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價值。這條穿“珍珠”的線就是課堂教學的主線索。教師可以從學問邏輯、認知邏輯及單元結構的角度,尋找課堂教學的主線索,從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娟P鍵詞】小學科學"/>
錢金明
【摘 要】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的。一個個活動就像一顆顆“珍珠”,需要一條線將其穿成“項鏈”,使其結構化,才能使教學活動達成“1+1>2”的價值。這條穿“珍珠”的線就是課堂教學的主線索。教師可以從學問邏輯、認知邏輯及單元結構的角度,尋找課堂教學的主線索,從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主線索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是由一個個活動組成的。一個個活動就像一顆顆“珍珠”,需要一條線將其穿成“項鏈”,使其結構化,才能使教學活動達成“1+1>2”的價值。這條穿“珍珠”的線就是課堂教學的主線索。教師可以從學問邏輯、認知邏輯及單元結構的角度,尋找課堂教學的主線索,從而提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從學問邏輯角度,尋找教學的主線索
學習設計是教師對學習內(nèi)容的“解構·重構”。解構就是將教材編者編寫的有結構的課文內(nèi)容組合進行結構分解。因為課文是編者對學生的學習進階進行預估后按某一主線編寫的,這個結構不一定適合所有班級學生的學習進階。這就需要教師對內(nèi)容的組合進行解構,再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對學習進階進行重構,這樣的學習設計,是走向探究的科學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學習設計是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前提,這好比寫文章,先立意、再立序。教師備課時應分析學習內(nèi)容的學問邏輯,通過“你的課想體現(xiàn)什么思想或理念,你準備如何體現(xiàn)”的追問,來解決立意與立序的問題。有思想方能有行動、方法或策略。如果教師能清楚地回答這兩個問題,備課就有了把握,有了新意。
以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動物”中《螞蟻》一課為例,該課旨在讓學生在自然狀態(tài)下,在自主觀察的情況下發(fā)現(xiàn)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充分表達、互動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于是“自主探究,多元表達”便成為本課要體現(xiàn)的教學思想,以解決教學設計立意的問題。確立了本課的教學思想后,需要教師在立序上下功夫,即尋找一條課堂教學的主線索,以落實“自主探究”的教學思想。
從學生認知特點來說,喜愛小動物雖然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但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觀察習以為常的小螞蟻興趣并不濃。況且,螞蟻的身體很小,到處亂爬,學生想要清楚觀察其外部特征也有一定的難度。教學內(nèi)容就應針對學生提出的觀察螞蟻需要解決的問題展開,讓學生帶著觀察任務,在不斷改進觀察方法、解決觀察問題的過程中,為達到觀察目的而推進。
教師設計了三個教學活動。一是了解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在課前捕捉幾只小螞蟻,感知螞蟻的生活環(huán)境,了解其生活習性,初步觀察螞蟻的身體活動樣態(tài)。二是觀察螞蟻,了解其身體結構,同時嘗試解決觀察小動物過程中碰到的問題。課的伊始,教師可讓學生在鉛畫紙上畫一只小螞蟻,并挑選部分作品貼在黑板上,提出“真實的小螞蟻是否如圖畫那樣有很多的腳和節(jié)”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觀察螞蟻的內(nèi)在需求。隨后,教師請學生拿出自己捕捉的小螞蟻,在自然狀態(tài)下觀察1~2分鐘,使學生發(fā)現(xiàn)觀察的困難。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提出解決觀察問題的好辦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些好辦法,再次仔細觀察螞蟻的身體活動。三是交流發(fā)現(xiàn),進一步觀察螞蟻。學生可以用語言進行描述,可以用圖畫進行展示,也可以用火柴梗、硬幣擺圖案等多元的表達方式分享觀察結果。這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既滿足了學生的個性需求,也較好體現(xiàn)“多元表達”的教學思想,為課后學生進一步觀察奠定基礎。
通過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前一個活動是為后一個活動作鋪墊的,這三個活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層層遞進關系,即線型邏輯關系。于是一條“(課前)感受—(課中)尋求(觀察方法)—觀察—表達—(課后)再觀察”清晰的課堂教學主線索,將一個個活動有機地結構化,提升了課堂教學實效。
二、從認知邏輯角度,尋找教學的主線索
教師還可以通過分析學習者的認知邏輯,尋找科學課堂教學的主線索。如教科版四年級上冊“有生命的物體”單元的第一課《動物怎樣生活》。其主要活動有兩個:一是回顧觀察過的動物和查閱資料;二是交流匯報獲得的動物的相關信息。其中第一個活動又包含八個小活動,分別是被觀察動物的身體結構、生活環(huán)境、基本生活需要、食物、生長發(fā)育過程、繁殖后代、運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這些小活動都是圍繞著“動物怎樣生活”而展開的,其學問邏輯是并列關系,即輪型結構,指向核心概念“動物的共同特點”。
從學生的認知邏輯來說,兒童對觀察小動物的任務往往興致勃勃,但他們?nèi)粘Ec動物近距離接觸的機會較少,對動物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障礙。鑒于此,教師可利用學生喜愛小動物的特點,通過小組“領養(yǎng)一種小動物”的任務驅(qū)動來實施本課教學,既把學習內(nèi)容用“了解小動物”這一核心問題結構化,又將學習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學生學習的內(nèi)在需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實現(xiàn)了“情感推動注意,注意推動學習”的境界。
于是“任務驅(qū)動—問題引領—自主探究—研討交流”的課堂教學主線索便產(chǎn)生了。首先,教師出示六種小動物,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出“領養(yǎng)一種小動物”這一驅(qū)動性任務。然后在學生理解了“了解小動物,才能養(yǎng)好小動物”的道理后,將任務轉(zhuǎn)化為探究問題,引導學生圍繞探究問題,提出關于這種小動物的生活環(huán)境、食物、繁殖、活動等方面的問題,自然而然地指向“動物怎樣生活”這一研究主題。學生根據(jù)興趣組成不同的學習共同體,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動物進行多維度的觀察,包括回憶已有的經(jīng)驗和查閱資料,以獲取更多的感性認識,建構自己新的信息,從中歸納出這種小動物的特點,也為歸納出動物的共同特點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從單元結構角度,尋找教學的主線索
教科版教材是以單元來設計學習內(nèi)容的,期望學生通過一個較長的階段性學習,對科學某一領域(或某一概念)有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形成穩(wěn)固和豐富的概念(或認識)。根據(jù)教材單元結構的特點,也可以尋找課堂教學的主線索。
如《身體的結構》,是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的起始課,旨在引導學生整體認識人體的結構,初步了解身體結構的不同劃分方式,引發(fā)學生圍繞身體產(chǎn)生探究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入本單元的學習。
教材主要有兩個活動。一是“觀察我們的身體”。通過對人體外部的觀察,了解人的身體一般可以分為頭、頸、軀干、四肢幾個部分,而且是左右對稱的,同時感受身體內(nèi)部的一些器官。二是“身體怎樣工作”。利用學生熟悉的身體活動,根據(jù)不同功能來劃分身體結構,繪制氣泡圖。這兩個活動的設計意圖,意在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經(jīng)過適當?shù)氖崂砗螽a(chǎn)生更多的關于身體的探究問題。從上述兩個活動的結構來說,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遞進關系,是線型結構。
四年級學生雖然觀察過一些動物,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動物的身體結構,在參與活動前后,也會感受到自己身體內(nèi)部器官的不同反應,但他們普遍對自己的身體缺乏關注和思考,也因缺乏自我觀察的方法和表達能力等因素,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教師在分析了本課內(nèi)容的學問邏輯和學生的認知邏輯后,結合教材單元型結構和單元起始課的特點,形成了“活動體驗—聚焦問題—暴露前概念—梳理已有知識—產(chǎn)生新問題”的教學主線索。有了本課的教學主線索,課堂教學便結構化了,實施下來效果不錯。課前,學生帶著問題開展跳繩活動,增加對自己身體的感性認識,激活與本課有關的知識與經(jīng)驗。課中,學生聚焦“身體怎樣工作”的問題,發(fā)現(xiàn)參與跳繩活動的身體部位和器官,并將其寫或畫在貼紙上,粘貼在人體簡圖的相應部位,內(nèi)部器官或看不見的部位則粘貼在人體簡圖的背面。師生通過對身體部位和器官的認識及結構劃分,建構正確的科學概念,即使出現(xiàn)錯誤,教師也不必急于糾正,因為本課是單元起始課,后面還要進一步學習。
又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中《設計和制作小賽車》一課,它既是工程與技術領域的內(nèi)容,又是單元交流評價類的課文,以基于模型探究確定的“錨定現(xiàn)象—建立模型—驗證模型—評估模型—修正模型—解釋模型”教學主線索來組織教學,會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解構·重構”是保證小學科學課確立和實現(xiàn)教學思想的關鍵,是尋找符合學生學習進階的課堂教學主線索,使課堂教學結構化的重要路徑。只有把握正確的教學思想,方能尋找到符合學生科學學習進階的教學主線索,從而提升科學教學的實效。
(浙江省海寧市教育局教研室 31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