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艷麗
(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寧江幼兒園,甘肅 慶陽 745200)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使幼兒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性,也就是說在幼兒教育中一定要充分重視幼兒的主導地位,從幼兒的興趣為出發(fā)點來選擇教學內容,以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動力與激情。對于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往往涉及三方面的內容,即教材選擇、課程內容、課程安排等。
數學是一門抽象、嚴謹的學科,其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是為大眾所熟知的。對于處于前運算階段的幼兒而言,他們對世界的理解還停留在具體認知階段,難以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因此在幼兒階段進行數學教育,單純的知識傳輸是行不通的,課程內容的設置與講解必須以科學的方法手段為指導。
數學的系統(tǒng)性要求其必須在教學進程上展現(xiàn)出層次性和階梯性,必須要由淺入深,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教學進程的層次化,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進程。以對顏色、形狀、大小、數量等方面的基礎認知教學為例,在最初起步階段,教師只能在一個維度提供變量,如要幫助兒童人之數量,就控制顏色、形狀、大小等參數保持同一性;而如果要認識不同事物的大小,則必須在其他方面控制一致性加以引導;隨著兒童初步認識能力的增強,教師可以適當放寬維度變量,以兩個變量來加以引導,如要認識數量,可以同時控制顏色為變量,形狀、大小則保持一致性,讓幼兒來尋找不同顏色的物體各有幾個,一步步層次化遞進,唯如此,才能幫助幼兒掌握扎實的數學基礎,為其日后系統(tǒng)化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處于三到六歲年齡段的兒童,他們對鮮艷的色彩和明亮的事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針對幼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教材選擇上一定要注重趣味性。教材選擇的趣味性一方面是指教材的圖案要有趣味性,圖案的色彩鮮明,利于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是指教材內容要貼合兒童生活實際或是其想象力需求。如在認識簡單形狀或是數字的過程中,要輔以小動物圖案或是與之相似的生活圖形,便于兒童辨識,增強認知效果,強化記憶。
數學的嚴謹性和科學性使其在表面上常常與枯燥乏味相關聯(lián),作為一種抽象的文化概念,要想得到幼兒最大限度的理解和認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語言方式就必須多加琢磨。生活化的語言可以將數學背后蘊藏的趣味性展現(xiàn)幼兒面前,通過具象的事物加深幼兒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認知。
在幼兒園教育中,師幼雙方的互動交流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充分的互動,教師才能夠了解幼兒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針對性地展開下一步的教育工作。因此教師必須學會與幼兒對話,面對幼兒突如其來的異常聯(lián)想,教師有必要進行一定層次的分析,對幼兒展開聯(lián)想的模式進行充分挖掘,從而更好地引導幼兒進行探索性學習,強化幼兒的主動學習效果,豐富其對數學教學的精神體驗。
如,在小班舉辦“按特征分類”活動,教師可以準備許多幾何卡片,有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平行四邊形等多種形狀,同時每一種形狀的卡片又分別涂有紅黃藍綠等多種顏色并且在大小方面也有明顯的區(qū)分,將這些卡片“不小心”散落在地面,求助幼兒幫其收拾。一開始時,幼兒可能只是機械性地撿拾,此時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分類,那么兒童就會提出不同的分類方法,如按照大小、形狀或是顏色,教師引導幼兒與同伴進行探討合作,最終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建立起了一定的邏輯思維關系,通過這種互動式的學習一方面很好地幫助幼兒構建了分類的概念,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幼兒在活動中助人為樂的積極情感。
游戲式教學是近年來所倡導的主流教學理念之一,因為它契合了兒童對趣味性的要求,通過寓教于樂,可以幫助幼兒更容易地理解教學內容。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曾明確要“引導兒童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掘玩具和游戲資源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不斷拓展和豐富幼兒的思維能力,更好地推進教育進程。
數學作為一種思維認知工具,為幼兒認識世界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幼兒數學教育內容的選擇不僅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一定要切合幼兒的實際生活體驗,構造一個開放的數學學習系統(tǒng),使兒童能夠自覺主動地進行探索,提升幼兒對數學的理解能力,構建起能讓其終身受益的數學思維。數學的系統(tǒng)性要求其必須在教學進程上展現(xiàn)出層次性和階梯性,教師一定要由淺入深地展開教學進程,教材的選擇則一定要注重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