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愛舒
金鐵霖教授是中國聲樂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教育家,是近半個世紀中國聲樂快速發(fā)展的親歷者,是富有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時代性的中國聲樂藝術的開辟者與實踐者。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專注教學,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聲樂文化的基礎上,針對聲樂演唱訓練方法和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實踐,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培養(yǎng)出多位在中國聲樂領域極具代表性的歌唱家,對中國聲樂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是聲樂教育界的典范。
《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苯痂F霖教授在優(yōu)秀聲樂人才培養(yǎng)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不僅與他的審美高度和研究深度密切相關,與他教學的系統(tǒng)性、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更是密不可分。本文,筆者根據(jù)自己十多年來對金鐵霖教授聲樂教學的研究,將他的主要聲樂教學法和特點梳理、分析,望與讀者分享。
感覺式啟發(fā)教學法是金鐵霖教授在聲樂教學中運用的主要方法。所謂“感覺教學”,就是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和感覺應用于歌唱訓練之中,這種方式操作簡單,方便有效;“啟發(fā)”就是指啟發(fā)引導?!墩撜Z·學記》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边@句話的意思是讓學生先自行思考,教師在適當?shù)臅r機加以引導、啟發(fā)。
首先,金鐵霖教授善于把握教學中啟發(fā)的時機。比如,通常情況下,對于新來的學生,在聽其初次演唱之后,金鐵霖教授會要求學生先旁聽一至兩個月,并在旁聽期間多次提問并抽查該生的演唱,了解學生對課堂要求的體會和演唱上的變化,再根據(jù)情況安排上課時間。旁聽,其實就是在醞釀啟發(fā)教學的恰當時機。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學生經(jīng)過旁聽階段,能夠參照教師的要求,反觀自己的演唱,產(chǎn)生思考、疑問,這就意味著啟發(fā)教育的時機成熟了。這時,通過上課來解惑,往往事半功倍。
其次,由于人的發(fā)聲器官是內置的,摸不著、看不見,聲樂教學只能以聲音為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只講聲音,學生就會感到抽象,難以理解。金鐵霖教授常用的感覺式啟發(fā)教學法,其特點就是在感覺的基礎上進行啟發(fā)教學,將聲樂演唱的感覺與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行為相聯(lián)系,通過形象的比喻來啟發(fā)、引導學生。比如用打哈欠、吸氣來體會腔體打開,用嘆氣來比喻氣息的狀態(tài)與運動方向,用“通道與支點”或“大馬路與小汽車”來比喻歌唱時腔體打開與聲帶閉合的感覺,這些比喻形象而生動,解決歌唱問題的效果顯著。“吸氣”的提法,既能幫助解決喉嚨打開之后的穩(wěn)定性,又能夠引導氣息均勻、節(jié)省地支持聲音;“支點”的運用,能夠有效幫助演唱者穩(wěn)定喉器,在字的轉換中保持音色的統(tǒng)一,并轉移喉部、口腔中多余的力量。
示范教學法指的是通過教師示范或者展示優(yōu)秀的范唱來引導學生,讓學生通過對聲音的模仿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法。示范與模仿,也是傳統(tǒng)聲樂教學法——口傳心授的主要手段。這種教學法更適合對聲音比較敏感,模仿能力強,且對聲音的記憶能力也比較強的學生。金鐵霖教授運用示范教學法,主要是以某方面掌握得比較好的學生為范例進行講解、分析,進而提出努力方向。比如,在講解正確的練聲方法時,他會要求唱得比較正確的學生上來示范,同時自己講解,讓其他學生更加直觀地學習。他還善于通過畫圖的方式,講解歌唱“支點”“通道”的位置,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便于學生認識和理解。
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特征,在金鐵霖教授的聲樂教學中表現(xiàn)得尤為鮮明。整體觀與辯證觀是相輔相成的,有統(tǒng)攬全局的高度,才能辯證思考聲樂教學,且將其與微觀研究并行發(fā)展,貫穿于聲樂教學的方方面面。
(1)全面評價學生的演唱,辯證對待問題
在日常教學中,金鐵霖教授始終保持著一分為二地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比如每次評價學生的演唱時,都會首先肯定正確、優(yōu)秀的一面,然后再提出演唱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教學,促使學生客觀看待自己的演唱,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避免一概而論、“一棒子打死”。
在摸清就診等候時間之后,林茜主任和專責小組又把關注點放在取消等待的問題上。他們獲得的基礎數(shù)據(jù)顯示:醫(yī)院平均候藥時間是34分鐘;并且,從10點半到14點的時段,等候時間最長,大于40分鐘。
聲樂演唱本身就是身體整體、協(xié)調的運動,其中存在很多辯證關系,比如積極與松弛、打開與集中、高位置與深呼吸等。教師如果忽略其中的辯證關系,只從局部出發(fā),單獨強調某一方面,就容易導致學生顧此失彼。金鐵霖教授善于從歌唱者身體的整體平衡狀態(tài)入手,辯證地解決學生的問題。比如引導學生處理好“大通道”與“小支點”、“上哼”與“下嘆”、松弛與緊張的關系,以及用“反向提法”,以氣息向下運行,從而獲得對聲音高位置的反向支持等,始終都貫穿著辯證統(tǒng)一的原理。
(2)強調作品完整性,在對比中表現(xiàn)作品
金鐵霖教授注重培養(yǎng)學生作品演唱的完整性。比如,在日常教學中,每位學生第一次演唱時,他都會讓學生先完整地演唱作品,再指出演唱中的問題。他要求學生,不論什么時候,只要唱,就要像站在舞臺上一樣,要專注于作品的整體把握和對作品的內涵闡釋,養(yǎng)成集中注意力、一氣呵成的演唱習慣。
再比如,對于作品的把握,金鐵霖教授也習慣于從作品的整體出發(fā),層層遞進分析作品,步步深入處理作品。學生演唱新作品時,他首先啟發(fā)學生對作品進行整體構思,再從結構、層次的劃分入手,然后再對其重點與難點做分析,最后指出應該注意到的細節(jié)問題。對于作品的處理,金鐵霖教授提出作品處理一定不要表現(xiàn)得過于滿、實、躁,而要注意大小、虛實、明暗及連斷、語氣、心緒上的對比等,要做到“欲強先弱、欲弱先強、欲連先斷、欲斷先連”。這些都是他的聲樂教學中整體觀與辯證觀的體現(xiàn)。
小琪(化名)是一位新來的學生,演唱的時候聲音“掐、擠”明顯、喉器位置高,高音時氣息脫節(jié),演唱起來很吃力。金鐵霖教授并沒有給他講太多的理論,只提了兩點要求:放松和“嘆”著唱。結果,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訓練,該生提喉、掐著唱的問題就解決了。
語言簡潔、抓主要矛盾,是金鐵霖教授聲樂教學的一貫風格。他在課堂上話語并不多,不急不躁,寥寥幾句卻一語中的,有效解決了學生演唱中的問題。
他指出,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整體演唱情況,先找到主要矛盾或問題的主要根源,再根據(jù)具體情況給予明確、有效的解決方法,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在提出“三個階段”理論的同時,他亦指出這三個階段,往往在第二個階段最困難且更為重要……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將學生的不自然階段縮短。
他觀察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非常敏銳,解決問題的語言雖簡潔卻立竿見影。比如,有一位學生在演唱《紅旗頌》時,唱到高音時就往上“夠”,聲音頂了,漂亮的音色沒有出來。金鐵霖教授用了一個“向下”的手勢,示意學生往下“嘆”著唱,馬上就解決了問題。當然,這種教學能力與他的聲音審美、敏銳的聽辨能力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他幾十年不斷探索、實踐、積累的結果。
20世紀90年代初,金鐵霖教授將聲樂學習的過程總結為“自然階段、不自然階段、科學的自然階段”三個階段,并指出對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要區(qū)別對待。比如,對于初學者的訓練,要放慢腳步、逐步引導。如果要求過高,學生做不到,就會打擊他們學習的熱情。對于中級階段的學習者,則要強化基本功的訓練,一邊穩(wěn)定狀態(tài),一邊拓展演唱能力。對于高級階段的學習者,則要提高對作品內涵和細節(jié)的把握。
金鐵霖教授主張教學要“先鞏固、再提高”。比如,學生如果剛剛掌握新的方法,往往會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情況,因為舊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剛建立,還沒有得到鞏固。如果這個時候,教師再提出新的方法,學生不僅容易達不到要求,而且會把剛剛獲得的方法丟掉。
再比如,某學生初步掌握了用“前中支點”來唱,而且,這個方法又使他的身體趨于比較平衡的狀態(tài),金鐵霖教授就會在一段時間內不提及其他支點,而是要求該學生在鞏固與穩(wěn)定的基礎上將其運用熟練,直到學生熟練掌握后再提新的要求。
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用簡潔、清晰的語言將原本復雜、抽象的問題簡單化,使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金鐵霖教授的教學特點之一就是語言簡明扼要,深入淺出。這種“簡化”不同于一般的簡化,而是在透徹分析問題之后做到的“簡化”。比如,學生演唱時氣息高,他便提示學生“放松、嘆氣”,或者“把支點放到腳后跟”,簡單的一兩句話就能獲得明顯的效果。氣息高、放不下來,其根本原因往往是身體過于緊張、發(fā)僵導致的。身體一放松,支點放下來,歌唱時就不會向上找,氣息自然而然就下來了。
再比如,有一次,陳笠笠演唱歌曲《紅旗頌》的結束句“在我的心里上升”時音色偏暗,金鐵霖教授讓她“微笑著唱”,這樣一個簡單的提示迅速引導學生把通道調整成“短前通道”,唱出了想要的效果。
古人云,“導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勢”。我們常說,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聲樂學生也一樣,嗓音條件、悟性高低、專業(yè)程度深淺及存在的問題都是不一樣的??茖W的教育方法就是順勢引導、靈活多變,既“教無定法”又“萬變不離其宗”,以方法的“多變”應合規(guī)律的“不變”。金鐵霖教授善于根據(jù)學生情況靈活運用,因材施教。
(1)因時制宜,因人而異
在培養(yǎng)民族聲樂學生的過程中,金鐵霖教授始終貫徹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和時代性的要求,但是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側重。對于歌唱基礎不好的學生,他會側重演唱技術科學性的訓練;對于歌唱技術較好的學生,則更注重民族性的表現(xiàn)和藝術性的提高。
他善于觀察、了解學生的綜合情況,并根據(jù)學生的嗓音情況、個性特點選擇相應的歌唱方法和作品。比如,張也長期以來使用的是“開貼”唱法,音色非常甜美、明亮;宋祖英主要運用的是“前中支點”,后又結合了“胸振”唱法,聲音柔美、溫婉;王麗達在本科畢業(yè)前后是以“后中支點”唱法為主要手段,音色則柔美、大器兼而有之;還有陳笠笠,本科到碩士學習期間主要運用的是“下支點”唱法,善于演唱特色鮮明的作品與具有現(xiàn)代風格的音樂劇選段。
再比如,女高音歌唱家于麗紅(現(xiàn)為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師)在師從金鐵霖教授攻讀碩士學位時,金教授根據(jù)其情況運用“開貼”唱法為其調整,使其在聲音技巧上獲得了很大的提高。金鐵霖教授指出,之所以讓她用“開貼”唱法來歌唱,主要是因為觀察到她原來的演唱方法與“開貼”唱法最接近,因此更利于她的學習,運用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金鐵霖教授在這里運用的“就近原則”,也反映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2)分析優(yōu)劣,揚長避短
古人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育在于順其自然之性,激發(fā)興趣,做到“成人之長,去人之短”。金鐵霖教授常常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引導學生將優(yōu)點不斷發(fā)揚,成為閃光點,將不足的地方加以完善。他主張平時學習要涉獵廣泛,但在參加比賽或音樂會時要展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特色,要注意“藏拙”,不要一味追求大作品。關于音樂會作品選擇的問題,他指出:“什么最合適,就唱什么歌,不要顧慮全面的問題,以發(fā)揮所長為主,揚長避短。一定要把自己的長處顯現(xiàn)出來,用自己的短處和人比,好像什么都會,不僅是暴露了短處,還影響了長處。”
2005年,陳笠笠當時演唱音樂劇《玉鳥“兵站”》中的詠嘆調《我心永愛》,金鐵霖教授引導她一遍又一遍地分析作品層次,推敲表現(xiàn)手段,經(jīng)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達到了理想的演唱效果,作曲家當時給陳笠笠的評價是“比預想的效果還要好得多”。
金鐵霖教授對學生的演唱技術和作品的處理等方面,要求非常嚴格。他指出,對待作品,不論大小、難易,只要唱,就必須認認真真,一定不能粗枝大葉、囫圇吞棗。他常常對學生說:“一定要杜絕平庸,要高標準要求自己。在符合審美要求,合乎情感邏輯的基礎上,爭取獲得出人意料的效果?!?/p>
教師關愛學生不僅能增進師生感情,還能使教與學的過程更加和諧、愉快,提高學習效率。金鐵霖教授特別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演唱心理?!坝兄菊呤戮钩伞薄昂蔑埐慌峦怼钡榷际墙痂F霖教授經(jīng)常鼓勵學生所說的話。學生參加比賽時,他總是設法減輕學生的思想壓力,他說:“年輕沒有失敗,敢于參加比賽就是好樣的。只要把自己的真正水平發(fā)揮出來就是成功,只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樣而已。有個好結果就是錦上添花,沒有獲獎也不要氣餒,再接再厲?!?/p>
比如,在選擇練習或演唱的作品時,金鐵霖教授常常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并且適合的作品。他還經(jīng)常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睂W生演唱時只要努力的方向正確,就可以視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這樣,學生就有了很大的思考空間,學習興趣、學習欲望就能長久保持,自主性也能得到更好發(fā)揮。
他不主張對學生的天分高低與前途下定論,更不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而是注重后天的努力與積累。他指出,人的可塑性是很強的,有的學生看著似乎沒有突出的優(yōu)勢,但是一旦他的思想有了變化,又付之于行動,就會有所收獲。
總而言之,金鐵霖教授教學的成功,不僅是因為他對聲樂演唱規(guī)律有一個清晰透徹的認識,更是他在教學中能夠辯證思考、化繁為簡、靈活運用的結果。雖然已是“桃李滿天下”,金鐵霖教授卻依舊熱情、積極地忙碌于教學一線,風雨無阻。正如他自己所說,“我要為中國聲樂夢而努力,只要還能教,我的探索就不會停止,要繼續(xù)前進、發(fā)展……”我想,這種對中國聲樂無以言表的熱愛,與鍥而不舍、超越自我的學術精神永遠都是我們見賢思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