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 要】譯林版《英語》的每個單元由七個板塊組成,其中Story time是單元核心板塊。它旨在通過對話、短文、短劇等,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yǎng)。教師如果能合理對這些故事進行補白,找準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學生就能很快進入故事情境,體驗故事主人公的所作、所為、所想、所說,從而提高課堂效果。
【關鍵詞】補白;切入點;理解;記憶;拓寬
2011版的《英語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描述中指出: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讀懂并講述簡單的故事。這就要求教師有“故事意識”,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教,巧妙地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在故事中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讓他們在聽故事、讀故事、講故事中感受英語語言的魅力,切實提升使用英語的能力。
一、合理補白故事前因,準確把握切入點
【故事呈現(xiàn)】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7 What's the matter? Story time文本內(nèi)容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故事片斷:
這是某一天劉濤家晚飯后至睡覺前的一段家庭活動:劉濤的爸爸讓他吃個pie,可是劉濤不愿意吃,借口說自己剛吃完晚飯不餓,只想喝些水。于是媽媽就倒了杯水給了劉濤,可是喝完水的劉濤顯得情緒低落。媽媽有些擔心,于是就急切地問劉濤怎么不高興呢,是不是那里不舒服了。劉濤說自己感覺很疲倦,想休息。最后,劉濤跟父母說晚安就去自己的房間里睡覺了。
根據(jù)課程標準,“What's the matter?”與回答“I'm…”是本課訓練的重點。“如何尋求合適的幫助(Can I have (some)...?)”和“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I want (to) …)”這兩個語言知識點則是本課的難點。
【初步分析】假如遵循一般的故事教學法,首先就會引導學生從時間方面對故事進行理解,這樣就很容易出現(xiàn)一些不好情形:劉濤已經(jīng)吃過晚飯了,爸爸還讓他吃一個pie,是否符合常理?同時這種做法也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仔細觀察圖片2、3可以看出,劉濤的心情是很好的,怎么一喝完水就突然情緒低落,是突發(fā)疾病,還是喝的水的問題等??傊?,如果沿著這個方向去展開教學,很有可能會“南轅北轍”,完全偏離教學目標,將學生引入了“歧途”,從而引發(fā)毫無意義的爭論,因此,這個切入點是沒有準確把握的。
【補白策略】教師要有效引導學生關注劉濤穿的運動服,通過仔細觀察他的服裝,結(jié)合文本中相應的插圖,引導學生合理補白劉濤在學校的活動。
T: If you are Liu Tao, what did you do at school today?
S1: I have a PE lesson.(建議用準確的時態(tài)復述學生的敘述)Maybe Liu Tao had a PE lesson at school.下同)
S2: Look at Liu Tao's clothes.
S3: I have a basketball match.
S4: I have a swimming lesson. Run and jump.
S5: I play table tennis after school.
……
這樣引導,進行合理推測,學生就可以比較好地理解文中劉濤回家后的“疲倦”與“口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準確把握切入點,合理地對文本中故事的前因補白,架起學生理解文本的橋梁,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用英語做事”的意識,能夠使用已學會的英語知識來表達自己的觀點 。
二、合理補白故事過程,有效幫助理解記憶
【故事呈現(xiàn)】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8 How are you? Story time,教材中呈現(xiàn)了兩個故事片斷:一是早上上學時間,楊玲因為感覺身體難受,不能正常上學,于是就打電話向李老師請病假,李老師聽到這個消息很著急,并表達了自己的關懷之情。二是下午放學后,李老師在辦公室里給楊玲打電話,詢問楊玲目前的身體狀況。當她聽說楊玲明天能正常上學,李老師感到十分高興。如何打電話。Hello, this is …speaking. May I speak to …? This is …是本課訓練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請假用語I can't …以及關懷別人用語I'm sorry to hear that. Take care …
【初步分析】如果從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方面看,這兩個故事不是緊密相連的:由于楊玲感覺身體不舒服先打電話請假,然后才有李老師電話關心與慰問,兩個故事的中間相隔了一段時間,但如果從故事的內(nèi)容上來看,這兩個故事又是緊密相連的:因為楊玲生病請假,所以李老師關心楊玲,才打電話慰問,是師生情將兩個故事聯(lián)系起來的。但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怎樣才能做到教學的一致?又如何將這兩個故事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呢?
【補白策略】師生情可以有效地將兩個故事片斷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T: If you are Miss Li, what can you do after hearing the message about Yang Ling?
S1: I can go to see Yang Ling.
S2: I will tell my students about it.
S3: I can call Yang Ling after school.
S4: I will say hello to her on the phone.
……
經(jīng)歷了這場“磨難”之后,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互助意識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美麗的故事之后,學生對“如何關心他人的語言”理解、記憶有刻骨銘心的感覺。
三、合理補白故事結(jié)尾,切實拓寬知識面
【故事呈現(xiàn)】譯林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Unit 6 Who-
se dress is this? Story time,教材內(nèi)容中編排了一個故事:蘇陽、蘇海一起商量穿戴怎樣的服裝去參加派對,最后他們愉快地來到派對現(xiàn)場,與Helen和Mike相見后又共同商議衣服:蘇陽的大手套是爸爸的,Helen的連衣裙是表姐的。
【初步分析】依據(jù)課程標準,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就是熟練運用名詞所有格:It's/They're…'s. Whose…is/are…?教學難點就是掌握許多服裝名及它們單復數(shù)。從教材插圖和課文很容易發(fā)現(xiàn),有一個人的服裝沒有提及到,就是披風(a cloak)和Mike的面具(a mask),教師應針對實際情況,切實做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補白策略】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后,教師要讓學生認真觀察Mike的服裝,觀察完以后,引導學生采用人機對話的方式和Mike進行溝通交流:
T: Let's talk about his clothes, OK? Look at Mike. He is cool, right?
S1: ha ha, it' Tom's. Tom is my good friend.(提前讓學生嘗試讀出mask, 也可以安排課前就錄好Mike的回復:Your mask is cool. Whose mask is it?)
S2: Whose cloak is this? (提前讓學生嘗試讀出cloak,也可以安排課前就錄好Mike的回答:Its my cloak. Its a birthday present from my dad.)
……
這樣,有效地處理好文本后,讓學生換上課前準備好的衣服,舉辦一次“Fancy Dream Party”,估計會給學生留下難忘的印象和甜蜜的回憶。風格不同的服裝會讓學生增長見識,從而達到拓寬知識面的目的。
總之,對文本故事的合理補白,能夠引領學生迅速找到理解文本的“金鑰匙”,提升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是達成三維目標的需要,和學生共同走進故事情境之中,在操練語言的同時升華了情感,既理解文本又超越了文本,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和交際能力,從而真正實現(xiàn)了學英語、用英語。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劉瑩,謝乃瑩,王曉東.小學英語典型課示例[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