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學與教的完美結合,教師不斷嘗試運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用豐富、生動、便捷的網(wǎng)絡化資源彌補課堂教學中的不足,通過信息技術帶來的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使教學內(nèi)容更生動、形象,為學生創(chuàng)造逼真的、清晰的教學情境。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靠教師生硬的講,學生模糊的聽,帶著似懂非懂的探究問題走進了科學探究的下一站,最終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提不起興趣。信息技術的應用則豐富了科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通過形象、直觀且生動的圖片或動畫視頻,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有利于學生對探究問題的理解。
如《指南針》一課的情境創(chuàng)設,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展示了一幅一家人在郊外游玩的圖片,圖片中有豐富的環(huán)境、人物及物品信息,通過環(huán)境的描述,提出探究問題:這家人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迷路了,如果是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會怎么辦?這張圖片很快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圖片中有詳盡的環(huán)境等信息,這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而提出假設,制訂計劃,順利地完成本節(jié)課的科學探究目標。
信息技術應用于實驗探究過程,不僅解決教師講授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如偶爾的操作失誤,因主觀或客觀原因導致講解不清等,還可以通過聲、光、影等清晰可見的信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使整個課堂教學效率得到提高。
運用信息技術,解決不可操作性實驗的教學問題。為了滿足小學科學課堂教學需求,上課前,教師會準備大量的實驗材料,用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比如五年級第二學期的簡單機械單元中涉及了很多實驗操作,如《輪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提供學生輪軸、測力計等材料,指導學生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輪軸的作用及特點。在知識拓展方面,教師需要讓學生在知道輪軸的作用基礎上,了解軸相同的情況下,輪的大小可以決定輪軸是否更省力。在進行知識拓展探究方面,由于缺少軸形同而輪不同的輪軸這一材料,沒有辦法讓學生親自探究得到結論,所以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借助視頻演示實驗,讓學生認識到輪軸的另一作用原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有些科學概念復雜、抽象,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理解起來非常困難,目前的科學課堂無法讓學生接觸到全面廣泛的科學實驗,這些復雜的科學概念不能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或實驗探究經(jīng)驗上,那么就會使學生對這一概念的學習更為困難。
三年級的植物單元中涉及了植物的光合作用概念。借助信息技術,教師通過播放與光合作用有關的動畫視頻,讓學生了解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歷史。
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應用信息技術,可以促進教學改革,使我們的課堂更有趣,學生感興趣;可以促進教師有效的教,學生有效的學;可以實現(xiàn)科學課程的更新、開發(fā)、再造等功能;可以有效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無法解決的問題等。教學與信息化相融合,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任務,用積極的態(tài)度和有效的方式進行大膽嘗試,讓信息技術的力臂助我們的教師教得更好,學生學得更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