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藝紅
摘要:《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最藍的眼睛》《個人的體驗》三部小說中主人公所處的國家不同、身份不同、成長經歷不同,卻在精神層面均表現出迷茫并渴望追求自由的特點。本論文將從主人公生活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以及時代環(huán)境三個方面分析主人公迷茫的生活狀態(tài)的成因,本論文認為三部小說的主人公盡管付出代價不同,但在精神層面上均獲得了自由。
關鍵詞:邊緣 精神迷茫 社會 自由
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5-0096-04
諾貝爾文學獎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學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縱觀20世紀歐洲、美洲、亞洲文壇,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分別于1989年、1993年、199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們的作品在同一時期受到世界人民的矚目,三位作家身處歐洲、美洲、亞洲,但作品中反映的文化潮流及人對自我、生命、社會的理解卻有共通之處。本文將以西班牙作家卡米洛·何塞·塞拉的代表作《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后文簡稱《一家》)、美國作家托尼·莫里森代表作《最藍的眼睛》、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代表作《個人的體驗》為研究對象,結合作家所處的時代,分析主人公邊緣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小說內容解析
(一)《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
塞拉在他的小說中通過對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生活在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重點反映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西班牙社會在政治、經濟、生活各方面存在的問題,塞拉用平實的倒敘的手法,再現了“我”對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的控訴,西班牙1936年開始內戰(zhàn),1939年內戰(zhàn)雖然結束佛朗哥又開始對反對派實行血腥鎮(zhèn)壓,開始了他的獨裁統治。朱景冬在《一家》的前言中這樣評論作品主題“小說以近乎自然主義的現實主義手法反映了西班牙農村的愚昧落后狀態(tài)以及廣大人民對戰(zhàn)后生活的幻滅與絕望的情緒,被認為是西班牙內戰(zhàn)后第一部反映現實真正生活的作品?!雹傩≌f是主人公帕斯庫亞爾在監(jiān)獄中完成的,主人公因殺害了自己的母親而要接受極刑。造成帕斯庫亞爾一家如此悲慘的結局與家庭本身的愚昧、落后貧窮不無關系,而造成家庭悲劇的根本原因又歸因于當時動蕩和惡濁的社會環(huán)境。小說開頭通過“我”的獨白回憶,證明人出生時都是“赤條條一絲不掛的”②,這與“我”成為弒母的殺人犯形成強烈反差,作者通過“我”的回憶來再現“我”身邊每個人的生活;“我”將社會帶給這個家庭的不幸,統統地歸結到了母親身上,在弒母之后,“我”覺得自己終于能夠呼吸了。
(二)《最藍的眼睛》
《最藍的眼睛》故事背景發(fā)生在1941年。20世紀40年代,黑色人種在美國經歷了精神與身體的雙重奴役:美國社會“用文化打壓黑奴”,久而久之,美國白人的經濟政治地位顯著提升,美國南方黑色人種卻始終貧困潦倒,他們也一直生活在種族歧視中。在美國奴隸制終止之后,美國黑人女性的身心依然受制于白色人種,美國白人在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對其進行支配統治。《最藍的眼睛》這部小說就是以1941年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座小鎮(zhèn)為社會背景,講述了在白人文化主導的社會背景下11歲黑人少女皮科拉的不幸遭遇。
皮科拉的父親就是一名非裔美國人,父親在經歷了社會中的種種挫敗與羞辱之后,慢慢轉變?yōu)橐幻┝又?;皮科拉的母親則是一名白人家庭的女仆。人種的差異造成皮科拉不被同學、鄰居所喜歡,而家庭環(huán)境則鑄就了皮科拉另外一層不幸,除了缺少家庭的溫馨之外,父親竟然醉酒強暴了皮科拉,皮科拉并因此而懷孕。皮科拉希望逃離現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求到自己夢想的幸福,但她又經歷了牧師的欺騙——牧師想借皮科拉之力除去一條年邁的老狗。當皮科拉看到老狗吃下自己投食的肉,痛苦地毒發(fā)身亡的時候,皮科拉終于失去理智變得瘋狂。此時,她認為自己確實擁有了一雙藍色的眼睛,而且她還幻想出一位親密的友人總是和自己形影不離,就因為自己那雙世界上最藍的眼睛。
(三)《個人的體驗》
二戰(zhàn)的失敗使日本整個國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遭受嚴重的打擊,核戰(zhàn)爭使日本民眾遭受了未曾有的打擊,日本民眾在美國所謂的庇護下變得麻木,主人公“鳥”正是時代思想的縮影?!秱€人的體驗》中所表現出來的人性異化、精神抑郁、迷茫絕望等主題其實是時代背景下一個共性的問題。
《個人的體驗》是大江健三郎1964年8月在新潮社發(fā)表的長編小說,主人公鳥本來是一個滿腦子想著如何逃避現實的青年,作品開篇就描寫主人公鳥在書店買地圖,鳥買地圖是想去非洲,去非洲是想逃避現實生活。高中階段的鳥受過退學處分,在準備參加大學資格考試時,鳥幾乎每周都與同城的不良少年斗毆,可見高中時代的鳥的舉動就有異于常人。在岳父的幫助下鳥得到了補習老師的工作,但現實中的鳥依然是一名精神無力自理者,他莫名其妙地在家酗酒,回避自身生活內存在的缺失和對生活的不滿;鳥擔心妻子生產后自己在精神和生活上被束縛;鳥想通過性愛忘掉現實生活中先天腦疝孩子帶來的煩惱,甚至想把孩子送到墮胎醫(yī)生那讓孩子自生自滅。鳥所表現出的迷茫、彷徨、絕望的生活態(tài)度正是時代背景下個人生活的縮影。
二、從環(huán)境看主人公塑造
(一)邊緣化的家庭環(huán)境
《一家》中的主人公帕斯庫亞爾因為殺害了包括母親在內的三個人,在監(jiān)獄中被處以極刑前,他撰寫了他這一生的回憶。小說開篇:“先生,我并非壞人一個,盡管我身上并不缺乏成為壞人的種種動機?!雹塾诓苤赋鲋ゼ痈鐚W派的基本觀點:個體行為取決于物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而不是本體個性。在帕斯庫亞爾悔過自己的一生時,他強調,自己并不是生來就是個惡人?!兑患摇逢P于帕斯庫亞爾家庭環(huán)境的描寫:“至于馬廄,那就甭提了,陰森黑暗,墻上散發(fā)著一股死牲口的氣味。跟五月間棄在懸崖上烏鴉爭食的腐肉散發(fā)的氣味一樣難聞。說來奇怪,我從少年時代起,要是聞不到那種氣味,會難受得活不下去?!雹?/p>
《最藍的眼睛》關于家庭環(huán)境的描寫:查理·布萊得拉夫(皮科拉的父親)出獄后一家人搬去住的那間公寓房……被分成兩間屋子,中間用木板隔開……臥室里除了三張床,還有一個常出毛病的煤炭爐。⑥
從上述兩個環(huán)境描寫片段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家庭均十分貧窮,而且在貧窮的基礎之上家庭成員關系還不和諧,“父母倆的關系很不好,他們沒有受過什么良好的教育,沒有好的品德……父親有點文化……常常不顧場合,貶低我母親……說她是白癡?!雹摺安浑y想象,布萊德拉夫太太出去弄煤炭時打了噴嚏,于是廝打便開始了……薩米幫媽媽打了查里的頭,查里立即昏了過去……薩米叫布萊得拉夫太太殺了查里……皮科拉仍舊躺在床上,心理一陣難受”⑧。在這樣憂郁、壓抑的家庭氛圍中,主人公的性格逐漸變得暴戾(如:帕斯庫亞爾)、懷疑(如:皮科拉)。
(二)邊緣化的社會環(huán)境
《一家》中帕斯庫亞爾的家位于西班牙一個貧窮落后的小鎮(zhèn)上,母親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學什么也沒有用,到頭來還是窮?!绷_拉生下第二個孩子后,帕斯庫亞爾和羅拉精心地照顧孩子,并計劃著“提防豬、預防瘧疾、防止中暑、7歲就送他去上學”⑨,可見盡管生活困苦,父母對新出生的孩子還是寄予了深厚的希望。可是孩子在11個月大的時候,卻死于“一股可惡的毒氣”??梢?,社會環(huán)境因素也是導致帕斯庫亞爾淪為邊緣人的要因。帕斯庫亞爾逃離了村子,想要在新的環(huán)境中尋找生活的希望。當他到達馬德里之后,“馬德里到處都是流氓和騙子”⑩;當他刑滿釋放之后,在回家路上看到的城市:“建筑參差不齊、空氣渾濁不堪、被巨大的痛苦折磨得死氣沉沉的城市” 11??梢?,作品中折射出的西班牙內戰(zhàn)后社會的滿面瘡痍。而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加速了社會底層人帕斯庫亞爾人性的毀滅進程。
《最藍的眼睛》中皮科拉去買糖果,糖果鋪的主人“對她好像視而不見”12;“漂亮的住宅區(qū)里有一個只供白人孩子玩耍的公園”13;一個白人小女孩走進來找“波莉”,克勞蒂亞聽到那個孩子如此稱呼布萊得拉夫太太感到十分氣憤,因為連皮科拉都要管媽媽叫布萊得拉夫太太……皮科拉不小心將水果餡餅碰掉在地,她的媽媽走進來揍了她……安慰那個開始哭泣的白人小女孩。14莫里森的小說中可以傳達一種很明顯的白人優(yōu)越性,并且白人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對黑人都有一種強烈的歧視感,在這種白人文化為主體的社會背景下,作為孩子的皮科拉認為是自己沒有一雙藍色的眼睛,如果有了一雙藍眼睛,自己將會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
《個人的體驗》中鳥一想到即將出生的孩子,以及孩子出生后自己會被家庭牽絆的現實后,鳥就感覺自己獲得了一個啟示“疲憊老朽、備受子女拖累”15。在這樣的心態(tài)下,鳥逛書店買非洲地圖,想要逃脫自認為桎梏的現實?!傍B走到相當于這放射狀繁華街的焦點——街市深處的廣場?!痹诮质猩?,鳥讀到“槍支專賣”字樣的廣告牌、“一些遠比鳥年輕的家伙們”16在店內來來往往,鳥路過了放著“搖擺舞曲的投幣留聲機和可口可樂的自動售貨機……店里滿是電子游戲機”17;“右邊的機器,被一群身著迎合美國人口味鑲金鏤銀的香港土產繡龍綢緞運動服的年輕人團團圍住”。可見,鳥的生活環(huán)境在經濟的發(fā)展程度上優(yōu)越于帕斯庫亞爾生活的時代,但是卻掩藏不住年輕人追求投幣的游戲享樂、假眼醫(yī)生對生命的不尊重以及自甘墮落的學生等等社會現實的存在??梢娦≌f對社會環(huán)境的塑造即充滿了壓抑、不滿的情感。鳥正是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的一員,逃避、迷茫沒有勇氣面對現實生活。
(三)邊緣化中的希望
《一家》中的主人公帕斯庫亞爾在自己的孩子被毒氣奪去性命后,與妹妹相互鼓勵著,“咱倆今后的日子很苦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愿上帝賜?!?8,可見主人公還是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帕斯庫亞爾想“逃到離村子遠遠的地方……在那兒我們將以新的仇恨去憎恨新的仇人。然而,仇恨的種子需要許多年之后才能發(fā)芽……我們的生命也將完結”,可見帕斯庫亞爾雖然對現實社會充滿了憎恨,但他試圖以一種新的方式去迎接新的生活,并讓時間沖淡他對生活的憎惡。在《最藍的眼睛》中小女孩皮科拉在看到父母激烈的爭吵,皮科拉“同往常一樣,希望自己能夠消失……她憎恨那使自己被老師和同學忽視的丑陋外表,她渴望,她祈禱能夠得到一雙藍色的眼睛,一雙能把她變得漂亮、把邪惡變得善良的藍眼睛”19??梢姡た评畹纳鐣灼つw、藍眼睛定義為美:白皮膚的鄰居才能坐在別克車里、白皮膚的小女孩才能在公園里玩,所以她認為糖紙上金頭發(fā)、白皮膚、藍眼睛的瑪麗·珍妮才是美麗的。因為皮科拉認為藍色的眼睛就是美麗、快樂、身份的象征,而她夢想著擁有那樣的生活。《個人的體驗》中鳥頹廢、萎靡,受到一群不良少年的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鳥忽然獲得了某種諭示,即必須投入戰(zhàn)斗,不能丟失去非洲的機會。因為去非洲是鳥尋找自由的希望;從“我的孩子可能也將因此而度過困難的一生”來看20,鳥并沒有完全喪失作為父親的責任心。“我想把孩子帶回大學病院接受手術,我不再兜圈子逃了”21,這是鳥見到少年伙伴菊比谷之后,態(tài)度的轉變。七年后再次與玩伴相見,菊比古對鳥的評價“二十歲的鳥,是個擺脫了所有恐怖心的自由的男子”也重燃了鳥的希望。
三、從時代背景看主人公塑造
三位作家在成長經歷上都經歷了國家動蕩、蕭條的年代。塞拉生于1916年,他從20世紀40年代步入文壇,經歷了西班牙內戰(zhàn)、二戰(zhàn)后聯合國對西班牙實行制裁的西班牙歷史上最嚴酷的時期,不僅人民生活貧困、經濟蕭條,因為伊比利亞半島受二戰(zhàn)制裁而呈現的孤立的政治與歷史環(huán)境,所以在文學作品表現上西班牙文壇也與主流文壇脫節(jié),呈現出文學思想單一、文學作品內容空洞、僵化的局面。通過《一家》中主人公以死囚犯的身份懺悔了自己的一生,實際是透過生活在社會最下層的人之口,描述了西班牙內戰(zhàn)前后的西班牙社會:人民生活困苦,城市烏煙瘴氣,連首都馬德里都滿是小偷、強盜。主人公在生活的苦惱中勇敢地追尋著自己的自由與理想的解放,而這種對希望的追求是在舍棄了社會上所謂的基督教義、神父、道德與善良的基礎上的,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真正的告白。主人公在追尋肉體與解放的過程中,最后按自己的理想實現了精神上的解放,卻在肉體接受了社會的制裁。
美國作家莫里森生于1931年,她的父母均來自于南部家庭,因為母系的祖父母迫于貧困和種族主義的暴力,才從家鄉(xiāng)格林維爾搬到了達落林。塞拉父親的家鄉(xiāng)是美國佐治亞州,生長于此的他對白人的種族暴力記憶猶新。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社會正處于經濟大蕭條當中,經濟蕭條、人民失業(yè),在這樣的美國大的社會背景之下,生活在美國的黑人更是生活窘迫。因為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的出現,原本生活在美國南部的黑人開始北遷去尋求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并且黑人仍保持著聚居的生活習慣,而白人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直接導致社會矛盾的發(fā)生,莫里森就出生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其代表作《最藍的眼睛》發(fā)表在1970年,講述的是1941年一名9歲黑人小女孩皮科拉不幸的成長經歷,而1941年,莫里森也是9歲。莫里森講述了在種族歧視制度下,給最無力的孩子帶來的深深的傷害,孩子不理解黑人父母在社會上遭到的歧視,以及因長期受歧視使父母的性格變得暴戾,更不理解自己所謂的丑陋是白人社會審美標準下的產物,并不是她本身長相真的丑陋。莫里森通過黑人小女孩最后走向瘋癲的過程,詮釋了白人社會道德下黑人精神、思想的被肢解和被統治,揭露了種族歧視的罪惡本質。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生于1935年,他出生后經歷了日本戰(zhàn)敗投降,戰(zhàn)后的日本絕大多數房屋因為空襲而導致無法居住、生產停滯,加上國內原料不足、生產資料等資源的短缺、美軍的占領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了國民生活困苦不堪。大江健三郎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正好經歷了日本戰(zhàn)后的經濟恢復時期?!秱€人的體驗》發(fā)表于1964年,作者刻畫了主人公鳥從迷茫及邊緣化的生活狀態(tài)到積極地接受生活的轉變,描寫了日本社會在經歷戰(zhàn)敗、重建、經濟增長過程中,過剩的時間、娛樂、消費均構成了當時的社會背景,收音機廣播里播放著日本支持莫斯科核試驗,年輕人熱衷于電動游戲,將無處發(fā)泄的力氣釋放到裸露的鋼鐵美女上,穿著麻布的晚禮服的渾身滿是污垢的白大衣的醫(yī)生漫不經心地對待著生命,主人公鳥也是時時刻刻想要逃離現實的生活。大江健三郎刻畫了現實生活中迷茫、找不到生活意義的鳥,鳥把自己精神的痛苦和腦疝孩子出生后的生活的痛苦,歸結為“個人”的體驗,但當鳥聽到汽車里日本支持莫斯科原子彈試驗的廣播,鳥開始重新詮釋痛苦與不幸的概念,并將這種迷茫、痛苦與不幸上升到全社會、全人類的高度。
四、結語
三部作品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邊緣人物,精神上迷茫、渴望追求自由?!兑患摇返闹魅斯珰⑺懒俗约旱哪赣H而被處以極刑;《最藍的眼睛》中黑人小女孩在美麗的夢想與殘酷的現實中變得瘋癲;《個人的體驗》中男主人公鳥雖然經過精神煉獄最后獲得“重生”,但無疑也曾游離于社會的邊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三部作品雖然出版時間不同,《一家》與《最藍的眼睛》故 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近似,分別講述的是發(fā)生在西班牙和美國的故事,《個人的體驗》發(fā)表于1964年,講述了發(fā)生在日本戰(zhàn)后知識青年迷茫的個人生活,小說包括共同的時間節(jié)點20世紀40年代。小說中的三個人物前兩者一個走向死刑場、一個精神瘋癲、一個從自我欺騙中重拾生活的希望。但不能否認帕斯庫亞爾從精神層面上已經完成了他自我的解放,瘋癲的皮科拉結局悲慘,但就其自己而言她認為已經實現了愿望,所以從精神意義上分析,三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精神層面上實現了所謂的精神自由,這也體現了作者對社會制度和未來的人類社會的希望。
注釋:
①②③⑤⑦⑨⑩ 11 18卡何塞拉.罪惡下的戀情[M].顧文波譯.??冢耗虾3霭婀?,1991:1,1,1,5,10,58,76,96,19.
④于昌利.邊緣化解讀《最后一片藤葉》中的貝爾曼[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1):13.
⑥⑧12 13 14 19莫里森.最藍的眼睛[M].石琳譯.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3:62,70,70,90,92,70.
15 16 17 20 21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M].王中忱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6,10,10,16,182.
參考文獻:
[1]陳許,陳倩茜.女性家庭與文化——托妮·莫里森《最藍的眼睛》主題解讀[J].當代外國文學,2014(10).
[2]王軍.塞拉和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J].北京大學學報,1997(4).
[3]劉立善.論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J].日本研究,1995(1).
[4]屠孟超.塞拉及其代表作《帕斯庫亞爾·杜阿爾特一家》[J].當代外國文學,1983(4).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