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茖W素養(yǎng)的形成是長期的,而不是靠課堂上四十分鐘的教學能實現(xiàn)的,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使學生具備科學的思維,主動去探索,逐步形成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非課堂活動;科學探索;自主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能夠讓學生樹立信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積極進取的科學態(tài)度,從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自我調適能力,形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最終促進學生自主發(fā)展。因此,小學科學課應以學生為主體,激發(fā)其科學探索的興趣,注重培養(yǎng)其探究能力、自主能力。但我們從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中發(fā)現(xiàn)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分析當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現(xiàn)狀入手,提出解決策略。
一、當前小學科學課的教學現(xiàn)狀
1.過于注重上課形式
小學科學課應以學生為主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在當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上,很多教師課前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準備材料、組織教學活動,教學活動有聲有色,課堂教學程序非常嚴謹,甚至連時間也能掐得分秒不差,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但一段時間以后,對學生進行評價會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的知識、技能仍在原地踏步,高投入換來低效率。究其原因,教師注重的是上課形式,而沒有關注到課堂上學生有沒有真正參與到探索活動中。看似討論很熱烈,但很多同學并沒有針對活動主題。甚至有的同學混在小組中“打醬油”,思維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活動中。
2.過于追求科學結論
小學科學課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興趣和能力,教師應關注在探索活動中學生的參與度如何,而不是僅僅得到一個科學結論。為了使學生能盡快得出結論,教師會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思維往自己所想的一面去引導,一旦出現(xiàn)不同的回答,老師會給予回避、否定甚至暗示。一旦得出某個科學結論,本次的探究活動就會圓滿結束。
3.很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科學探究活動要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如果不能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就談不上自主探究。雖然科學課上老師也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學生也有了參與活動的機會,但大多數(shù)活動都是由老師設計好的,甚至連一些問題都是老師提前設計好,學生是被動地參與到活動中去的,甚至有的學生對于為什么要這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都搞不懂,很難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
1.注重“非課堂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非課堂活動”是指,將課堂上的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堂外,指導學生在課外繼續(xù)進行更加深入的自主探究和創(chuàng)新活動,使他們通過觀察、實驗、制作、調查、訪問、考察、種植、養(yǎng)殖、科普宣傳等形式,把學到的科學知識、技術、方法應用到生活中去,從而養(yǎng)成獨立探索、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習慣??茖W課包括的內容很廣,它強調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歷,提倡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以科學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在對周圍世界進行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光靠課堂上四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而是需要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逐步形成科學素養(yǎng),因此,科學課的教學不應只局限于課堂,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社會、家庭、網(wǎng)絡、課外讀物等多種教學資源,幫助學生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例如,我在上完《我們身邊的動物》時,指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觀察身邊的小動物的食物、運動方式、生活習性等等以及動物與人類的異同點,做好觀察記錄,組織討論,通過交流,每個學生都能了解到更多關于動物的知識。而且有的同學還飼養(yǎng)了小動物,通過寫觀察日記、與同學分享,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2.注重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學概念并認識科學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還要使學生獲得科學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語言表達的能力?!睔v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學成果都并非是一人完成的,而是靠多人合作才能取得,所以,要注重指導學生的合作探究。例如,在學習《環(huán)境問題和我們的行動》時,我就指導學生進行合作研究,尤其是對水污染及其防治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分配任務,讓學生通過觀察結果分析如何防治、獻計獻策。通過合作研究,互幫互補,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探索能力,還鍛煉了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及人際交往能力。
3.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兒童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這將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fā)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毙W生好奇心強、好動、接受新事物快,但學習目的性不強,全憑個人興趣,所以,教師在組織活動時,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調動積極性,使他們很好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但小學生缺乏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教師要做學生探索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既要體現(xiàn)他們的主體地位,也要進行必要的引導,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思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幫學生解決問題,總之,教師在設計探索活動時,要以激發(fā)學生求知欲為宗旨,培養(yǎng)學生探索能力。
培養(yǎng)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關系到他們今后的科學素養(yǎng)提升。小學科學課以其典型的實踐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鍛煉自己的觀察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因此,發(fā)揮這門課的優(yōu)勢,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符合新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宗旨,值得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喻伯軍.小學科學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06.
[2]陳景生.小學科學課有效課堂教學初探[J].小學教學研究,2010(8).
[3]陳東平.淺談利用網(wǎng)絡平臺提高科學實踐活動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