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基點的確定不僅是語文研究的難題,也是眾多一線語文教師感到茫然的問題。對于一篇文章來說,確定了教學基點,也就確定了教學內容,同時也能體現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因此確定好了文章的教學基點,就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基點;教學效益
教學這個詞貌似簡單,但里面卻蘊含著深奧的學問。其中,有“教”的奧妙,有“學”的講究,還有“教”與“學”相契合的藝術。無論什么學科、什么課型,都繞不開一個基本環(huán)節(jié)——教學基點的確定。
筆者以《木蘭詩》的教學為例,以追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談一談如何選擇教學基點,如何在教學動態(tài)中生成新的教學基點,如何捕捉后繼教學的基點。
一、多方調研,精準確定教學基點
正如人類降生都帶有一定的遺傳信息一樣,任何教學都不是基于一片空白的。但不少教師卻在教學活動中時常忽略了這個背景。失去了教學背景的調研,教學基點的確定自然就顯得虛無縹緲,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處于無序“漫游”狀態(tài),進而導致教學效益的低下。
教學中精準界定教學基點,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要解決這一困境的辦法自然就是基于教師主體的多方調研。首先要從了解學生入手。教師要摸清學生的學業(yè)基礎,學生已經掌握了怎樣的知識,培養(yǎng)起了怎樣的學習能力,學生整體和個體之間有著怎樣的不均衡現象,怎樣基于學生的不均衡情況開展教學設計。以《木蘭詩》教學為例,從單元教學的總目標來看,教材編寫者是有意識地引領學生掌握抒情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抒情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之初的設計階段就可以通過個別訪談的方式,了解學生對抒情方式、特點、效果等方面的掌握情況。比如,不少學生能夠熟知和把握直接抒情,而對于間接抒情卻知之甚少。即使已經學過了《最后一課》這樣的敘事性抒情文本,但學生依然沒有形成強烈的抒情意識,還沒有真正具備這樣的能力。為此,《木蘭詩》的教學基點就可以確定為引領和推進學生掌握借助敘事抒情的能力。其次要調研的是教材。語文教學要教的內容實在太多,但是教材的編寫往往有相對縝密的體例。對這種體例的精準認知,自然就成為調研的重點。從《木蘭詩》這篇課文所處的單元來看,教材編寫者預設的教學側重點并不在文本的思想價值,更多地指向于抒情特色。于是,教師在教學基點的選擇上,自然就應契合這個明晰的要求。最后還應調研教者自身。對教師自身的調研也是很有必要和講究的。因為教師之間的學識和教學能力是有差異的,特別是一線教師與教材編寫者之間的差異也許十分明顯。為此,如何將這種差異帶來的教學負面效應消除,就成為執(zhí)教者重點關注的問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教學中消除執(zhí)教者與學生之間的差異,大多需要靠教師自身的勤奮努力。例如,如果教師對間接抒情理解得不夠深刻,就要在教學基點方面進行調整,由單純的知能傳授與培養(yǎng)者轉變?yōu)橹軐W習的引導和共享。以此為基點,教師的教學就會變得更加接地氣,更能契合學生學習的起點,引導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內實現知能提升,教學效益也就自然得到提升。
二、全程關注,隨機生成全新基點
每個教師都希望自身的教學設計是完美的,都期望在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能將既定的教學設計變成完美的現實。但實際上,這樣的預想往往難以實現。但是,廣大教師依然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地里苦耕著、堅持著。即使身心俱疲,依然不改癡心。聽課過程中總能發(fā)現教師們從教學實際出發(fā),靈動地關注教學的全程,并根據出現的新情況,不斷調整教學基點。
人們都明白一個基本事實:人從來就不是完美的,他所做的事情也難以盡善盡美。教學基點的確定也是如此,難免出現一些紕繆。在這種狀況下,教師最緊要的選擇就是適時調整。仍以《木蘭詩》的教學為例,確定好敘事式抒情這一基點之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快了解了這篇敘事詩的基本內容,圍繞木蘭代父從軍這個基本線索,確定了她的情感發(fā)展脈絡。實際上,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相當簡單,學生完成的也比較順利。如果就此結束這一節(jié)課的授課任務,就顯得不夠深刻。在平時的教學觀摩中,筆者發(fā)現存在這樣的教學處理,學生對文章學習重點的把握都比較粗淺,至多只是形成一個基本概念。筆者曾經在課堂教學中,隨機生成了一種做法。在敘事抒情的梳理之后,讓學生通讀全文,看看能否在敘事之外尋求到一些能體現抒情特色的內容。在這個調整之后,令人驚喜的是,學生在品讀文本之時,發(fā)現了文中存有大量與敘事并行的描寫。例如,在“惟聞女嘆息”的描寫中,學生讀出了木蘭對年邁父親也被征召出征的憂心,甚至想象出她憂心的神態(tài)等等。在木蘭辭別父母之后的兩個“不聞……但聞”描寫中,學生讀出了父母與她之間的雙向牽掛、思念。在木蘭到處準備出征的物件描寫中,學生讀出了她代父從軍的決心。在木蘭與天子的對話中,學生讀出了她回家侍奉父母的孝心……經由這些輔助性的描寫品讀之后,學生加深了對敘事抒情的認知,教學效益也有很大地提升。
三、精心謀劃,用心奠定后繼基點
教學從來就是一項循環(huán)反復的活動,教學基點的確定也是一個動態(tài)遞進的過程。在教授完一篇課文之后,還會有另一篇課文,這之間需要一定的銜接,否則就會出現“掉鏈”現象。為此,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能在一次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基于前期學習情況,形成對后繼教學基點的新一輪認識。仍以《木蘭詩》教學為例,這篇課文也是能體現愛國情懷的。雖然這不是單元教學設計的基點,但不影響它成為后繼學習的基點。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回望和總結這一單元的教學,發(fā)掘它們之間的共同點,繼而為這一單元之后的綜合性學習任務“天下國家”進行謀劃。如果說敘事抒情屬于形式學習的話,那么后繼的綜合性學習就指向思想內容這個方向,教學基點也就自然形成了。
教學基點的選擇、界定、生成等等是一門學問,它關涉教師、學生、教材等方方面面,是一項紛繁復雜的工作。不過,只要立足于學生、教材、教師,確定教學基點,就能不斷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心科.論語文教學內容的確定[J].語文建設,2017,(1).
[2]王芳.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確定閱讀教學內容[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6,(4).
[3]葉梅.談談初中語文教學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以《木蘭詩》為例[J].語文知識,2016,(23).
作者簡介:趙行專(1982—),女 ,江蘇省啟東市折桂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中學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