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娟
摘 ? ?要: 革命文化在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堅定黨的歷史自信、激發(fā)責任擔當意識等方面,具有很強針對性和重要現(xiàn)實意義。新時代高校落實以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教育資源,使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融合,引導大學生不忘本來,增強“四個自信”,砥礪前行,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新時代 ? ?大學生 ? ?革命文化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使我們偉大的國家經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勵精圖治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盵1]革命文化承前啟后,既傳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引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新時代高校傳承弘揚革命文化,對切實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yǎng)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新時代高校傳承革命文化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現(xiàn)實意義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動力源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理想信念堅定,骨頭就硬,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盵2]
新時代高校繼承弘揚革命文化,是補足大學發(fā)展之“鈣”,補足大學生精神之“鈣”,固根守魂的關鍵舉措。
1.革命文化是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固根守魂的關鍵。
高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握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必須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培育,這既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關鍵,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斗爭實踐孕育形成的革命文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精神品質、價值追求、高尚品德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執(zhí)著的理想信念和巨大力量。從革命文化中繼承和弘揚革命先輩的理想信念,強化大學生對黨的理想信念的情感認同和理論認知,堅持黨和國家奮斗的目標和前進的方向。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歷經多次曲折和失誤,經受住前進道路上各種的苦難和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不屈不撓、前仆后繼的英勇奮斗,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無數(shù)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如周文雍“頭可斷,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滅。壯士頭顱為黨落,好漢身軀為群裂”[3],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4],劉紹南“大丈夫,要革命,立志創(chuàng)造新社會;為工農,謀幸福,百折不撓氣不餒”[5],用行動詮釋共產黨人不惜流血犧牲,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崇高理想和信仰力量。
當前,高校要及時關注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追求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自覺地用革命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鑄魂育人,使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大學校園占據(jù)主導地位,主動引導大學生達成思想共識,知行合一,外化于性,樹立在黨的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信念,切實解決好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使大學生堅守精神家園,繼往開來,接續(xù)奮斗。
2.革命文化是堅定大學生黨的歷史自信,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器。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盵6]革命文化植根于近代中國特殊國情和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的歷史中,承載國人艱苦卓絕的奮斗探索史,凝聚著革命英雄無盡心血,是中國革命和建設光榮歷史的見證。繼承革命文化,追憶紅色記憶,讓大學生在國史、黨史的學習中,認知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不斷增進政治理解,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謬論。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近代以來社會各階級、階層對國家出路進行探索,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階級、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探索的失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代表地主階級、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黨政府,推進一黨專制的軍事獨裁統(tǒng)治,違背人民的利益,被徹底拋棄;民族資產階級提出“第三條道路”主張,走資產階級共和國道路,也因不具備現(xiàn)實的可行性,被放棄淘汰。中國共產黨及其代表的人民民主專政和社會主義的國家前途成為時代和歷史的選擇。近代中國政治選擇已經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選擇改革開放,是現(xiàn)實需要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歷史虛無主義者罔顧近代中國革命發(fā)展的進程和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罔顧黨領導人民艱苦卓絕斗爭的歷史事實,肆意污化、詆毀、割斷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大肆丑化、抹黑黨的領袖、英雄人物,極力歪曲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必然性和合法地位,以達到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目的。高校傳承革命文化,使大學生全面了解黨領導革命的探索歷程、實踐經驗、理論成果、輝煌成就、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準確把握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和本質。大學生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堅定黨的歷史自信,旗幟鮮明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消解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觀念和錯誤傾向的不良影響。
3.革命文化是強化大學生責任使命意識,激勵奮發(fā)有為的有效載體。
革命文化體現(xiàn)了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內憂外患中誕生、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后就義無反顧肩負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白詮挠辛酥袊伯a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大革命時期,同國民黨進行第一次合作,掀起了“打倒列強、鏟除軍閥”的革命高潮。大革命失敗后,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的武裝斗爭,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yè)??谷諔?zhàn)爭時期,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黨倡導并積極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堅持團結抗戰(zhàn)到底,成為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解放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廣大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結束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終結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能夠擔當和敢于擔當?shù)恼纹犯?,用革命實際行動和革命事業(yè)輝煌成就給歷史、人民交出優(yōu)異的答卷。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中國共產黨98年光輝歷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擔當、歷史擔當、責任擔當?shù)臍v史事實和精神品質,為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提供了正確的價值導向、榜樣引領和示范激勵。當前高校面臨“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重大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革命文化,就要弘揚中國共產黨人歷史擔當精神,激發(fā)時代新人的擔當意識,促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將個人理想與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奮斗目標緊密相連,服務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為實現(xiàn)“兩個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青年有擔當,國家有希望。
二、高校傳承革命文化的實現(xiàn)路徑
作為意識形態(tài)前沿主陣地的高校,在“三全育人”形勢下,實施革命文化育人工作,既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時代要求,又是發(fā)揮革命文化的資政育人作用的內在需求。利用革命文化優(yōu)勢資源,挖掘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將革命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引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向,豐富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傳承紅色基因。
1.傳承革命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相融合。
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鍵是教師要堅持育人者先要自育。教師對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的基本史實、歷史發(fā)展的主要脈絡、基本走向及重要關節(jié)點,革命文化蘊含的心系群眾,眾志成城,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百折不撓,創(chuàng)新發(fā)展,敢于勝利的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將革命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全過程。為準確把握革命文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要“依托高校和相關科研機構,建立一批革命精神研究中心,構建革命文化資源學科體系”[7],開展革命文化傳承與思政課教學相關研究,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理論功底和革命文化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挖掘革命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歷史意義,要“防止教條主義照搬過去的革命話語,妥善處理革命文化和話語在當今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價值指向”[8]。只有正確把握革命文化的科學內涵和時代價值,才能有效推進革命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發(fā)揮革命文化育人功能,要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協(xié)同和內外聯(lián)動機制,形成“同向同行”“協(xié)同效應”的工作局面尤為迫切和重要。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和心理咨詢師等之間要相互溝通,協(xié)調合作,及時反饋交流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與困惑,將革命文化資源有機聯(lián)系學生學習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答疑解惑,使革命文化傳承有的放矢。此外,加強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紀念館及革命歷史遺址和遺跡等合作,形成革命文化共享實踐育人基地;深化重大歷史事件、重要節(jié)日的紀念活動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闡釋宣傳,強化革命文化主題教育活動的效果,構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育交互聯(lián)動機制,實現(xiàn)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傳承革命文化與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必須同自身的歷史文化相契合。”[9]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革命文化的精神內涵、價值觀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一脈相承的。革命文化形成發(fā)展過程中蘊含著中國人民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與人民幸福的政治目標,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及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銳意進取的精神品質。內容豐富、鮮活生動,極富感染力的革命文化資源是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高校著力找準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點,使革命文化引領和滋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積極傳承革命文化。
高校作為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在“大思政”格局下,將革命文化嵌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梳理總結革命文化中包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要用革命文化蘊含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優(yōu)秀精神品質和人格魅力闡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用革命英雄人物的鮮活事例、革命前輩的感人事跡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幫助大學生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提高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認知、接受認同。高校在用革命文化優(yōu)質資源培育和踐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彰顯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加深大學生對革命文化的正確認知和理解感悟,促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3.傳承革命文化與信息技術發(fā)展相連接。
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網(wǎng)絡、手機已經成為其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wǎng)絡新媒體已經深刻影響到對大學生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2016年12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0]高校要以“學生為本”,圍繞學生,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針對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信息接收習慣,因勢利導,借助新媒體新技術傳播的優(yōu)勢宣傳革命文化,打開革命文化傳承的新局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革命文化傳承與網(wǎng)絡新媒體融合發(fā)展,貼近學生網(wǎng)絡生活的實際。借助大數(shù)據(jù)技術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思想動態(tài),充分利用QQ、博客、論壇等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答疑解惑等,澄清學生錯誤模糊的歷史觀念,傳播歷史的正能量,增強政治認同感。運用網(wǎng)絡技術,采用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多樣化形式,突出紅色主旋律,共享革命文化資源,建設革命文化傳承網(wǎng)絡平臺,增強感召力。利用微博、微信、微視頻、微電影等新媒體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影響力。新媒體新技術與革命文化資源有效結合,要堅持國本創(chuàng)新,充實宣傳內容與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相得益彰,形式服務于內容的原則,不能“喧賓奪主”,更不能“變質走味”,娛樂消遣歷史。通過新媒體新技術旨在拓展革命文化學習渠道,切實將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育人優(yōu)勢,始終把握運用新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重點是政治教育,深耕教學內容,傳遞基本理論知識,弘揚主流價值觀念。
革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凝聚黨的光榮革命傳統(tǒng)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品質。新的時代條件下,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革命文化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準確把握革命文化科學內涵,創(chuàng)新載體,繼承革命文化,充分發(fā)揮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推動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9]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313,196.
[3][4][5]革命烈士詩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9:12,16,18.
[6]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
[7]徐美英田小偉.革命文化資源應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4).
[8]許慎.革命文化的出場、演進和生命力的內在邏輯[J].貴州社會科學,2018(4).
[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精準創(chuàng)新項目、2018年度甘肅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新時代甘肅革命文化傳承和弘揚研究”(項目批準號YB0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