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摘要:一直以來,針對日本文化以及中日文化對比方面的研究和解析種類繁多、各有其道理和依據(jù)。但筆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其中大多是圍繞某個領(lǐng)域、某種文化的相關(guān)研究,總結(jié)各類日本文化發(fā)展之共性綜合來講,日本人、日本文化、日本文明在其發(fā)展統(tǒng)和的過程中,對于外來文化的態(tài)度,都有一種“自身來決定其存在的方式”的習慣理論,本文將其概括成“零部件交換型的日本文化”。
關(guān)鍵詞:零件交換;日本文化;日本文明
所謂“零部件交換”,字面上的理解即是:更換一個整體下的部分零件,把壞的零件換成好的,舊的零件換成新的,差的零件換成憂的等做法,雖然零部件做了交換,但這個整體卻沒有本質(zhì)改變。日本文化、日本文明就是這樣一種“零部件交換型”。當日本人認為有比現(xiàn)在更好的事物出現(xiàn)的時候,常常會扔掉舊的、而毫無障礙的接受新的事物。但始終不變的是屬于日本社會文化的事物的本質(zhì)和性格。
日本的國際化進程和日本文明的整合原理也可以作此解釋。把其他國家的最先進事項引進來,替換掉本國的相對應的落后項,甚至改善成比那個國家的更優(yōu)的情況也是有的。通過這樣的先進事項的交換而走上國際化的進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構(gòu)成社會文明的主體一人的本質(zhì),即精神、邏輯、思維方式的交換卻基本沒有。這種文明的整合方式在日本這個國家的做法上也是始終如一,這個“始終如一”并不是古代、現(xiàn)代都是一樣的意思,而是特指“同一性”。打個比喻,一個人在歷經(jīng)嬰兒、兒童、青年、壯年、老年等各個時期的時候,肉體和外觀是不斷變化的,但從這個人的內(nèi)部本質(zhì)、內(nèi)心精神來看,沒有變成“其他的人”,還是“這個人”,這就是“同一性”。日本文化、日本文明的發(fā)展就具有這種性質(zhì)。
例如,京都和奈良這兩個著名的日本城市是模仿中國古代的長安城而建成的,采取盡量模仿原型的原則而建造。但是,對于中國古代的城來說,最關(guān)鍵、最精華的部分是城墻。日本因為島國的性質(zhì),不易受到異民族的攻擊,因此最先省略了城墻的元素。即,雖然在建城的技術(shù)和文化、審美等方面引入了中國的先進元素,卻并沒有真正的學習其建筑的精髓和特色,即沒有在事物的整體和內(nèi)部進行改變。也許這些連日本人自身也沒有意識到。
以中國和日本的親族體系為例,在中國的親族體系中,最根本的元素是具有儒教性質(zhì)的“血緣”。具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才是親人、親族,即如中國諺語“血濃于水”所講,字面上簡單的理解就是相同的血緣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對傳宗接代的根本理念也就是保證血緣的傳承。
在日本也有相似含義的諺語,字面翻譯成血液比水濃厚,可以解釋成有血緣關(guān)系的親戚總是要比陌生人親密,其起源也是因為學習先進的儒學思想、深受中國儒教文化的影響。但移植到日本的血緣文化,并沒有反應出中國人所謂的血脈相同才是同族同宗的根本思想。以“養(yǎng)子”現(xiàn)象為例,在血緣觀念薄弱的日本,一些商人或者大家族收養(yǎng)養(yǎng)子繼承家業(yè)的事例甚是常見。和想盡辦法也要生養(yǎng)自己的子女的中國式的延續(xù)血脈的思想相比,日本人更重視的是能夠延續(xù)家業(yè)、家名。
從以上種種日本向中國學習交流的形式上看,并非通過直接的人和人的接觸的形式、并非以被比自己強大的國家征服的形式,而是始于物品交換,通過中國東方文明中的先進的物品一一即整體下的零部件的交換,而形成日本式的文明。是把他國的先進事物和文化,迎合日本社會的需求改良后形成的日本文化。且,這種方式本身就是是日本民族的思路和邏輯。
日本派送遣唐使、遣隋使到中國,學習了先進的文化,文字、宗教、藝術(shù)、社會制度等等。但以上這些如何在日本社會扎根,卻是日本人的主動權(quán)。而這些先進文明原本的精神和本質(zhì)卻多數(shù)沒有引入進來。
以宗教為例,從物質(zhì)方面來看,日本也建造了很多寺院,看起來像是崇尚佛教的國家,但如果一個真正的佛教人士在日本生活一天,便會明白其全然不是佛教性質(zhì)的,因為在宗教禁忌、宗教哲學方面,日本社會的表現(xiàn)是基本為零。對于一般民眾來說,所謂的宗教即是某某事情可以做、某某事情不可以做,但移植到日本的宗教全然不是這樣,比如說原本宗教禁忌中有不能喝酒的主張,那么就把“酒”換成“般若湯”的說法就沒有問題了。不能吃豬肉的話,就把“豬”說成是“山中鯨”,鯨屬魚類所以可以被允許了吧。諸如此類,隨意的改換說法,迎合自己的變通之道,全然是因為其引入的只是事物和文化,而沒有附加支配文化的人。且,其引入的只是零部件性質(zhì)的事物和文化,而非整體和本質(zhì)。
也就是說,雖然日本這個國家的方方面面都體現(xiàn)著中國元素,但精神和邏輯卻是屬于日本人的,選擇性的、部分的崇尚中國、學習中國只是走向日本文明的方式手段。正因為如此,在中國文明逐步衰落,西方文明突起之時,才有了日本那種迅速、徹底、毫不費力的“急轉(zhuǎn)彎”,而正是開始學習、模仿、渴求西方文化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