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萌 黎珊 李新宇 唐茫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應用和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社群學習模式應運而生,本文借鑒已有的理論,構建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群學習中學習行為影響因素模型,并進行調查,闡述不同因素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群學習中學習行為的影響,得出結論并提出建議,以便提高用戶的學習效果和優(yōu)化社群學習模式。
關鍵詞:新媒體環(huán)境 社群學習 行為影響因素模型 、相關性
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tǒng)的媒介環(huán)境,越來越多的人利用其進行學習。在眾多新媒體學習方式中,社群學習模式異軍突起。所謂社群學習模式主要是指在企業(yè)的設計和運營下,使擁有共同的興趣、任務或價值觀的一群人,有組織、交互式地發(fā)生群體學習行為。2004年后,中國在線教育用戶規(guī)模保持著穩(wěn)定增長的趨勢,年增長率約為20%,中國在線教育市場已然形成一個龐大而穩(wěn)定的基數。隨著使用群體的日益增加,有關社群學習的使用和運營等問題逐漸凸顯。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使用社群學習的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分析不同影響因素,對新媒體社群學習的運營提出相應建議,以便提高學習效果。
一、理論基礎
(一)計劃行為理論
在預測和理解用戶行為和態(tài)度中應用最廣泛的模型是計劃行為理論,該模型是由Icek Ajzen和Fishbein在1973年提出的理性行為理論(TIRA)發(fā)展而來,但TIRA存在一定局限性,實際人的行為還和執(zhí)行該行為的能力有關。Ajzen增加了感知行為控制這一變量,從而產生了計劃行為理論(TPB)。TPB共包括行為、行為意向、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感知行為控制五個因素。本文主要研究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群學習模式中用戶的學習行為,與TPB理論一致,因此可以借鑒該模型。
(二)技術接受模型
技術接受模型(TAM)最早由Davis在1989年提出,用于解釋和預測用戶對信息技術接受程度。隨后,Davis從期望理論模型中提煉出了感知有用性,從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中提煉出了感知易用性。外部變量作為人們是否使用信息系統(tǒng)的初始因素,直接影響以上兩個變量,從而間接影響用戶使用意向。在社群學習中也存在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對學習行為的影響。
(三)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型
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UTAUT)是Venkatesh和Davis整合了八個理論提出的。四個維度分別是績效期望即個人感覺系統(tǒng)對工作有所幫助的程度;付出期望即使用者付出的努力程度;社群影響即使用者受周圍群體的影響;配合情況是個人所感受到相關技術對系統(tǒng)使用的支持程度。此后,許多學者將其應用到使用意愿的研究中。本研究借鑒該模型,通過用戶的學習行為意愿來研究用戶學習行為。
二、研究假設
基于TPB可知用戶的行為會受到態(tài)度、主觀準則、感知行為控制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結合TAM,用戶對社群學習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會影響使用態(tài)度從而影響學習行為;UTAUT中的付出期望與TAM中感知易用性相似,社群影響整合了TPB中的主觀規(guī)范,感知易用性涵蓋了配合情況,因而本研究中只保留績效期望這個因素構建出概念模型,見圖1。
根據以上研究模型做出如下假設:
H1: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用戶的學習行為
感知易用性是指用戶認為社群學習更便利,且獲取學習資源的數量和渠道增多。易用性有利于改善用戶的畏難情緒,改變學習態(tài)度,影響學習行為。
H2: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用戶的學習行為
感知有用性是指用戶對于社群學習是否獲得學習效果的主觀認識,這會影響用戶的態(tài)度和學習行為傾向,進而影響學習行為。當認為社群學習可以獲得更多學習內容和更好效果時,用戶更有可能產生使用意愿。
H3:主觀準則影響用戶的使用效果
主觀準則是用戶對他人行為的認知和反應,主要指用戶在社群學習中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影響,社群學習中他人正向影響可能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而負面影響也可能導致學習計劃的中斷。
H4:感知行為控制影響用戶的使用效果
感知行為控制在線社群學習模式中,指用戶是否控制自己的行為傾向,進而影響自己的學習行為。能夠有效及時控制自己學習行為傾向,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且不干擾他人學習正向影響使用效果。
H5:績效期望顯著影響用戶的學習行為
績效期望是指用戶對社群學習所取得成績的期望。用戶對于自己所設定的社群學習目標或學習成績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用戶的使用意愿,一般所設定的目標期望越高,使用意愿更為強烈,更有可能產生學習行為。
三、研究方法
(一)調查主體與問卷設計
本研究是針對全國大學生關于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群學習行為的研究,采用線上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以便樣本數據來源更廣泛。問卷包括用戶的基本信息(性別、年級、專業(yè)等)以及根據筆者構建的模型設計的問題,采用Likert scale將答案項設為5個等級,分別賦值1、2、3、4、5,即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共有11個測度項,見表1。
(二)抽樣方法與樣本特征
本次調查共收回337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13份,有效率為92.8%。使用過社群學習的人數為116人,對社群學習有一定了解但沒有使用過的人數為125人,完全沒有了解的人數為72人。從性別上看,男性占比38.34%,女性占比61.66%;從年級上看,被調查者主要集中在大二(占比30.35%)和大三(占比38.34%);從專業(yè)來看,被調查者主要集中在經管類(占比40.89%)和理工類(占比37.06%)。
四、數據分析
(一)信度與效度分析
采用克朗巴哈系數即Cronbachs α系數對問卷進行效度檢驗,以測量分析問卷數據的可靠性。利用SPSS 19.0測量了11個測度項的Cronbachs α信度系數,見表3。系數達到0.7-0.8表示量表具有相當的信度,達到0.8-0.9時說明信度非常好。本研究中測度項整體值為0.970,5個潛在變量的值均大于等于0.810,表明問卷中各變量的測量信度良好。
效度方面,在利用KMO值對調研數據的因子分析中,各變量的KMO值分別為0.530、0.541、0.502、0.545和0.512,均大于0.500,顯著性全部為0.000,符合效度檢驗標準,調研測量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
(二)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采用SPSS Amos 22.0進行路徑分析,得到各潛在變量的影響系數和顯著性水平如圖2。態(tài)度與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績效期望和主觀準則呈正向相關。感知有用性、績效期望和主觀準則對態(tài)度有極其緊密的影響,而感知易用性對在線社群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并不顯著。
五、建議與總結
感知有用性對學習態(tài)度有較為顯著的影響,社群學習的運營者應該鼓勵用戶互相監(jiān)督,提供優(yōu)質有效的學習內容,提高其感知有用性,產生使用意愿,發(fā)生學習行為;感知易用性對在線社群學習態(tài)度的直接影響并不十分顯著,運營者應注重篩選資源,積極幫助用戶解決問題,設計更便捷的學習工具,提高用戶的感知易用性;績效期望對態(tài)度有最為顯著的影響,這應該是社群學習的提供者最應關注的地方。社群學習平臺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評定學習頻率;也可對社群內用戶的學習成績進行排名,設置激勵制度;主觀準則與態(tài)度有緊密聯(lián)系,社群學習平臺可以加強宣傳力度,讓更多用戶了解到自己的優(yōu)點,同時細分用戶群,進行精準營銷;感知行為控制主要是社群學習中用戶自律情況,設置一系列措施提高用戶的行為控制能力。例如設置每日打卡等制度,對用戶行為進行約束和控制,提高學習效果。
本文構建新媒體環(huán)境下社群學習模式中用戶學習行為影響因素模型。通過調查大學生社群學習使用情況,進一步分析,雖提取了五個潛在變量進行研究分析,但用戶學習行為的影響因素并不止與此。當前社群學習正在蓬勃發(fā)展,相信之后一定會有更加系統(tǒng)的研究供大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