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玲
班級是學校里擁有健全的組織機構的教育教學基本單位,一個班級的學生通常是相對穩(wěn)定的,且受班級規(guī)章制度的約束。班集體則是在班級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集體,既可以看作是在班級之上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規(guī)范化的社會組織,也可以看成是由幾十個學生組合形成的社會心理共同體。班集體并不是獨立的學生匯聚在一起的隨意組合,而是整個班級群體共同成長進步而構成的班級的高級形式,是一個區(qū)別于普通班級的有機整體。
班級與班集體的不同點主要表現(xiàn)在班集體的情感特征,也就是說班集體通常都擁有較強的集體凝聚力,班集體里的學生會認同整個班級的共同愿望、信念、角色和身份,擁有相互依賴的感情和深厚的友誼,此外還會對班級產生強烈的認同感與歸屬感。
班級和班集體分別屬于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班級著重強調的是其組織架構,班集體強調的則是一種價值判斷,更注重其內部關系構成。從“班級”發(fā)展到“班集體”,不僅是班級成長的首要目標與主要方向,亦是班級發(fā)展的內在追求,班集體的形成有助于發(fā)揮班級的教育價值。
學校依據(jù)學生年齡與認知水平等因素劃分組成的班級不會隨時間的推移而自然地發(fā)展成班集體,班集體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班級松散群體、有組織的班級群體、初級班集體、成熟班集體和優(yōu)秀班集體。由學校編班形成的班級處于松散群體階段,此時班主任首先應扮演班級事務的管理者,加強班級管理以維持班級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將班級建設成一個井然有序且較為穩(wěn)定的班級組織。在有組織的班級群體的基礎上,班主任應該成為班級的領導者,通過組織班級團體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團結合作、彼此寬容、彼此理解,幫助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集體心理,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將班級建設為初級班集體。最后,班主任應該轉變?yōu)榘嗉壒芾碇械念I導替身,成為班集體的引導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其自我管理,讓班集體的發(fā)展逐步走向成熟,成為優(yōu)秀班集體。
隨著管理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管理學領域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而不同學派對管理的界定也不盡相同。本文所說的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是指班主任在班級建設初期階段,以照管和約束本班學生為主要任務,通過制訂計劃,建立起良好、有效的班級環(huán)境,使班級常規(guī)工作順利進行,從而達到班級建設目標。
在國家制度層面,班主任的管理者角色定位十分明確。2009 年頒布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其中第九條明確規(guī)定:班主任要“認真完成好班級各項常規(guī)工作的管理,維持班級內部良好秩序,引導學生養(yǎng)成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營造民主和諧、團結互助、健康向上的集體氛圍”。從這條規(guī)定可以看出,“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的管理者角色也已經(jīng)成為班主任工作研究者、家長以及班主任自身的定位與期待。有學者認為:“班主任最主要的職責是組織、協(xié)調和管理班集體,不管是從管理者需要協(xié)調、組織的時間空間,還是管理者的工作職責與重心來看,班主任的管理者角色都是非常突出的。”[1]“如果學校中的普通教師成了班主任,就一定要擔負起班級管理者的責任?!保?]在工作中,絕大多數(shù)班主任也將自己視為班級“管理者”,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管好學生。由此可見,不管是國家制度層面還是日常實踐層面,班主任的“管理者”角色已經(jīng)深入人心,這也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shù)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踐行的角色。
學校編排組成的班級屬于松散群體,此時,班主任最重要的任務是帶領所有學生學會遵守學校的基本行為準則,建立班級組織管理體系,保障班級各項常規(guī)工作的有序開展,最終實現(xiàn)構建和諧穩(wěn)定班集體的長遠目標。“一個班集體的正常發(fā)展與不斷成長,一定不能缺少科學高效的管理工作。一個班級的面貌體現(xiàn)著班級管理的成效,只有在高效的班級管理中,班集體的建設才成為可能?!保?]因此,要將班級建設成有組織的班級群體,班主任不僅需要將“管理者”角色扮演好,還要通過學校組織所賦予的權力,發(fā)揮自古以來師生關系中所秉承的權威,對外聯(lián)結學生家長、學校任課教師和學校領導等多方力量,對內整合班級各種教育資源,讓班級成為一個正式群體,從而能夠約束和控制其成員的不當言行。
綜上所述,班主任擔任班級的管理者不僅順理成章,也是十分必要的。過去如此、現(xiàn)在如此,將來仍將如此,可以說只要有班主任的存在,就必然存在對其作為管理者角色的關注與重視。管理者是班主任角色的應有之義,具有其生存合法性、現(xiàn)實必要性以及未來悅納性。
班主任領導力是指其為了加強班級管理力度,達成教育目標,通過計劃、安排和統(tǒng)籌班級各項工作,說服或者發(fā)揮榜樣作用去影響和激勵學生,達成所期待的目標的能力。在班級向初級班集體發(fā)展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在班級管理中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也就是說班主任要依托班級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影響全班學生、任課教師以及學生家長,帶領班級全體成員為共同的目標與追求努力,推動班集體建設與發(fā)展。
“領導者”與“管理者”存在著顯著差異,斯蒂芬·P.羅賓斯在其《組織行為學》中提出:“管理主要處理復雜的問題,一位杰出的管理者是靠擬定正式計劃與方案、設置規(guī)范的組織機構并全程監(jiān)控方案施行的成果,進而實現(xiàn)工作的有序化和穩(wěn)定性。和管理者不同,領導者的突出能力在于解決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問題,他們通過創(chuàng)設未來愿景來把握奮斗的目標及努力的方向,并通過不斷地與他人溝通將愿景傳遞,并鼓勵人們戰(zhàn)勝困難達到目標?!保?]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和領導者,是有著顯著差異的兩個角色,在工作任務、工作方式以及工作目標等方面存在著明顯區(qū)別。在班級建設中,班主任若充當集體中的管理者,則致力于維持班級日常運作;而若是擔任班級領導者,則更注重班集體的未來發(fā)展方向。誠然,管理者只是班主任的角色之一,絕非唯一角色。
班主任作為班級領導者是班級工作的現(xiàn)實需求。班主任的領導者角色首先取決于班級管理和建設的實踐需求。班主任工作既是連續(xù)的、穩(wěn)定的過程,也存在突然的、間斷性的、偶然的事件,這就需要班主任扮演好領導者角色。其次,班級建設具有未完成性,班主任作為領導者是班級建設持續(xù)創(chuàng)新、不斷開拓之現(xiàn)實訴求。最后,班主任作為班級領導者不僅與當前教育改革息息相關,也與育人工作的性質密切相關。
班主任做好班級領導者更是促進學生成長的迫切需求。管理型班主任的權威大多來源于外在力量,即學校賦予的班主任的身份、地位及權力等,班主任以此來管理、約束學生行為,不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而作為領導者的班主任則更有可能和學生共成長,教師和學生都是個性獨立且人格健全的主體,班主任扮演好領導者角色有助于跟學生一同走進“我—你”主體間,“在朝著共同愿景努力的過程中實現(xiàn)著彼此精神的相遇與視界的融合,促進了學生獨立人格的形成與發(fā)展”。[5]
班主任在育人的過程中需要“管理”,但更需要“領導”?,F(xiàn)實中,如魏書生、李鎮(zhèn)西這樣的班主任之所以工作做得那么出色,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不僅是班級的管理者,更是班級的領導者。[6]在初級班集體建設階段,班主任要在班級常規(guī)工作有序開展的基礎上,注重培養(yǎng)班級凝聚力,形成積極向上的班級風氣,建立正確的班集體內在價值規(guī)范,同時也要著眼于班集體未來的發(fā)展目標與發(fā)展方向,幫助學生建立班級發(fā)展目標和個人發(fā)展目標,并鼓勵學生克服障礙達到這些目標,讓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有愉悅感和自豪感。要達到這一階段班級建設的目標,促進班級向班集體發(fā)展,就需要班主任以構建領導者角色為主要目標導向,明確領導型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內容與職責,在初級班集體建設階段扮演好領導者角色,并以班級領導者角色為主。
班主任作為引導者與領導者的區(qū)別在于,作為引導者的班主任應逐步減少對班級事務的指揮和命令,當班級管理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時,采用“冷處理、熱關注”的方式,將班級管理的主動權交到學生手中,將班級基本秩序的維持、基本事務的管理交給班級委員會。引導者與領導者并不是完全割裂開的、毫無聯(lián)系的兩種班主任角色,可以說引導者是實現(xiàn)班主任對班級領導的具體途徑和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班主任班級建設目標的可操作化的手段之一。班主任通過扮演引導者角色,培養(yǎng)學生自主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等能力,最終實現(xiàn)學生個體目標,進而達到班級建設目標。
班主任的引導者角色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與必要性。班級逐步發(fā)展并最終成為班集體的過程,從本質上講是班級群體不斷發(fā)揮集體主體性的過程,也是以班主任為主的班級管理權力不斷弱化、集體自主管理不斷增強的過程。這一階段班主任的主要任務是: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充分尊重和發(fā)揮集體的主體性,讓集體不斷提升解決各種問題、克服各種困難的能力,并讓學生從中獲得成功和自信的體驗。[7]這就要求班主任具備相當?shù)牡赖骂I導力,構建班級管理的替身,即從領導者角色向引導者角色轉變。
如何構建班主任的引導者角色呢?這里筆者借鑒了道德領導思想的相關研究加以思考論證。道德領導實則是用全體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觀、愉快的工作體驗以及團結互助的集體氛圍等因素來替換領導原有的“掌控”和“監(jiān)管”的意義,達到個體自覺自主管理的新境界。將這一理論思想運用到班級管理中,就是指班主任要通過培養(yǎng)、鼓勵和引導,營造相應的班級環(huán)境氛圍,幫助學生形成主人意識與責任感,自覺進行自我管理的一種教育方式。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班主任要通過建立良好的班級管理體系,構建班委干部為班級管理的替身,將班級管理的主動權交到班委會手中,而班主任自己則要扮演好“引導者”角色。
從班級到班集體的建設需要經(jīng)歷一個發(fā)展階段,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對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主要任務要求不盡相同。盡管本文提出在班級建設的不同階段,班主任應當扮演不同的角色,明確每個角色應有的職責,但這并不意味著在班級到班集體建設過程中,班主任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是單一的、排他的。這里更想要強調的是班主任應該有角色轉變的意識,要建立對各個角色清晰的認識,明確不同角色的主要任務等。事實上,班主任作為管理者、領導者以及“引導者”,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應以一種角色為主,同時也要注意多種角色的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