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仁鈴
(大方縣第八中學,貴州 大方 551600)
初中物理是學生接觸物理知識的初級階段,對于知識的認識略顯不足,學習的方法也沒有形成。而且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學關系發(fā)生了轉變,學生需要進行自主性學習,這樣教學中學生有效性學習就成為教師開展教育工作的目標。初中生的物理知識有效學習需要自身思維和認識上的提升,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深刻理解新課改的教育理念,并在具體的教學方式、過程和方法上做出改進,做激發(fā)和引導,讓學生的物理知識、學習能力、核心素養(yǎng)共同提升。
在傳統(tǒng)教育下的初中物理教學方式都是扁平式的講學,很少讓學生去主動思考,都是通過知識的分析講解讓其進行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會影響學習的興趣和對知識思考的意愿,造成知識的淺層理解,無法完成理解和應用[1]。鑒于此,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在教學中尊重學生,多做學習上的鼓勵,并在教學方式上以引導探究學習為主,是學生的學習可以融入教學中,參與到物理知識的探究學習過程,從而就可以保證知識理解的有效性。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學中,教師就讓學生去說,并且用鏡子去做,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知識的探究當中,這樣對于光的反射理解也就更加的完善,也提供了一定的教學趣味性。教學方式的改變是讓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前提,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學習的有效性也就得到了保證。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課程,而實驗教學也是讓學生近距離接觸物理知識,形象理解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在初中物理的實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yǎng),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感受到物理知識的獲取過程,加深知識的理解深度[2]。例如,在《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這一課的實驗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準備一個土豆,然后組織探究性讓土豆浮到水面上,并根據不同的現(xiàn)象讓學生去做總結,從而使浮沉條件得以呈現(xiàn),同時也通過實驗探究地進行培養(yǎng)浮力應用思維。
探究實驗的開展受到器材的限制,很多時候無法進行有效開展,同時學生在探究中教師也不能做針對性地幫助,這就需要借助物理實驗軟件的幫助,將信息技術與物理教學結合。比如,關于“探究通電螺線管外部磁場的方向”實驗進行,概念較為抽象,現(xiàn)象可見,但是知識不可見,教師就可以設置實驗作業(yè),讓學生去做虛擬實驗。在軟件中有具體的圖示示范,還精準的對實驗的過程進行了指導,學生的理解認識和物理學習思維都能在實驗探究的過程中得到成長。
學生的有效學習需要有興趣的支持,只有在興趣的驅使下,對于物理知識的學習才會呈現(xiàn)出自主和探究。雖然初中物理知識的內容較為基礎,但是有些理論知識較為抽象,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不高。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將物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呈現(xiàn)出來,以此來提升物理知識的趣味性,使學生有學習興趣的提升[3]。例如,在《大氣壓強》的教學中,教師單純的將大氣壓強知識點進行講解,學生可以去記憶,但是在頭腦中沒有具體的概念,在理解上也就會呈現(xiàn)概念化,無法應用到解題中,也沒有形成清晰的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入不同天氣大氣壓強變化下的生活現(xiàn)象,將理論知識變得形象化。這樣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勢必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學習的興趣也就可以得到提升,同時也讓知識的闡述更為具體,有助于學生的有效理解。
新課改下的初中物理教學都是以自主學習為主,但是教學的時間是固定的,學生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性,有效性學習需要在教學方法上提高學習效率,保證知識獲取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多元教學方法的應用可以對學生做綜合性的指導和幫助,以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為中心,完善教學的流程。例如,在《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先引入生活用電的情況,激發(fā)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思維,使其有問題的產生;然后針對串聯(lián)和并聯(lián)的概念做講解,并以實驗演示作為資源;之后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去總結知識,同時以教室的電路為背景,布置合作學習完成電路繪制。通過多元教學的開展,物理教學的開展中學生融入其中,在知識認識、探究和總結上都做出了有效的指導,所以學習效率可以得到保證,學生進行了有效性學習。
結論:總而言之,學生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學習需要教師的幫助,針對學生的學習需要做出改革創(chuàng)新,在教學方式上去尊重學生、引導學生,在實驗教學中注重思維猜想和實踐驗證,在知識呈現(xiàn)上結合實際生活,在教學方法上重視學生學習和興趣需要,讓物理教學中學生可以有效獲得物理知識理解,并建立學習能力和興趣,促進物理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還需要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做總結,對于學生的有效學習進行關注,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