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克昭
歷史這門學科知識是在史料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如果沒有真實的史料,那么歷史課程教學的效果將難以實現(xiàn),而學生也無法更加深入的學習歷史知識。其實,將史料知識合理運用到歷史教學中,也是希望學生能夠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并借助已有的資料分析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初中生的年齡并不大,比起刻板的理論性的歷史知識,他們更喜歡生動有趣的歷史素材歷史故事。本文對此進行探討,其最終目的也是在結(jié)合各自的教學實際提高歷史教學質(zhì)量,推動我國初中歷史教育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知識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所處的年齡段決定了他們更樂于去接觸一些新鮮的事物。而如果歷史教師的教學方法過于傳統(tǒng),那么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將會有所減弱,并且也不利于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然而,將史料知識合理且科學的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將得到有效的激發(fā)。比如:在教學“女皇帝武則天”這一章節(jié)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趣味性問題設(shè)置,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以及課堂參與積極性,如:武則天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她是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女皇帝的呢……之后,則是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資料收集等方法去尋找相應(yīng)的答案??傮w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真正激發(f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熱情。事實上,將史料知識合理的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能夠了解到更多歷史上所發(fā)生的有趣事件,這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是很有價值的??偠灾?,將史料知識合理的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其實也是增強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一個有效途徑。
(2)有助于學生從歷史中吸取教訓。引人入勝的史料知識如果能夠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往往會使讓人印象深刻,而對學生而言,則能夠更好的吸取相關(guān)歷史經(jīng)驗教訓,擴大歷史的視野,豐富歷史知識內(nèi)涵,做到跳出歷史課本學習歷史,會遽然發(fā)現(xiàn)原來歷史是那么的浩瀚無邊、生動具體,從而避免被教材束縛住手腳框柱思維,更多的從歷史中吸收營養(yǎng)。比如,教師講到清朝末年,清政府之所以會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馬關(guān)條約》《辛丑條約》等,并致使百姓民不聊生,流離失所,其根源就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而通過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學生將深刻的感知今天國家的繁榮富強,并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一真理。歷史上的很多事情都是真實發(fā)生的,為了便于傳承和銘記,很多的歷史故事都是以史料的方式保存起來的,而這也就是將史料知識運用到教學課堂中的巨大價值所在。
二、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史料知識
(1)盡可能確保史料知識運用的合理性。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應(yīng)該促使學生在熟練掌握史實基礎(chǔ)上,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運用史料知識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其合理性,既不能隔靴搔癢,又不能過猶不及;既要有趣味性生動性,又不能失準確性科學性。以“孔子和儒家學說”這一歷史章節(jié)教學為例,其中就講到了孔子在教育上所作出的貢獻,為了讓學生深刻的感受孔子的學術(shù)思想,在表述孔子教學場景的時候,應(yīng)該要避免使用大量文字史料,否則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為此,可以充分借助明代《孔子講學圖》這一史料,進而更加直觀地向?qū)W生展示孔子教學的情景,在課堂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利用《論語》等學生耳熟能詳?shù)牟牧?,深入的講述孔子對中國教育發(fā)展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2)增加史料知識運用的生動性。史料資料的運用價值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凸顯,關(guān)鍵還在于教師在課堂上能否選擇生動、豐富的史料。如果還能夠加以有效利用,必定也將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這也對歷史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歷史老師必須不斷學習和積累,擁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不竭的歷史素材等。比如,在教學“侵略與反抗”這一單元課程的時候,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的體會到近代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過程,并得出“落后就會挨打”的結(jié)論。那么就要通過“鴉片戰(zhàn)爭”、“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甲午中日戰(zhàn)爭”等各種戰(zhàn)爭期間,列強侵略的事實以及清政府所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作為有力的史料支持。與此同時,從這些不平等的條款內(nèi)容中,學生內(nèi)心也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觸動,同樣,這對于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也是很有價值以及意義。
(3)借助史料拓展學生的歷史視角。學生通過歷史知識學習,也將獲得更加正確的歷史觀。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一些歷史教學中,常常有一些需要學生自主進行評價的話題。此時,教師為了拓展學生的歷史視角,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就必須要恰當?shù)匾胍恍┫嚓P(guān)史料,就是我們常說的用事實說話。例如,針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進行客觀評價之前,就可以為學生提供這樣兩段史料知識:一是胡曾的《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倍瞧と招莸摹躲旰討压拧贰氨M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在教師的引導下讀完史料之后,學生就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評價大運河修建的利弊,即大運河的修建,促使南北交通實現(xiàn)了連接,同時也加強了南北民眾之間的聯(lián)系。但是,大運河的開鑿也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甚至還成為了隋朝走向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將史料知識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也漸漸得到了教師的高度重視。因為這樣不但利于整個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而且還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歷史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將“死”的歷史學活,將“薄”的歷史課本增厚,學會史論結(jié)合的一種學習思辨方法,讓歷史更好地為現(xiàn)實生活和事業(yè)服務(wù),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功能,也有利于提升歷史教學成績和初中歷史教學事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