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媛 金春子
摘 要:隨著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密切,以語言交流為中心的翻譯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受到朝鮮語筆譯實踐的啟發(fā),擬從現(xiàn)今機譯和人譯的翻譯現(xiàn)狀、對筆譯實踐的探究與反思、現(xiàn)今翻譯工作者必備的能力和素質這幾個方面再一次對翻譯進行探討,以期對翻譯有一個新的認識。
關鍵詞:筆譯;翻譯的再認識;翻譯實踐及反思
作者簡介:曹媛(1995.4-),女,青島人,青島大學外語學院韓語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朝鮮語筆譯;金春子,女,青島大學朝鮮語系系主任,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韓國語語言學、韓漢語言對比、韓漢互譯、韓國語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6--02
一、機譯大浪潮與人譯的“突圍”
1.1機譯和人譯的翻譯現(xiàn)狀
在這里,我引用了黃忠廉教授所提出的——人譯的“突圍”[1],作為這一章節(jié)的標題。眾所周知,中國的翻譯史上曾經經歷過三次翻譯高潮:東漢至唐宋時期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時期的科技翻譯,以及鴉片戰(zhàn)爭至“五四”時期的西學翻譯。隨著改革開放,中外文化相互激蕩碰撞,經貿科技往來空前活躍,翻譯事業(yè)再掀高潮[2]。迎來了我們現(xiàn)今所經歷的第四次翻譯高潮——機器翻譯。在機器翻譯廣泛應用的今天,人譯的地位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尤其是我們這樣學習翻譯專業(yè)的同學們該如何應對,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人譯應該如何“突圍”就成為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重要課題。
1.2在機譯大潮流下,翻譯專業(yè)的學生該何去何從
機譯雖然有諸多優(yōu)勢,例如:性價比高、可譯性強、不斷超越自我、譯之不倦等優(yōu)點,但機譯的缺點也確實存在——機譯的翻譯對象受限,以及違反了翻譯最重要的一點:只注重翻譯形式,卻忽略了情感的表達。
作為翻譯專業(yè)的學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應向更專業(yè)化的方向努力。在機譯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人譯就應更“?!?。例如,在做翻譯工作時,需要對相應國家的傳統(tǒng)、文化、歷史、宗教、地理等各個方面有所了解,這就是文化領域的“?!薄卧谖幕I域,人譯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再加上機譯的輔助,人譯只會更精,更準,就更加不會被取代了。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做到:專業(yè)領域明確,虛心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通過翻譯實踐,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具體化翻譯理論綱要;要有自律性,定期給自己安排翻譯實踐,在翻譯的同時注重情感的表達,不斷積累文化、人文方面的知識,向更“?!钡姆较虬l(fā)展。
二、注重筆譯實踐,積累實踐反思
在朝鮮語筆譯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長定語句,有的時候句子背景,以及邏輯關系和句子成分沒有找好的話,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翻譯錯誤。在這里,以詩歌翻譯、新聞報道翻譯、小說翻譯這幾個方面的筆譯實踐為例,探究對朝鮮語翻譯的再認識,以期對之前做的各類翻譯有一個深刻的反思總結。
2.1詩歌翻譯
月下獨酌 初譯文:????[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 ? ??? ?? ? ? ??? ??.
獨酌無相視 ?? ?? ?? ?? ???.
舉杯邀明月 ?? ?? ?? ? ???.
對影成三人 ???? ?? ? ??? ???.
在各領域的文學翻譯中,詩歌的翻譯算得上是最難的,因為詩歌翻譯除了要再現(xiàn)原作語言的意義外,還要傳達出原作的形式美和意境美,以及原作的韻律美[3]。詩歌翻譯的難點在于——如何翻譯才能保證最大限度地還原原作的格律,以及每首詩的詩歌形式應怎樣保持。
將我的初譯文以及這首詩的范文拿出來做一下對比,問題很明顯地暴露于眼前:一、對于月下獨酌這首五言古詩來說,我的譯文讀起來就顯得平淡了許多,就像是在闡述一句話一樣,完全沒有原作的美感。中國古典詩歌和韓文詩歌分別是以“平仄”和“抑揚(??)”來劃分詩歌節(jié)奏的,而初譯文中并沒有重點地對詩歌格律進行處理;二、將中文詩歌韓譯的時候,一般來說,朝鮮語譯詩的字數(shù)往往會比原作多2倍左右,一篇普通的譯詩,一行字數(shù)大約在10~11個字左右,這就是中譯韓的特點。但從初譯文中可以看出,每一詩行的字數(shù)都不一樣,而范文的每一詩行的字數(shù)幾乎都是11個字,單就字數(shù)格式來看,初譯文整體來說都是不規(guī)范的。
通過將初譯文以及范文進行對比分析,本小節(jié)初所提出的翻譯難點也可以進行回答了:一、在翻譯詩歌時,我們可以把中文詩歌的“言”和韓文詩歌的“音節(jié)”對應起來,把“平仄”和“抑揚”對應起來,這就是我找到的關于中韓音韻結構的一些翻譯規(guī)律,也為下一步的詩歌翻譯打下了一些基礎;二、對于詩歌形式的翻譯,我們要仔細分析原詩的形式特點,考慮每行中的字數(shù)安排,然后采用具體合適的譯文形式,不僅翻譯詩歌內容,還要體現(xiàn)出原詩的分行藝術特點[4]。
2.2新聞報道翻譯
例1:應中國政府邀請,韓國總統(tǒng)李明博于今日下午乘專機抵達北京,開始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
初譯文:?? ??? ???? ??? ???? ?? ??? ???? ???? ????, 4??? ?? ??? ????.
修改譯文:??? ???? ?? ??? ??? ?? ?? ?? ??? ??? ???? ??? 3? 4? ?? ?? ?? ??? ????.
例1在翻譯的時候要注意一些韓國的專業(yè)術語。比如:“4天”這個詞,我在翻譯的時候,并沒有特意去翻閱韓國的新聞報道,直接將其譯為“4?”。這個雖然不是誤譯,但是翻譯必須要遵循目標語言國家的格式規(guī)范。所以,經過反復查詢對比韓國的新聞報道,“4天”在韓國的標準術語是“3? 4?”。
所以,在翻譯新聞報道時,要注意不同語言之間的語言風格的差異,要對相應國家的政治、傳統(tǒng)、文化、歷史等各個方面有所了解,這樣的譯文才會標準正確。
2.3小說翻譯
例2:??? ??? ?? ???? ????? “? ?”?? ???.
原譯文:這個身份確定的年輕男人,對我來說,就如同天賜餡餅一般。
修改譯文:光是這個有著光鮮身份的年輕男人,對我來說,就仿佛是“天上掉餡餅”一般。
原譯文中有兩點不足之處:一、對于“??? ????”的翻譯?!????”有“確實、明確、確鑿”的意思,將這一詞組譯為“身份確定”,本意上是正確的,但因為這是小說翻譯,應該考慮其前后文的背景進行翻譯。所以,結合上下文的背景,將其譯為“身份光鮮”則更為恰當;二、這本小說的讀者對象是中國大眾,中國人對“? ?”最熟悉的解釋是“天上掉餡餅”,原譯文將其簡譯為“天賜餡餅”,可能導致讀者對譯文缺乏親切感,兩者產生不了共鳴。
所以,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應對原作者本人,其世界觀、美學觀和風格,以及所屬的文學流派和創(chuàng)作方法、原作中的時代、當時的生活條件、社會的物質文明有所了解。[5]再加上平時對寫作素材、語言,以及俗語等寫作修養(yǎng)的積累,這樣翻譯出來的小說譯文才會使讀者產生共鳴。
三、完善譯者應具備的素質
翻譯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所以在掌握好原語語言和譯語語言,以及翻譯理論和翻譯方法、策略的同時,還必須虛心好學,勤找書籍,勤查資料,向行家請教;要有精益求精的科學態(tài)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筆譯速度,不講質量,以至于錯誤百出,讓讀者不知所云。當然,在翻譯作品時需要持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否則即使有再高的專業(yè)水平,也不能把翻譯工作做好。
著名翻譯家傅雷在《論文學翻譯》一書中強調:“一個成功的譯者除鉆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視。 ”所以,作為譯者更要以藝術修養(yǎng)為根本,要對文學和翻譯有敏感之心,要適當?shù)嘏囵B(yǎng)自己的鑒賞能力,要有廣博的知識面。做不到這些,在做翻譯時就很難對原作進行真正的理解和翻譯;這也是我們從事翻譯工作必須進行的一項長期的準備工作。
四、結論
在機譯的大潮流下,只要我們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向更“?!钡姆较蚺?,再加上機譯的輔助,我相信人譯的發(fā)展會越來越好。在進行翻譯實踐的過程中,唯有注重研習總結翻譯技巧,才能有大的收獲,只顧著埋頭翻譯,缺少了總結這一環(huán)節(jié),翻譯再多的著作,翻譯能力也不會有大的提高。通過對各個領域原譯文進行上下文以及邏輯關系的再分析,不斷推敲,反復修改,這樣才能掌握不同領域文本的翻譯策略,領悟翻譯的心得。最后,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譯素質,遵循筆譯實踐——筆譯理論——筆譯實踐的原則,勤于實踐,善于總結經驗,再加上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才能做好筆譯的工作。
注釋:
[1]葉曉琪. 珠江學者黃忠廉開講:機譯“吃人”與人譯的“突圍”[R].2017
[2]楊文偉. 對翻譯標準的再思考[J].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
[3]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5]尚志強. 對翻譯的再認識[J].瓊州大學學報,1998.
[6]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1]陳雪梅. 談對翻譯的再認識——從魯迅先生說起[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
[2]胡顯耀,李力.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3]沈蘇儒. 我對翻譯研究的基本認識[J].中國翻譯,2007.
[4]尚志強. 對翻譯的再認識[J].瓊州大學學報,1998.
[5]楊文偉. 對翻譯標準的再思考[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2.
[6]葉曉琪. 珠江學者黃忠廉開講:機譯“吃人”與人譯的“突圍”[R].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