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摘要:國有企業(yè)從其出現的那一刻起便飽受爭議。當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要求企業(yè)“國有化”的呼聲一陣高過一陣時,中國的國企卻經受著“私有化”的威脅。我國的國有企業(yè)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推進國有企業(yè)改革,本文將以央視推出的紀錄片《國企備忘錄》為藍本,結合經濟法的整體效率原則,談談對我國國企私有化改革的看法。
關鍵詞:國企改革;整體效率;國企私有化
國有企業(yè)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受到如此的關注和爭議,也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遭遇這樣多的挑戰(zhàn)和壓力。
一、國企改革的背景
自1992年市場化改革開啟至今已過去20多年,在這20多年中,國企改革一直是各項改革的焦點。從90年代初期所有權與管理權的爭論到國企改制的下崗浪潮,從“姓公還是姓私”的探討到股份制的實行,從“國退民進”的路線圖到大型國企的拆分重組,從航母式的壟斷開始到產權改革的落下帷幕……我國在國企改革的道路上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前進,從未止步。國企改革,是大國思變的起點。通過多年的摸索與總結,一條清晰的道路出現在了國企的面前:我國的國企改革,就是要在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按照現代企業(yè)制度的基本要求,使每一個微觀國有企業(yè),成為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適應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環(huán)境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然而,道路雖然已在眼前,但如何去卻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將從經濟法整體效率原則的角度出發(fā),淺談對國企私有化改革道路如何來走的看法。
二、經濟法原則概述
不同的法律部門在規(guī)范社會關系中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因此存在著各具特色的基本原則,而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蘊涵在經濟法規(guī)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指導思想和原則,它必須反映經濟法的本質屬性,具備明確的準則性和導向性,體現和反映經濟法體系中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的本質,并對經濟立法、經濟執(zhí)法、經濟司法和經濟守法具有指導意義和規(guī)范價值。
對于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認識,經濟法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理念闡釋構建出各自不同的觀點,漆多俊主張的維護社會總體效益兼顧各方經濟利益原則的“一原則說”;史際春主張的包括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以及責、權、利相統(tǒng)一的原則在內的“三原則說”;以及劉大洪主張的包括整體公平原則、整體效率原則、適度干預原則和社會整體利益本位原則在內的“四原則說”。本文主要是從劉大洪“四原則說”中整體效率原則的角度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三、整體效率原則
所謂效率,即是指對最小化成本的追求。一般來說,評判一種經濟活動是否有效率或效率高低的標準有兩個:其一,是從給定投入中獲得的收益多少來判斷,如果投入一定,收益越多則效率越高,反之則越低;其二,是從給定收益的情況下,以投資大小或多少來判斷,如果收益一定,投資越小則效率越高,反之則越低。經濟法的整體效率原則表現在國企改革領域,主要探討的便是國企的私有化問題。那么,國有企業(yè)究竟應不應該進行私有化,應該私有化到什么程度呢?以下兩個例子或許可以提供答案。
現在的湖南友誼阿波羅股份有限公司在80年代的時候,還是一個虧損的國有商場。那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家國有商場沒救了。然而,轉折出現在1999年,國家開始推行企業(yè)股份制改革,湖南友誼阿波羅股份有限公司抓住這次機會,成功地使得國企在沒有變賣國有資產的情況下,實現了國有資本的退出。資料表明,到2009年,友誼阿波羅公司在深交所上市時,國有股的比例僅占28%,但這部分國有資產的價值,卻從最初的2900萬增值到了現在的12億元。
然而,這是否說明了國企應當全面進行私有化呢?看下面這個例子:陜西延安的吳起縣以其豐富的石油資源吸引了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當時國家的政策是允許將一部分石油的開采權下放至民營企業(yè)的,故吳起縣石油開采最熱鬧的時候,平均每80平方米就有一家私營油田。大規(guī)模的開采不僅造成了石油資源的嚴重浪費,更是因為在私營企業(yè)嚴格的成本控制下無暇照顧附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導致吳起縣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在這種情況下,延長石油臨危受命,開始著手對這些民營油企的并購重組工作,將吳起縣原來企業(yè)扎堆的現象變成了如今延長石油一家進行石油開采?,F在,延長石油除了常規(guī)的石油開采外,每年還要投入近14億元進行環(huán)境保護工作。除了本身規(guī)模的擴大,效益的提高外,也還了延安吳起縣人民一片綠水青山。
國企與民營,進退之間,都有很大的學問。上面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國企的存在,是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因此我們不能要求國企的全面私有化,而是應當在國企與民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國企與民營和平共處,共同為我國經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而這個所謂的平衡點,便是“國計民生”:在關系國計民生的戰(zhàn)略性行業(yè),由國企占主導,而一般競爭性行業(yè),民企應唱主角。這也符合經濟法中整體效率的要求。
然而,雖然我們找到了這個平衡點,卻只是一個理論上的平衡點,在實踐中我們還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那便是至今為止我們都沒有明確哪些是競爭性領域、哪些是關系國家安全和國計民生領域,以至于在執(zhí)行中,當權者隨意闡釋,結果導致了政府權力的無限擴張和國有企業(yè)的無處不在。因此,國家在進行國企改革時,必須要先對這些基本問題做出清晰的界定,然后才能制定明確而又具體的操作方案。
此外,在國企中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盡快明晰國企的產權,也是經濟法整體效率原則對國企改革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漆多俊.經濟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
[2]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劉大洪.經濟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