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美娟 呂晶
摘要:本文以費爾克勞夫三維框架為理論基礎,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分析工具,對《紐約時報》中“歐洲難民危機”的新聞報道進行分析,旨在揭示其背后所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說明災難類新聞報道也會受到國家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因此,告誡人們在閱讀新聞報道時,應該具有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批評性話語分析 新聞報道 歐洲難民危機 意識形態(tài)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7-0109-02
2015年爆發(fā)的歐洲難民危機,是二戰(zhàn)結束以來歐洲遭遇的規(guī)模最大和最嚴重的難民危機。難民問題不僅困擾著難民涌入的國家,而且對難民輸出國及其鄰近國家和地區(qū)乃至整個世界都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該事件引起了國內(nèi)外媒體廣泛關注,不同的新聞報道展現(xiàn)了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
新聞語篇作為與意識形態(tài)有相當密切關系的大眾語篇之一,自然要受到批評性話語分析的重視。本文收集了來自《紐約時報》的10篇相關報道,把費爾克勞夫的三維分析模型和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相結合,采用了定量和定性方式,對新聞語篇進行了分析,基于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旨在揭示災難類新聞報道中所隱含的權利和意識形態(tài),同時致力于提高廣大讀者的批判性意識。
一、理論基礎
1995年,費爾克勞夫出版了《批評性話語分析》,這一書中闡明了話語、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三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話語中普遍存在著某種意識形態(tài),而同時話語也是國家政治權力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重要手段,并且其直接參與到社會關系的構成。
對《紐約時報》的“歐洲難民危機”新聞報道進行批評性分析,結合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分析工具。在文本實踐維度,從及物性進行文本分析;在話語實踐維度,從新聞語篇的轉述方式來進行分析;在社會文化實踐維度,將從政治文化視角分析其背后意識形態(tài)。
由此看來,在批評話語分析中,文本層面、話語實踐層面和社會文化層面是不可分割的,文本的產(chǎn)生是內(nèi)部結構形式和某種意識形態(tài)選擇的結果,對于文本的研究離不開對話語實踐層面及其所在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層面的分析。
二、案例分析
《紐約時報》是在全世界發(fā)行,具有相當高的影響力,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代表著國家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自2015年爆發(fā)歐洲難民危機,國內(nèi)外媒體通通發(fā)表文章,從各個方面對該事件進行描述:既有對“歐洲難民危機”的真實報道,也有對“歐洲難民危機”造成的不利后果的夸大描述。本文所選的新聞報道語料均發(fā)布于該事件發(fā)生的一個月之內(nèi),保證了新聞分析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1)文本層面。文本層面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是及物性,它把人們對主客觀世界中的各種表現(xiàn)分成若干個過程,其中包括物質(zhì)過程、關系過程、言語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存在過程等六種。“費爾克勞夫認為,在同一篇新聞語篇中,對某一新聞的描述可以采用不同的過程組合,但選擇哪個過程進行組合,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意義?!币虼?,對新聞語篇的及物性分析,這對探討揭示隱藏在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關系有著重要意義。新聞語篇所體現(xiàn)的及物性數(shù)量共計346個,其各個過程所占比例為:45.09%,25.72%,23.12%,2.89%,1.73%,1.45%。
以上定量分析顯示,比例最高的是物質(zhì)過程,然后是關系過程和言語過程,心理、行為和存在過程所占比例是比例最少的。通過對以上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紐約時報》中的新聞報道反映了美國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描述了美國政府的正面形象。而記者的意識形態(tài)也認為,美國在對待歐洲難民危機中的難民問題上應該受到贊揚,這是很明顯的。
(2)闡釋層面。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話語實踐維度是對話語生產(chǎn)和理解過程的闡釋?;ノ男苑治鍪桥u性話語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而新聞語篇中互文性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轉述言語,因此,對轉述言語的分析,有利于我們分析《紐約時報》中“歐洲難民危機”話語生產(chǎn)過程中所持的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本文將從轉述話語的轉述方式展開分析,即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分析如下:10篇新聞報道引語共計88個,直接引語數(shù)量是36個,所占比例是40.91%;間接引語數(shù)量是52個,所占比例是59.09%。
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間接轉述在新聞語篇中出現(xiàn)的頻率最高?!皻W洲難民危機”從本質(zhì)上看,就是西方國家向其他地區(qū)強行推行其所謂的“民主”,來謀求維持其政治、經(jīng)濟和意識形態(tài)上的霸權的惡果。通過間接轉述話語,“報道者很容易做到在引用他人的話語的同時摻入自己的觀點而不被受話人察覺”。間接話語轉述的使用,是為了使他人的聲音融入自己聲音內(nèi),以此種方式合情合理地傳達自己的觀點,從而來影響他人對所報道新聞的看法。因此,讀者應該具有批判性思維來讀新聞報道,以理解作者真正的意圖。
(3)解釋層面。這一層面是解釋言語和社會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力圖說明意識形態(tài)對新聞話語的影響。此部分從政治文化視角來分析《紐約時報》中“歐洲難民危機”新聞語篇。
《紐約時報》是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新聞媒體,代表著美國的主流媒體聲音。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便體現(xiàn)在各自的新聞媒體上,因此媒體是國家的“仆人”,既表達著政府想要做的事情,也陳述著國民們的期望。盡管媒體標榜新聞報道需要遵循客觀、權威和公平的原則,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傊鐣幕尘安煌M而決定著新聞報道的不同。
三、結語
本文對《紐約時報》中“歐洲難民危機”新聞報道進行批評性話語分析,其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大眾對新聞報道閱讀時,應該具有批判性思維,認清新聞報道背后所隱藏的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從而幫助讀者對“歐洲難民危機”這一事件有一個根本性的認識。之后,我們還將持續(xù)關注主流媒體對“歐洲難民危機”戰(zhàn)略的話語構建,繼續(xù)提醒大眾對其相關新聞報道有著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另外,歐洲難民危機的根源越顯露,就越能體現(xiàn)西方價值觀,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理念就會越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M].London:Longman,1995.
[2]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 Amold,1977.
[3]陳中竺.批評語言學述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4]紀衛(wèi)寧,辛斌.費爾克勞夫的批評話語分析思想論略[J].外國語文,2009(6).
[5]單勝江.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外語學刊,2011(6).
[6]辛斌.《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中轉述方式和消息來源的比較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3).
[7]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