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友芬
【關鍵詞】 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1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125—01
一、以游戲的方式開展音樂活動
游戲本身就是一種活動,它與文化、與人的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在幼兒園中,游戲是幼兒生活中的主要活動,也是活動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它是由幼兒內在需要引發(fā)的愉快活動,對幼兒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用游戲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幼兒的音樂學習興趣,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情感;同時用游戲的方式進行音樂教學也會將幼兒的生活體驗、生活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游戲應該成為兒童的生活本身。例如學唱歌曲《頭發(fā)肩膀膝蓋腳》(原英國兒歌為《倫敦大橋》)就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進行:讓幼兒先把雙手放在臉頰上,教師喊出身體某一部位的名稱時,全體幼兒以最快的速度將雙手移到該部位上去。教師以任意的順序喊,有時快,有時慢,以使幼兒感到緊張有趣。之后教師改用歌唱的方式發(fā)出指令,讓幼兒熟悉歌曲的整體形象。還有,音樂游戲“什么樂器在唱歌”要求分辨的是不同小樂器的音色,側重于幼兒對聲音的分辨、判斷能力的訓練,也可以按照類似的方式開展。另外,學唱《丟手絹》《找朋友》《拍手歌》等都可采用游戲,幼兒在這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就能學會游戲形式、學會歌唱,并能在游戲中獲得音樂審美,體會到隨音樂活動以及同伴間交往的快樂。
二、過程設計要貼近幼兒生活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生活化的音樂教育內容更是如此,只有在音樂教育活動中讓幼兒親自用口、手等進行練習與實踐,才能獲得對于教育內容的最直接的感知與體驗,切實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幼兒盡可能多地提供參與和實踐的機會,把更多的教學活動時間留給幼兒自己的操作,而不是教師講授。例如《幼兒園里好事多》就是一首與幼兒一日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歌曲律動,歌詞的內容是“小桌子誰擦的,小椅子誰擺的,一排排手絹誰洗的,一件一件好事誰做的……”所描述的就是生活內容。我發(fā)現(xiàn),在幼兒園大班年齡段中,這首歌曲憑借著其所描述的幼兒生活內容和好聽的旋律受到了幼兒的一致歡迎。在教師配上生活化的律動之后,幼兒積極表現(xiàn)這首歌曲的欲望就更加強烈。因為歌詞的內容貼合幼兒的生活實際,而且比較容易掌握生活化的動作,同時這種邊唱邊做律動的形式可以將他們從座位上解放出來,使得他們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
三、在節(jié)慶活動中進行音樂滲透
節(jié)慶活動主要包括各種節(jié)日活動(六一、端午、中秋、春節(jié)、元宵、國慶、圣誕節(jié)等)、畢業(yè)匯演等,此類活動具有典型的生活化氣息,同樣也少不了音樂的配合。 例如在新年的時候讓幼兒欣賞《金蛇狂舞》、學習演唱《新年樂陶陶》等歌曲來感受新年的歡樂氣氛;端午節(jié)的時候,就可以借助《過端午》這首歌曲和民間童謠《五月五》來讓幼兒了解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例如童謠《五月五》:“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蘸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音樂的存在,才會讓幼兒以一種輕松的方式、更加真切地去了解這些節(jié)慶活動,感受這些節(jié)慶活動的濃厚氛圍,增加幼兒對民族節(jié)日的了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四、進行集體教學活動
這里的集體教學活動主要是指除了專門音樂教育活動之外的其他領域活動中音樂元素的滲透。在強調課程綜合化的今天,很多活動都是同時涉及幾個領域,不同領域之間可以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例如,健康領域中在認識自己的身體時,就可以讓幼兒跟著《我的身體都會響》的旋律,邊唱邊做不同身體部位的動作,知道不同身體部位發(fā)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在語言領域中,也有一些蘊涵著音樂元素的詩歌,例如《說電話》《過大年》等,這些詩歌都是加入快板的元素進行說唱。幼兒在學習古詩的時候,同樣可以以歌唱的方式進行。谷建芬老師創(chuàng)作的《新學堂歌》系列,里面收錄了20首古詩詞歌曲,包括《春曉》《詠鵝》《憫農》《靜夜思》等幼兒園時期學習的古詩詞,這些歌曲的歌詞就是詩歌內容本身,配上優(yōu)美的旋律使其具有了音樂性。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相比普通形式的詩歌教學,幼兒按這樣的方式能較快地掌握詩歌的內容和節(jié)奏,對于學習古詩的興趣也大大增加。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