔除偏差值較大部分的案例評價量表。在三種方法的計算結果中,這一結果更接近于實際情況。在22個案例中,這10項技術成果多數(shù)曾獲得過國家或省部級科技成果的重大獎項,技術相對成熟或已實現(xiàn)多次轉移轉化。
本研究尚有許多不足,主要包括:
(1)案例數(shù)量仍顯不足,特別是缺少“不成熟”、“不成功”的技術成果案例作對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各研究所提供的案例材料,還不能夠完全反映出評價量表中的各項指標,表征指標的某些“采分點”在案例材料中沒有反映出來,這也給評價帶來一定的困難。
(2)在評議專家的選擇上,仍需要進一步改進,應針對不同學科、行業(yè)領域的技術,選擇不同的專家,這樣做出的判定才更為科學、合理;而且可能需要針對不同的專業(yè)和行業(yè)領域,制訂差異化的評價量表;同時,在填寫評價量表之前應進行適當?shù)呐嘤?,以便評價專家更好的理解各項指標的內涵,準確把握評價要求。
綜上所述,本研究所設計的“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指標體系”,較好的符合了技術成果的真實情況;所提出的“技術成果成熟度評價量表”,為科技管理、尤其是技術成果的轉移轉化工作,提供了一套簡單、實用的操作工具;這種方法還需要不斷地檢驗、修訂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22900-2009.科學技術研究項目評價通則[S].
[2] 應用技術成果可轉化性評價指標體系及評價模式研究[R].沈陽: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2012
[3] 科學技術部.科學技術評價辦法(試行)[EB/OL].(2003-09-20)[2018-02-23]. http://www.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fgzc/gfxwj/gfxwj2003/201712/t20171227_137215.htm
[4] 科學技術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EB/OL].(2015-08-29)[2018-02-23]. http://www.most.gov.cn/ztzl/gjkxjsjldh/jldh2017/jldh17xgwj/201801/t20180104_137478.htm
(編輯:姚英)
An Evaluating Method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turity
LIANG Bo1,BAO Guoguang2
(1. Shenyang Institute of Autom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Shenyang 110016,China;
2.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Abstract:Proposing an evaluating method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turity,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ng index system which includes 3 categories of A level index — technology func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technology value, and 15 B level of technology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indexes. Using self-designe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turity rating scale”, it offers a simple, practical operational tool for technology management, especially for the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erring work. Through the 22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ase analysis of Shenyang branch,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t proves the effectiveness & practicability of this index system and rating scale.
Keywords: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maturity;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erring;evaluating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