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華
(遼寧省建平縣醫(yī)院感染科,遼寧 建平 122400)
在臨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比較常見,其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種慢性疾病。在對該病治療中主要采用抗乙肝病毒治療,以便對乙肝病毒進行長期抑制或消除,以便降低肝纖維化與肝細胞炎癥壞死癥狀[1]。同時可以對病情的進展進行有效的延緩與阻止,以便避免肝臟失代償與肝硬化,避免出現(xiàn)肝細胞癌,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顯著改善。針對多重耐藥慢性乙肝患者,給予替諾福韋酯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2]。在本次研究中,對30例多重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對30例多重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均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入院治療。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在26~64歲,平均為(43.6±3.4)歲。納入標準:均有其他核苷類藥物使用史,在抗乙肝病毒基因檢測中均存在2~3個位點變異?;颊叱霈F(xiàn)肝功能異?,F(xiàn)象,乳酸與腎功能正常。排除標準:存在丙型、丁型或戊型肝炎病毒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陽性者;血液病、失代償性肝病、精神病、糖尿病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替諾福韋酯治療,每次口服300 mg,并且每天口服1次,連續(xù)治療6~19個月,平均為(10.1±3.7)個月。所有患者均給予抗病毒治療,對HBV-DNA進行定量檢測。對其肝功能與腎功能、乳酸等進行檢測,對其不良反應進行密切觀察。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治療后HBV-DNA轉(zhuǎn)陰率與ALT復常率變化:在治療1個月的時候,HBV-DNA陰轉(zhuǎn)率為6.7%(2/30),經(jīng)過至少半年的治療,其HBV-DNA轉(zhuǎn)陰率為96.7%(1/30)。治療1個月與治療半年及以上的HBV-DNA轉(zhuǎn)陰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在肝功能檢測中,治療1周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復常率為10.0%(3/30),治療12周后ALT復常率達到100%,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治療前后腎功能與乳酸變化對比:治療前血肌酐(CRE)為(74.9±12.3)μmol/L,尿素氮(BUN)為(4.4±1.3)mmol/L,β2-微球蛋白(β2-MG)為(45.2±10.7)μL/mm,乳酸(LAC)為(0.8±0.2)mmol/L;治療后血肌酐(CRE)為(78.2±13.4)μmol/L,尿素氮(BUN)為(4.5±1.4)mmol/L,β2-微球蛋白(β2-MG)為(47.3±11.2)μL/mm,乳酸(LAC)為(0.9±0.1)mmol/L;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無統(tǒng)計學意義。
2.3 不良反應:30例患者中均沒有出現(xiàn)抑郁、皮疹、腹痛、頭暈、惡心等不良反應。
針對多重耐藥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治療,采取替諾福韋酯治療可以取得較滿意的效果。其中替諾福韋酯藥物屬于無環(huán)核苷類似藥物,可以對病毒誘導激酶輔助處理,以便將抗病毒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對病毒具有快速抑制的效果,其具有較低的病毒耐藥變異率[3]。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通常會推薦核苷類似物治療,其具有較強的選擇性與高耐藥基因屏障,而替諾福韋酯屬于優(yōu)選的單藥。在以往治療中通常會選擇替比夫定、阿德福韋、高耐藥藥物等進行治療,其治療效果不夠理想,且耐藥問題比較嚴重[4]。而針對多重耐藥慢性乙肝患者,給予替諾福韋酯治療,可以有效的解決耐藥問題,治療效果好,能夠促使患者生活質(zhì)量明顯上升。由于替諾福韋酯活性成分能夠通過直接競爭性與天然脫氧核糖底物相互解決,達到對病毒聚合酶的抑制作用,并且會通過插入DNA終止DNA鏈,使得DNA會嚴重受阻,對病毒復制進行堵塞[5]。
綜上所述,在多重耐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給予替諾福韋酯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且不良反應少,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