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巖
【摘 要】目的:觀察分析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黏膜下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食管黏膜下腫瘤患者9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研究組患者采取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對照組患者采取胸腔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食管狹窄、食管穿孔以及創(chuàng)面滲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5%,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5.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黏膜下腫瘤患者,可以有效的縮短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進行廣泛的推廣。
【關鍵詞】消化內鏡;食管黏膜下腫瘤;黏膜切除術;治療效果;并發(fā)癥
【中圖分類號】R44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3--01
食管黏膜下腫瘤主要源于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組織的一系列消化道病變,其中平滑肌瘤最為常見,約占食管黏膜下腫瘤的60%以上,臨床表現為吞咽困難、上腹部疼痛等。臨床常采用手術進行食管黏膜下腫瘤治療,傳統(tǒng)的開胸手術創(chuàng)傷大,影響患者的預后[1]。隨著內鏡技術的進步,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在臨床實踐中得到應用。本文觀察分析了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黏膜下腫瘤的臨床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食管黏膜下腫瘤患者92例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其中,研究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42-79歲,平均年齡(57.5±8.4)歲。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齡40-81歲,平均年齡(57.3±8.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之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組間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患者采取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如下:清除口鼻中的分泌物,保證呼吸道暢通,患者采取側臥位,靜脈給藥麻醉。充滿CO2氣體,其內鏡前端需安裝透明帽后進鏡,明確腫瘤位置,離患者口腔側5 cm處注射腎上腺素性生理鹽水與靛胭脂,用HOOK刀將隆起黏膜切開,分離、直至顯露病灶組織;用HOOK刀將瘤體及鄰近組織分離;剖離腫瘤;并用圈套器將瘤體組織取出。大血管用止血鉗行鉗夾;而小血管則用氬氣刀進行處理;之后電凝止血。對照組患者采取胸腔鏡下黏膜切除術進行治療,具體如下:患者采取左側臥位,靜脈全身麻醉,健側性單肺通氣,操作孔取腋前線第5、4肋間和肩胛下角線的第8肋間,觀察孔取腋中線第8、7肋間。下段食管腫瘤患者的操作孔取腋中線第8、7肋間與腋前線第7、6肋間,觀察孔取腋后線第7、6肋間。置入操作器械,用胸腔鏡電凝將縱隔胸膜切開,并將腫瘤鄰近食管分離,包繞紗布與牽引,腫瘤肌層及腫瘤包膜用電刀切開,沿切開間隙鈍性分離腫瘤,同時將其摘除。胃鏡充氣并在胸腔內注水,詳細查看黏膜有無破損,之后食管基層實施間斷縫合,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情況,主要包括食管狹窄、食管穿孔以及創(chuàng)面滲血等。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檢驗,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當P<0.05時,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部分觀察指標比較 如表1所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如表2所示,研究組患者的食管狹窄、食管穿孔以及創(chuàng)面滲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5%,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5.2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食管黏膜下腫瘤指發(fā)生在食管黏膜層與非黏膜組織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病癥,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胸骨后及上腹部隱痛不適、吞咽困難、進食不暢等[2]。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開胸手術治療,但是該術式費用高且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患者易并發(fā)嚴重并發(fā)癥與后遺癥。胸腔鏡手術是一種比較常用的外科開胸術式,具有術后切口小及費用較低的優(yōu)點,但是易破壞患者食管黏膜,增加創(chuàng)面出血、食管胸膜瘺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是一種于內鏡下進行注射,分離病變黏膜下層與黏膜,并采取高頻電刀將腫瘤完整切除的治療方法,具恢復快、并發(fā)癥少、創(chuàng)傷輕微的優(yōu)勢,實施黏膜注射后,可以極大降低穿孔的發(fā)生風險,而且填充足量的CO 2氣體可防止其出現皮下氣腫[3]。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均明顯降低;研究組患者的食管狹窄、食管穿孔以及創(chuàng)面滲血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35%,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15.22%。綜上所述,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黏膜下腫瘤患者,可以有效的縮短手術時間以及住院時間,減少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值得臨床進行廣泛的推廣。
參考文獻
孫趁意.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粘膜下腫瘤臨床研究[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5):78-79.
魏艷翎.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食管黏膜下腫瘤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7,12(32):36-38.
李明英.消化內鏡下黏膜切除術對食管黏膜下腫瘤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8,16(13):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