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珍珍 楊亮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總體上實現(xiàn)小康,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就是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個方面。只有我們解決了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問題,我們國家才離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目標又近一步。
關鍵詞: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社會分層;思想文化
一、新時代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概念解讀
(一)弱勢群體
弱勢群體是因為自身能力、自然或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社會生活中權利欠缺或權利實現(xiàn)存在障礙,需要獲得國家?guī)椭蜕鐣С忠詫崿F(xiàn)其基本權利的一種特殊群體。在社會生活中, 弱勢群體缺乏競爭力,各種能力不足,生活境況較差,常處于社會生活的邊緣,更嚴重的是成為社會的負累,影響到新時代下中國更進一步的發(fā)展。
(二)弱勢群體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是普通公民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加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的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guī)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進一步可知,弱勢群體政治參與是指弱勢群體為了維護自身利益與合法權益, 通過選舉、投票、組織社團、與領導人接觸等合法方式參與政府決策、公共政策等政治行為。
二、新時代下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具有充分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前進道路并不平坦,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挑戰(zhàn)依然嚴峻復雜[3]。如果應對不好出現(xiàn)意外風險,很可能就會延誤甚至中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所以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綜合施策、精準發(fā)力,讓弱勢群體在政治參與方面發(fā)揮出其最大的效用,達到補短板、強弱項的目的,最終贏得新時代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
(一)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
我國憲法保障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長時間以來,弱勢群體利益訴求因諸多原因難以表達,我們在向共產(chǎn)主義前進的路上,決不能讓弱勢群體掉隊。只有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渠道得以暢通,合法權益才能得以保障,最終與社會主義國家的目標相契合。
(二)塑造良好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包含著公民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識。弱勢群體更加廣泛的政治參與,才可以逐步提高對國家的責任感,進而成長為更具民主觀念和民主能力的公民。通過政治參與,改善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其關心民族和國家前途的主人翁意識,助其建立起良好的政治情感,促進自身政治文化的提升,逐步實現(xiàn)其良好有效的政治參與以及對自身價值的追求。
(三)促進社會公平意識提高,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
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可以使得社會利益分配的政策以符合弱勢群體的愿望和需求的方式加以制定。若弱勢群體的合法利益不能得到滿足,便會在社會上產(chǎn)生諸多不安的因素,長此以往,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要讓弱勢群體以更廣泛的程度去參與政治,既能可以提高弱勢群體參政的熱情,也能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公平公正的氛圍,進而會使整個社會以更加良好的態(tài)勢發(fā)展。
三、新時代下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制約因素
(一)經(jīng)濟地位低
首先,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弱勢群體經(jīng)濟實力不足,直接決定其政治話語權極弱、影響力小。弱勢群體缺少以經(jīng)濟為基礎的底氣,自然也就無力進行政治參與。其次,自由競爭的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每一個主體自由參與相對公正的市場競爭。在這一競爭過程中,遵循優(yōu)勝劣汰原則,于是效率似乎成為市場經(jīng)濟篩選競爭主體的唯一依據(jù)。弱勢群體初始便先天不足,再加上能力欠缺,在后來的社會競爭過程中毫無優(yōu)勢可言。弱勢群體整日為生活奔波依然不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自然更無多余精力去參與政治活動、分析國家政策。
(二)社會分層的影響
首先是來自社會分層結(jié)構的影響。社會分層是指社會成員、社會群體因社會資源占有不同而產(chǎn)生的分化或差異現(xiàn)象。馬克思?韋伯以財富、權力、威望為標準進行社會分層,每個標準上的不同資源占有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分層結(jié)構。從這三個因素來看,弱勢群體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是處于最底層的,他們所處的社會分層結(jié)構擁有更少的機會、更差的資源甚至連生存都是問題。
另一部分深刻的原因來自階層意識的不斷強化。階層意識是指“居于一定社會階層地位的個人對社會不平等狀況及其自身所處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主觀意識、評價和感受”。它是一道無形的階層邊界,一方面表征著階層內(nèi)部的認同感的強化,另一方面則意味著階層間沖突意識的形成。
(三)思想文化水平欠缺
公民要想正確、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 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低, 思想觀念落后、政治知識貧乏,不知道如何進行政治參與。弱勢群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對其政治參與起著極大的制約作用,不僅降低自身對政治參與的積極性,也不利于政治參與效果的發(fā)揮。
(四)心理素質(zhì)較低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總是傾向于和那些與自己同質(zhì)因素較多的人交往,而社會差別所造成的人們之間的異質(zhì)性則構成人際交往的障礙。弱勢群體由于各種原因也逐漸使他們形成了一種偏執(zhí)的心理狀態(tài),思想政治水平不高,更傾向于片面主觀的看待問題,進而影響他們的政治參與,使內(nèi)在的貧窮導致外在的貧窮,最終影響他們參與政治生活的質(zhì)量和效能。
四、新時代下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推進措施
(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建設
1.深化改革,完善制度
羅爾斯認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應給與弱勢群體特殊的政策予以保障其權利自由,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務公開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使弱勢群體民意溝通更順暢、權利保障更有效、政治參與更規(guī)范。同時, 不斷健全和完善各種維護弱勢群體的政治制度,如法律援助制度、利益訴求制度、政治參與保障制度等, 將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納入制度化的軌道, 從而為弱勢群體的有序政治參與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等經(jīng)濟方面的援助。但廣義來說,社會保障應從整個人的發(fā)展出發(fā),保障的不僅僅是經(jīng)濟方面的利益,也當包括政治方面、文化方面、以及社會其他方面等的權利。只有完善對弱勢群體的相關保障制度,完善配套設施,才能讓弱勢群體無后顧之憂,最終在維護自己權益的同時可以實現(xiàn)更廣泛的政治參與。
(二)物質(zhì)生活的保障
1.要構建就業(yè)援助體系,積極實現(xiàn)扶智與扶志相結(jié)合
要擴大弱勢群體的制度化政治參與,首先要解決好他們的基本生活問題,讓他們無生活的后顧之憂。各級政府應在努力增加就業(yè)崗位、落實優(yōu)惠政策的同時,不斷完善就業(yè)服務體系,為弱勢群體提供良好的就業(yè)服務。同時,注重從產(chǎn)業(yè)上的幫扶,從根源上幫助弱勢群體走出政治參與的困境。對弱勢群體采取扶智與扶志相結(jié)合的策略,使其在掌握智慧的同時,培養(yǎng)起他們對未來的信心與希望。
2.要調(diào)整收入分配政策
貧富差距過大,現(xiàn)實反映便是富者更富,貧者更貧,結(jié)果弱勢群體更弱,其面臨的各種風險增多。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我國一貫堅持的政策,以后仍要繼續(xù)堅持,過程中不斷對政策進行完善,縮小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提高弱勢群體的生活水平。盡力解除弱勢群體的生活之憂,采取各種措施增強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經(jīng)濟實力,不斷改善弱勢群體的經(jīng)濟狀況,使其有更多的精力與能力參與到政治生活之中。
(三)思想文化意識方面的提高
1.發(fā)展教育,提高弱勢群體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
大多弱勢群體受教育程度低,思想意識落后,他們只有通過接受教育,具備一定的政治知識和政治技能,才能更好地進行政治參與。因此,應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尊重弱勢群體均等的受教育機會,不斷提高弱勢群體的知識文化水平。同時,不斷對弱勢群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增強弱勢群體政治參與的思想文化基礎,并不斷提高其關心國家大事的意識,提高政治參與的能力和水平。
2.加強自身組織建設,培育弱勢群體先進的政治文化
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認為:貧困并不只是物質(zhì)資源的匱乏,而是由此導致的阻礙窮人改變自身境遇的文化價值觀[12]。并進一步提出“貧困文化”的概念,我國的弱勢群體今天的現(xiàn)狀,與“貧困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柏毨幕笔来鄠鞑⒉粩嗟靡詮娀茉炝巳鮿萑后w整個區(qū)域的精神風貌,最終使弱勢群體哪怕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也不懂得好好利用,難以走出困境。弱勢群體要想走出自身困境,首要的去掉腐蝕自身多年的貧困文化思想,以更開闊的視野去迎接社會現(xiàn)實。同時,不斷發(fā)展參與型文化,盡可能通過多種方式,學習多種先進政治文化,不斷促進思想水平的提高。
(四)呼吁社會層面的幫助
1.與社會組織協(xié)作發(fā)展
人類社會的產(chǎn)生發(fā)展從來都是與各種社會組織相聯(lián)系的。人類社會要想得到發(fā)展,必須依賴各種組織的幫助協(xié)作。弱勢群體的社會組織力量弱小,沒有中間團體的保護,無法與擁有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與組織資源的強勢群體進行抗爭,其權益容易受到其他力量強大的團體的侵害。對于弱勢群體的政治參與來說,最合適的方法是以民間設立的、從事社會公益和互益活動的民間組織比如慈善組織等為主體,自身為橋梁紐帶,來向上級反映自身的訴求,最終來保護自己的在政治參與方面的利益。
2.融進社會建設,實現(xiàn)社會良治
社會建設是一項主要通過制度建設和政策引導來發(fā)展社會事業(yè)、改善社會治理、增進社會融合以保障社會的可持續(xù)性進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與永續(xù)發(fā)展的系統(tǒng)的、持續(xù)的社會工程。在建設這個社會工程的過程中,把弱勢群體作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來影響決策過程,以此更好地彌合分歧,化解社會矛盾,控制社會沖突,進而降低社會風險,增進整個社會團體的團結(jié),以期打造出一個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會,實現(xiàn)新時代下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石紅梅.中國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權及其立法保護,江海學刊,2014.
[2][4]王浦劬.《政治學基礎》,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5月.
[3]十九大報告.
[5]陳吉學,新時期我國弱勢群體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3.
[6]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7]劉欣.轉(zhuǎn)型期中國大陸城市居民的階層意識[J].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3期.
[8]楊文偉.轉(zhuǎn)型期中國社會階層固化探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4.
[9][1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第二版,2016年6月第5次印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0]羅爾斯.《正義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11]章榮君.當前我國農(nóng)民非制度化政治參與走向制度化的對策思考[J].云南社會科學,2004(01).
[12]奧斯卡·劉易斯.《五個家庭:墨西哥貧窮文化研究》,2004.
[13]趙春麗.社會弱勢群體的政治貧困及補救[J],唯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