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匯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蘇州分所 江蘇蘇州215021)
是否合理、合法納稅是公司首發(fā)上市過程中(以下簡稱“IPO”)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甚至已成為IPO被否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公司在準備上市階段出現(xiàn)稅收問題,勢必將影響順利上市或者被監(jiān)管機關予以處罰,同時相關的稅務風險或者相應的稅收罰款都可能會給擬上市公司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嚴重損害公司的聲譽,從而進一步影響公司的估值。但是由于我國目前的稅收法律、法規(guī)文件的不完善或表達異議等情況,使得公司在IPO進程中相關稅務問題難以找到明確的文件依據,從而在實務操作中產生相應的稅收爭議。
《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要求,發(fā)行人的股權清晰,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持有的發(fā)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所以對于擬上市公司或者上市土地來說,在上市之前應對上市主體進行股權架構的梳理,以達到股權清晰的目的。但是在梳理的過程中,清理股權代持是一個重要的步驟。
所謂的股權代持是指實際出資人(“隱名股東”)與工商登記或者公司章程上約定的股東(“顯名股東”)不一致,以顯名股東的名義代隱名股東履行其股東權利和義務的方式。我國法律對股權代持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只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24條中對實際出資人 (“隱名股東”)和名義出資人 (“顯名股東”)的權益歸屬爭議解決以及股權恢復方式等情況進行了規(guī)定。
實務中,股權代持的情況很常見。一般來說公司在準備股改前會進行代持股權的恢復,也就是將“顯名股東”恢復至“隱名股東”?;謴偷姆绞揭话阋彩遣捎谩肮蓹噢D讓”的形式來實現(xiàn)。
對于這種“股權轉讓”的形式背后并無實質的“股權轉讓”在稅務上如何處理?通觀我國的稅收法律文件,僅有《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yè)轉讓上市企業(yè)限售股有關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39號,以下簡稱“39號公告”)針對股權分置改革限售股份的有關規(guī)定。該公告的主旨是相關代持股權收益在股份代持人(“顯名股東”)和實際股東(“隱名股東”)之間進行轉移的時候并不視為是財產的再次轉讓,不需要再次征稅。這實際上是將顯名股東和隱名股東視為一個納稅主體,并且從征稅機關的角度來認可這種股份代持的“委托-代理”的安排。但是這個稅務文件只是針對上市公司“因股權分置改革”而造成的代持限售股情形做出的,并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實務中,寧波市地方稅務局也曾經在針對代持股份轉讓事項的政策解答中提到,代持股份的股權轉讓,應按納稅人名義上采用的具體方式所對應的納稅義務進行納稅,股份依法登記的形式所有人為納稅人,稅務部門應依法征稅。
通過上述文件可以看出,對于代持股的恢復問題,目前實務中一般是視為股權轉讓,需要名義持股人履行納稅義務,雖然這并不完全符合“實質課稅”原則。這是由于我國稅法中尚沒有將實質課稅確立為一項稅法原則,因而對于法律之解釋與事實認定存在模糊的狀態(tài),在沒有現(xiàn)行稅法文件的前提下,根據類似稅收法律文件的立法目的進行類推適用。因此筆者建議,基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的精神,如果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有相關的代持合同,并能夠提供公司設立時的實際出資人和名義出資人的出資證明文件,必要時獲取法院關于實際股東身份的確權判決等,將實際出資人和名義出資人視為一個納稅主體。稅務機關可以從“實質課稅”原則的角度來出臺相關的代持股恢復的稅收政策。
在公司IPO過程中,有限公司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重要的步驟,也是公司進行IPO申報的前提。根據我國《公司法》規(guī)定,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但是股份公司的實收股本總額不得高于有限公司經過審計的凈資產額。實務中,經過整體變更,有限公司經審計的凈資產(包括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一般是大于股份公司的實收股本金額,多余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資本溢價”。一般來說實務中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折股的情形如下:
情形1:有限公司的實收資本大于股份公司的股本,多余(原有限公司的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全部計入“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情形2:有限公司的實收資本小于股份公司的股本,原有限公司的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部分折成股份公司的股本,剩余部分計入 “資本公積——資本溢價”。
情形3:有限公司的實收資本等于股份公司的股本,原有限公司的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全部折成股份公司的股本,“資本公積——資本溢價”科目金額為零。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將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示范區(qū)有關稅收試點政策推廣到全國范圍實施的通知》(財稅[2015]116號)和《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股權獎勵和轉增股本個人所得稅征管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80號)規(guī)定,如果股改的公司是個人股東,對于以資本公積、未分配利潤和盈余公積向個人股東轉增股本的部分,需要分期或者一次性繳納個人所得稅。
對于上述情形1和情形2,剩余計入“資本公積——資本溢價”的部分在股份公司上市以后如果繼續(xù)轉增股份,是否屬于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80號第二條所述的免稅情形,即不含以股票發(fā)行溢價形成的資本公積轉增股本,這個在實務中多有爭議。有觀點認為,股改形成的“資本公積——資本溢價”不屬于股票發(fā)行溢價,只是股改這個時點的一個股東“剩余權益”。也有觀點認為,股份公司在成立時,實質上就是有限公司的股東使用其享有的凈資產權益去認購股份公司的股票發(fā)行,所以股改時計入 “資本公積——資本溢價”的金額屬于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5年第80號所述的“股票發(fā)行溢價”的類型,不應該征稅。建議稅務機關可以對這部分“資本公積”進行明確的定義,確定其性質以及征稅與否。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證監(jiān)會關于上市公司股息紅利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15]101號),個人從公開發(fā)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持股期限超過1年的,股息紅利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但是財稅[2015]101號并沒有對個人間接持股和直接持股進行明確的描述。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關于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guī)定>執(zhí)行口徑的通知》(國稅函[2001]84號),合伙企業(yè)對外投資分回的分紅,單獨作為合伙人的個人直接取得的分紅所得,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應稅項目計算繳納合伙人的個人所得稅。這也是合伙企業(yè)稅收穿透原則的一個體現(xiàn)。所以對于通過“有限合伙持股平臺”間接持有股份的自然人股東是否可以按照上述文件享受股息、紅利差別化,實務中也存在爭議。
筆者建議,擬上市公司設置“有限合伙持股平臺”的主要目的是滿足員工股權激勵,并同時保證大股東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和高效的決策,所以稅務機關可以考慮將有限合伙企業(yè)的“稅收穿透原則”擴展到股息、紅利差別化優(yōu)惠政策上來,讓通過“有限合伙持股平臺”進行間接持股的員工也享受到優(yōu)惠政策。這同樣也是“稅收中性”原則的一個體現(xiàn)。
公司上市以后,間接持股的股東即 “有限合伙持股平臺”的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通過持股平臺進行股票轉讓,如何進行納稅?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獨資企業(yè)和合伙企業(yè)投資者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規(guī)定》(財稅 [2000]91號)規(guī)定:合伙企業(yè)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作為合伙人的個人生產經營所得,適用5%—35%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計算征收合伙人的個人所得稅。這里的收入總額,是指合伙企業(yè)從事生產經營以及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活動所取得的各項收入,從這個文件的理解,“有限合伙持股平臺”轉讓股票的收入應該屬于收入總額的一部分,也應該按照財稅[2000]91號文的規(guī)定,計算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個人所得稅。但是,各地方為了促進有限合伙股權投資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吸引不同的投資基金,都針對這種類似的“有限合伙股權投資企業(yè)”相繼出臺了不同特色的稅收政策,如右上表所示。
從上述匯總對比各地方對于“有限合伙股權投資企業(yè)”的合伙人征稅方法來看,雖然財稅 [2000]91號和國稅函[2001]84號對于“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已經確定基本的征稅方法,但有些地方會出臺不同的政策文件。實務中,我們也了解到各地方稅務機關在關于類似“有限合伙持股平臺”進行股票轉讓時,執(zhí)行不同的征稅方式。這是由于國稅函[2001]84號文對“投資分回的股息紅利”進行了例外處理,但是在財稅[2000]91號中所提及的收入總額中,“股息紅利”收入被計入了收入總額;同時,近年來各地區(qū)為了大力促進創(chuàng)業(yè)經濟發(fā)展,爭相出臺了不同的針對“有限合伙股權投資企業(yè)”的稅收優(yōu)惠政策所導致。
注:a指適用5%—35%的五級超額累進稅率;b指按照“利息、股息、紅利所得”或者“財產轉讓所得”項目征收個人所得稅,稅率為20%
這種針對“有限合伙持股平臺”或者“有限合伙股權投資企業(yè)”的稅收爭議以及不同地區(qū)的征收方法,產生了國內不同地區(qū)的稅收差異以及稅收洼地,國家稅務總局也在叫停不同地區(qū)的相關優(yōu)惠文件的實施。筆者建議對于“有限合伙持股平臺”的相關稅收文件應該由國家稅務總局統(tǒng)一規(guī)定,從而消除這種爭議和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稅收差別化問題。
綜上,本文對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稅收爭議問題進行了總結和分析,從法規(guī)和文件政策分析來看,各個地方政府或者稅務機關對于相關政策仍存在一定的爭議,希望企業(yè)和中介機構在實際執(zhí)業(yè)過程中及時與地方稅務機關進行溝通,掌握政策的執(zhí)行尺度。同時,隨著國地稅的合并,也希望國家稅務總局會盡快對這些不同領域的稅收爭議問題進行明確和解釋,不斷完善稅收征收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