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競
(慶元秋平真菌研究所,浙江 慶元 323800)
桑黃(Phellinus igniarius)在我國已有 2 000余年的使用歷史,在古籍《神農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桑黃性寒,味微苦,利五臟,宣腸氣,排毒氣,主治止血,用于崩漏帶下;活血,用于癥瘕積聚;化飲,用于癖飲;和胃止瀉,用于脾虛、泄瀉。日本文獻(川村清一)記載,桑黃能治療偏癱一類的中風病、腹痛、淋病,又可用于利尿、健胃、止痢。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桑黃具抗腫瘤、保肝、降血糖等作用,還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是一種抗氧化天然藥物。桑黃功效成分主要有酚類、三萜和黃酮類物質。多酚類物質具有較高的抗氧化活性,通過還原作用清除人體內的氧自由基,增強免疫力,促進細胞分化。
由于桑黃野生資源稀少,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人工馴化栽培研究成為熱點。我們以袋栽(混合培養(yǎng)基)形式進行馴化試驗,取得了良好的結果,茲介紹如下。
供試桑黃(鮑氏層孔菌)菌株引自廣東?。〒?jù)悉從加拿大引進),引來時系冷藏,常溫下(約20 ℃)活化4天,挑取斜面底端部位作分離點,培養(yǎng)7天后取表現(xiàn)最佳者再做3次復壯操作培養(yǎng),得到純正的菌種。
設3個培養(yǎng)基配方,分別為①桑枝麩皮培養(yǎng)基:桑枝木屑(粗三分之二,細三分之一)78%,麩皮(小麥紅皮麩皮)20%,砂糖1%,碳酸鈣1%;②雜木屑麩皮培養(yǎng)基:雜木屑78%,麩皮20%,砂糖1%,碳酸鈣1%;③雜木屑玉米粉培養(yǎng)基:雜木屑83%,玉米粉15%,砂糖1%,碳酸鈣1%。含水量均為55%。每個配方備料150袋。栽培袋規(guī)格為15×28(cm),每袋裝干料重200 g。
設置3個料袋制作時間,分別為9月、11月和次年1月,每處理150個料袋,觀察各處理菌袋出黃(菇)的差異。
4月25日菌袋埋土,具體操作為:成熟菌袋用小刀割去袋底1 cm高的塑料袋部分,并將菌袋埋至潮濕但不粘手的畦中,埋土限裸露部分(圖1)。5月20日左右進入出黃期(根據(jù)野生桑黃子實體發(fā)生季節(jié))。菌袋割口,在菌袋肩下3~4 cm處用小刀割一個三角形口,邊長約1.5 cm,使桑黃長出。設3個時間:埋土前20天;埋土前10天;即割口即埋土。觀察桑黃子實體的形成。每處理150袋。
圖1 桑黃菌袋埋土
菌袋割口后,用小刀挖去穴內部分培養(yǎng)基(菌絲混合物),觀察此操作對出黃的影響。試驗設 1 cm,0.5 cm,0 cm(未挖)3個割口深度,每處理150個菌袋。
在相同的條件下,各配方培養(yǎng)基都能正常發(fā)菌。在有散射光或黑暗的條件下,菌袋發(fā)透數(shù)日后表面顏色均呈一致。配方①與配方②發(fā)菌速度快于配方③,這可能與玉米粉是遲效性氮源有關。較顯著的差異是菌袋變黃(色)的速度:配方①是菌絲蔓延之處即變黃(色),用放大鏡細看,菌絲的末梢?guī)S(色);而配方②和配方③是菌絲前端1~1.5 cm白色,后逐漸變成黃色(表1)。
表1 不同菌袋培養(yǎng)基的桑黃發(fā)菌差異
9月上旬制作的菌袋全部出黃,子實體鮮黃色,生長正常。11月上旬制作的有35袋出黃,約占全部菌袋的20%,子實體偏小,長至青棗大小時子實體下側開始轉成黃褐色,表面分泌淡紅茶色水珠,之后生長緩慢,至整個子實體轉成黃褐色后不再長大。1月上旬制作的菌袋均未出黃,整個割口布滿無色水珠,氣生菌絲生長旺盛。
埋土前20天割口的,割口后第3天所有菌袋割口中新長出的菌絲頂端出現(xiàn) 2~3滴呈半粒米大小略為紅茶色的水珠,至第 8~9天,整個割口被厚約4 mm的菌被覆蓋,至第14天,菌被滿穴,向袋外伸展,正常肥大,至埋土時大部分菌袋都已正常長出子實體。埋土前 10天割口的,割口后第 3天,割口內菌絲生長旺盛,沒有水珠,至第 8~9天,割口內被厚約2 mm的菌被覆蓋,埋土后有一半菌袋正常長出子實體,其余的一直保持原狀,以至最后爛掉。即割口即埋土的,埋土后割口內和割口周邊0.5 cm處有一圈很快變成黃色,割口內布滿無色水珠,約一周后水珠消失,未形成菌被,未長出子實體。
割口深1 cm組,割口內四周形成菌被,底部未形成,正常形成子實體的120包;切口深0.5 cm組,整個割口長滿菌被,之后全部正常形成子實體;不切口(0 cm)組,全部沒有形成菌被,當然也未形成子實體。
3.1 桑黃菌絲抗性弱,菌袋底部割開埋入熟地極易染菌,要求使用較為干凈的田底土壤做畦。
3.2 桑黃子實體生長肥大過程中要使用大棚,保持較穩(wěn)定的溫濕度,較大的溫濕度變化會造成子實體由鮮黃色很快變成深黃色,導致生長緩慢或停止。
3.3 桑黃子實體極易遭害蟲侵食,遭侵食的子實體表面出現(xiàn)黑線紋,影響商品價值,要求保持出黃場所及周邊環(huán)境干凈,輔以抓捕害蟲。
3.4 桑黃第一潮采摘后菌袋收縮不明顯,尚較硬,說明袋中還有養(yǎng)料供給第二潮生長。但我們采取菌袋休養(yǎng)后進行變溫、浸水等物理刺激,均未見長出第二潮子實體,其中原因有待今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