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俠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縣幼兒園,青海 河南蒙古族自治縣 811500)
說幼兒園不宜多項語言教學,基本理由有三條:
第一條:幼兒處于人生中智力飛越的鼎盛階段,智商的高低取決于思維的能力,思維恰恰又是由語言支持的,沒有一個完善而豐富的語言系統(tǒng)來支持,活躍的思維怎么能夠建立得起來呢?沒有活躍的思維又怎么能達到較高的智商呢?
第二條:幼兒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集中到一種語言上,就能把這種語言學會、學精;分散到幾門語言上,哪一門都弄不通。沒有一門通曉的語言,怎么能在小學、中學里學好各門基礎(chǔ)知識呢?
第三條:欲速則不達。如果先學會一門語言,建立起一個支撐點,然后再學其他語言,依照先后順序,輕重緩急,逐個突破;否則就會事半功倍。
人們都說,多會一門語言,就等于多一雙眼睛,多一對耳朵。誰不想學會八門語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問題是在幼兒園的小娃娃,剛剛接觸人類這個復雜的世界,要看的東西多得很,成人看了都眼花繚亂,何況一個小小的幼兒呢?一雙眼睛還沒有看清楚的時候,就讓他拿第二雙、第三雙、第四雙眼睛來看,一對耳朵還沒有聽清楚的時候,就讓他換第二對、第三對、甚至第四對來聽,究竟想不想讓他看到個什么、聽到個什么值得懷疑。
盡管雙語有并存、混合、主從等形式,但細究起來還是有個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分,也就是說,要先學第一語言,后學第二語言?,F(xiàn)在有些幼兒園是民族語言、英語、普通話齊頭并進,形成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左右開弓、多管齊下,還沒等孩子拿起玩具,張開笑臉,就把他扔進了語言的汪洋大海,幾種語言構(gòu)成的混湯嗆得他們七竅冒煙,暈頭轉(zhuǎn)向,還沒步入小學就開始對上學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這不但不利于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而且有可能在漫長的學業(yè)路上出了毛病,心里明白,就是不知道從哪種語言中找一個恰當?shù)脑~兒,用何種句型結(jié)構(gòu)造出一個通順的句子,結(jié)果說者不清楚,聽者不明白,誰也不知道他要說什么,豈不是違背大人的了初衷!
有的幼兒園,一會兒教孩子們學民族語言或英語,一會教孩子們學普通話??吹酵婢咭f民族語言,看到相應(yīng)的字卡要念普通話,英語老師一來統(tǒng)統(tǒng)都不對,要說成另外一種話。也許有人會說,看我們,民族語言、普通話都會說,為什么不能讓我們的孩子也這樣呢?不錯,大人們也許幾門語言都會,但都會到什么程度?哪一門語言能夠拿起來跟人舌戰(zhàn)一陣、筆戰(zhàn)一場?能描情似意、繪聲繪色?能暢所欲言、言無不盡呢?恐怕自己也無言以對了。
沒有一門過硬的語言,加之幾門語言的交叉混亂、相互干擾、相互抵觸,付出的努力被抵消了大半,這是一部分高中畢業(yè)生英語不過關(guān)、基礎(chǔ)知識不全面、不牢固,達不到接受高等教育要求,進不了大學校門的根本原因。即使上了大學,以后在某一專業(yè)領(lǐng)域也不可能有所建樹,有所突破,因為沒有精通一門語言,就缺乏學習與研究的必備工具。確實有不少人會幾種語言,但要知道,沒有一個不是首先通曉第一語言的,且問我們幼兒的第一語言是什么?是英語?還是普通話?把這些剛剛開始學的語言一齊壓到他們的頭上,猶如五雷轟頂,到底想讓孩子們干什么?需要家長、老師和幼兒園深思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