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培緣
生活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從出生到當下,我主動地或被動地做了無數(shù)選擇,仿佛冥冥之中我注定成為今天的我。感謝這次資格證考試,讓我能有一個機會回顧與反思自己走過的路。在下筆之前,我做了無數(shù)的草稿,回憶生活中的起伏,哪怕一點一滴都不敢遺漏,思考著怎樣才能把這一路走過的風景與感悟融合到一篇文章中,如何寫得出類拔萃,但真正下筆的時候,有一種感覺突然涌上心頭:寫作正如做咨詢一樣,真誠地去記載,詞句無須過分華麗。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溫馨的家庭。父親做建筑工作,做事腳踏實地,毅力強,他不怕苦累,總笑著對親戚朋友說:“沒有壓力哪來的動力,正是因為下定決心要養(yǎng)好這個家,我才那么努力工作?!备赣H的堅毅、樂觀與責任心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母親選擇了一份時間自由的工作,能夠掙些家用,還能夠兼顧家庭。她把家里打理得妥妥當當?shù)?,讓父親放心外出打拼。
我在家里排行第三,前面是兩個姐姐,隨后是我的弟弟??赡苁且驗閮蓚€姐姐的緣故,母親說,我從小學東西很快,模仿能力強,從小協(xié)調能力也比較好。
小學時,我是班上出了名的三好學生,學習勤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同時,也是老師的好幫手,擔任班上的課代表,還兼顧班上的一些事務工作。
青春期,我開始留意鏡子面前的自己,面對日益變化的身體和外貌,內心曾有說不盡的恐慌與不安,開始意識到性別的差異。從初中開始,我的朋友圈開始變得單一化了,以女生為主,跟男生開始畫起“三八線”,但內心卻在蠢蠢欲動,藏著喜歡的男生,不敢表達,體驗著青澀的暗戀期。
小時候,我總覺得父母說的就是對的,父母永遠像偉人一般存在我的記憶里,一切行動以老師、長輩的要求為行為準則。但到了青春期,我開始發(fā)現(xiàn)父母不是萬能的,他們說的有錯的地方,他們在我心里的權威形象慢慢地開始動搖,我變得不愛跟他們分享我的學校經歷,不喜歡他們的“親近”。那時起,我開始了寫日記的習慣,用日記去承載我內心的秘密,但日記并不能讓我安心,因為我天天擔心父母哪天趁我不在翻閱我的日記本。所以,有好幾次,我誤以為他們翻看我日記了,跟他們鬧得挺僵的。
過了青春期的前兩年,進入初三,我開始了住宿的生活,我對新生活出現(xiàn)了適應困難,剛住宿的前兩個月,出現(xiàn)了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的問題,眼睛下出現(xiàn)了重重的黑眼圈;想念家人,每次離家前都哭一頓才出門(有明顯的粘液質人格特質的表現(xiàn))。這不僅影響了我的身體,同時也給我的學習帶來了影響。因為睡眠質量差,白天上課的精力和注意力質量明顯比以前下降,面對初三的升學壓力,慢慢地焦慮感上來了,我的生活被消極情緒覆蓋著。幸好,經過心理老師和班主任的關心與輔導,還有同學們的幫助,我在學校里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兩個月過去了,開始慢慢地適應了住宿生活;以后的住宿生活中,一直沒有出現(xiàn)因為適應不了新環(huán)境而產生的睡眠問題。
高二那年開始了文理分科,對于我這種綜合型學生,并不是一件好事,糾結了好些日子。理科升學和就業(yè)壓力相對小,并且理科成績排名相對靠前,但難學;而文科輕松易學,但就業(yè)壓力較大,選擇少,這成了一個雙重趨避沖突。最后,我決心迎難而上,選擇了當一名理科生;在理科班,遇到很多的挫折與困難,但我認真努力完成,考試結果如何,我都接納自己,所以對于成績我一直比較坦然,退步了馬上總結,繼續(xù)努力。這是我學生生涯最大的優(yōu)點,懂得接受,不斷進取。從那時起,我學會了忠于自己的選擇,不去后悔。最后,高考結果意料之內,考取了理想的專業(yè)——應用心理學。
高中結束后,我到離家600多公里的外省上大學,每個學期回家兩次。一切都要靠自己面對,一切都需要自主選擇,那天大學報到,看著父母離開的身影,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如泉涌一般嘩啦嘩啦地往下流。從他們離開的那一刻起,我第一次意識到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人了。
大學的生活是自由的,充滿機遇與誘惑。高中的時候,我總想象如何揮霍大學的大好時光,嘗試中小學生無法嘗試的生活體驗,比如: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每天睡到自然醒,翹課等等;但事實并非如此,到了大學,我意識到需要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負責,于是開啟了自我管理模式。學習上,我的思維能力和自制力更強了,一門科目都沒有拉下,在寒冬里,仍堅持抱著書到自習室自習,每學期成績能保持在班級前三名,并領獎學金;除了學習,我還規(guī)劃自己的職業(yè)體驗,所以大學每到周末或放假,我就去找兼職,當家教、銷售。為了體驗咨詢師的工作,我在大三的暑假,自己找了一家咨詢機構,在里面體驗了兩個月的咨詢師助理工作(不收工資),觀察并協(xié)助中心員工的工作開展。
總而言之,我的大學時期,是我到目前為止的高峰時期——自主且自由,培養(yǎng)了自制、堅持、勇敢與獨立的積極品質,也收獲了滿滿的友誼果實。
大學畢業(yè)后,我像千萬畢業(yè)生一樣,開啟了艱辛的求職生涯。在這求職過程中,我遇到了最大的低谷。因為之前的兼職經歷,所以我很早就知道了我的職業(yè)興趣——我希望當上一名心理老師。教師一直是炙手可熱的職業(yè),無數(shù)名校畢業(yè)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去競爭一個教師崗。我在教師職業(yè)上其實并沒有優(yōu)勢,沒有名校的頭銜、沒有師范生的身份、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師范教育,所以,在求職的路上,我很努力地準備、總結,但仍屢屢碰壁;那一刻,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選擇了,總是各種硬件和軟件上的原因,導致遺憾落選。求職的路上,我跑遍了兩個市,數(shù)不清的區(qū),深入鎮(zhèn)里、村里。最后,我被一所高中聘為臨時心理老師,雖然成不了在編員工,但知道能當老師的消息,我內心是樂開了花,興奮得跳了起來。我知道在這里當臨聘教師只能當一年,所以,在這一年里,我非常賣力且認真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學習開展團體活動、提高備課與上課的能力、做好學生的咨詢工作等,對本職工作負責的同時,也為下一份工作奠定基礎。從這所高中出來后,經歷了一年的社會浮沉,我找到了今天的這份職業(yè),私立學校的專職心理老師。雖然離家遠了,但是能從事喜歡的職業(yè),內心還是充滿感恩之情。
求職之路,我學到了百折不撓與感恩。工作穩(wěn)定后,感情慢慢發(fā)展起來了,我找到了一位珍惜我、關心我的男朋友,感情穩(wěn)定地進行中。這些生活中的起起伏伏都影響著我的人生發(fā)展。
第一次認識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yè)應該可以追溯到小學的時候,當時受港劇的影響,認識了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yè),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覺得心理咨詢師這職業(yè)神秘而偉大。直到上了初中,那時候我正處于低谷期,睡眠質量差、學習效率低,在學校心理老師的引導與陪伴下,我慢慢走出了低谷期,真切體驗到心理咨詢師給周圍迷茫之人帶來的正向作用,于是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長大后我也要當一名心理咨詢師,幫助和陪伴處于低谷期的迷茫者順利度過艱難的時期。
大學,我真正與心理學結緣。
為了更靠近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yè),我在大學選專業(yè)的時候,清一色地全部選擇了心理學,終于如愿以償,我考上了應用心理學專業(yè)。我非常珍惜大學四年的學習經歷,并且十分清楚,應用心理學是一門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因此,我很認真地學習學科理論知識,扎實理論框架;社會實踐方面,積極參加學校安排的心理實踐活動,比如:擔任學校心理咨詢師助手、加入心理協(xié)會,組織校園內的各種類型的心理活動;此外,暑假期間到家附近的心理咨詢機構實習……通過各種渠道增加我對該行業(yè)和心理咨詢師的認識,為的是鍛煉自己能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師。
要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除了扎實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以外,還需要有專業(yè)的心理素質,心理咨詢師需要一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作為統(tǒng)籌,良好的自我排解能力和自我概念清晰。在學習咨詢心理學這門課程時,老師曾經介紹了心理咨詢師的基本素質。反思我自己,我認為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良好的傾聽能力、性格當中的和平性與包容性等優(yōu)點是成為一名咨詢師的有利條件。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能夠幫助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讓我形成積極的處事方式,當面對困難與挫折的時候,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良好的傾聽能力是咨詢師最基本的技術要求,傾聽不僅能鼓勵求助者表達宣泄,也能幫助咨詢師收集臨床資料,形成準確診斷;性格當中的和平性與包容性能夠使我有效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真誠、接納、理解求助者,為咨詢工作提供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
因此,綜上所述,我的職業(yè)優(yōu)點是,性格穩(wěn)定、情緒管理能力和自制力良好,具有和平性與接納性,對心理學的學習孜孜不倦,不斷充實自己;同時我也認識到了自己的職業(yè)弱點——做事優(yōu)柔寡斷,效率不高,對于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影響。但總體而言,我認為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咨詢師。
然而,這一路跌跌撞撞,充滿坎坷,我無數(shù)次陷入了深不可測的“黑洞”。求職路上,我遇到了最大的坎坷,數(shù)不清的嘗試,但結果總與夢想職業(yè)(心理教師)無緣,我哭了,懷疑自己的能力,抱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報,琢磨著我的堅持是否值得。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現(xiàn)在我如愿地成為了一名專職心理老師。由于學校對心理工作的重視與支持,在這個崗位上,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工作當中,負責班級心理課、團體輔導活動、心理講座、個案咨詢和心理宣傳工作等,工作內容圍繞心理健康開展;學校為專職心理老師提供學習成長的平臺,提供機會讓專職心理老師到校外學習;組織微課大賽,讓心理老師在教學的路上越走越優(yōu)秀;同時,學校實行師徒結對的形式,幫助新教師更好成長。
我的同事是一名優(yōu)秀的心理老師,專業(yè)能力強,具有人格魅力,每次新課前,我都邀請同事到我的課堂里聽課;課堂結束后,我們會安排30分鐘評課,在她的指導和啟發(fā)下,我的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她給我的評價是邏輯性比較強,心理咨詢能力比較好,但需要提高教學能力。
在學校里做咨詢,也存在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我們遇到的學生問題類型比較單一;其次,鑒于學校的教育理念,老師必須秉承小事盡量避免聯(lián)系學生家長,如果我們要邀請學生家長參加咨詢,需要得到上級領導審批。因此,這個理念對心理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麻煩。
工作越來越忙碌,導致我更難以集中精力在學習上。個案越多,咨詢師的弊病也越來越凸顯。我在咨詢當中由于不夠縝密,容易導致難以全面搜集資料;還有個性中原本的缺陷在咨詢當中容易出現(xiàn)反移情現(xiàn)象,比如:我比較被動,有一次遇到一名高中女生的心理問題比較復雜,本需要多次咨詢才能得到比較好地解決,但碰巧她事務很多,很難跟她預約下次咨詢時間,所以面對她偶爾缺席,在規(guī)定時間沒有過來咨詢,我并不會隨后聯(lián)系她并再安排時間,心里反倒放松了。對我來說,我希望我的求助者是主動前往的、有改變意愿的、努力踐行咨詢中的家庭作業(yè)的人,但現(xiàn)實生活中,并非如此,很多求助者的改變意愿都需要咨詢師去啟發(fā)激活……
對于本職工作,我積極參加專業(yè)培訓與督導活動,提升咨詢能力,找出自身擅長的咨詢方向。為的是能夠實現(xiàn)我的奮斗目標——更好地在咨詢師這條路上越走越穩(wěn)、越走越遠,在工作上能夠獨當一面,實現(xiàn)自我價值。
由于咨詢師的性格、文化背景及專業(yè)方向不同,對待求助者有不同的傾向性,而我更適合接待自我概念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的求助者。
面對各種類型的個案與生活變化,難免會積壓消極情緒與產生心理壓力,通常我會選擇戶外運動、音樂、傾訴宣泄來解決,由于專業(yè)成長需求,面對上述方式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我會跟督導求助,尋求專業(yè)意見。
有起有伏是人生的常態(tài)。贊許對我而言是一份禮物,我很高興能在生活上收到這樣的禮物,因為這是對我努力的肯定評價,也是我出發(fā)的外部動力;但我也能坦然接受工作上的責難,因為它能讓我們清晰自己的不足所在,“人無完人”,而我們需要有自我完善之心,查漏補缺,實現(xiàn)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