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xué)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現(xiàn)存姚鼐撰寫的四庫提要分纂稿是除翁方綱外最多的一家。姚鼐主張“義理、考訂、文章,殆闕一不可?!盵1]4192在對待宋學(xué)的態(tài)度上與紀(jì)昀等人不同,曾批評四庫館臣“厭薄宋元以來儒者,以為空疏,剖擊訕笑之不遺余力”[1]4193。由此館臣對其分纂稿的刪改亦多,國圖藏《惜抱軒四庫館校錄書題》鈔本書衣有周星詒識語,云:“惜抱擬呈書題,空言多、實(shí)征少,其學(xué)異趣,采用入提要者不及什四?!眹鴪D所藏《惜抱軒四庫館校錄書題》鈔本源自姚鼐四庫提要分纂稿之稿本,對于研究《四庫全書總目》纂修流程具有獨(dú)特價值。通過將姚鼐分纂稿與稿本系統(tǒng)、閣本系統(tǒng)、刻本系統(tǒng)等不同時期的四庫提要作對比,分析館臣對其分纂稿的增補(bǔ)刪削,從中反映不同學(xué)術(shù)傾向之交鋒,亦可從中管窺《四庫全書總目》編纂流程的諸多細(xì)節(jié)。
國圖所藏《惜抱軒四庫館校錄書題》鈔本一卷。每頁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無格。書衣有周星詒識語,書后有楊希閔、魏錫曾、葉昌熾等人跋語。根據(jù)眾人的題跋可以看出此鈔本流傳之情形。
楊希閔跋語曰:“此書從梅伯言處假鈔。曩在京,偶與伯言談:‘《四庫書提要》系紀(jì)文達(dá)手筆,其間議論乖剌,甚多可嘆?!栽唬骸?dāng)日姚惜抱亦立館,與編校之列,所存底稿論正而音雅。后見同事者多非是,不欲與爭,乃奉身而退。其稿見存篋,力未能刻也。’閔因假歸鈔存此本。伯言久歸道山,恐原稿或散佚,此遂為海內(nèi)孤本矣?!?/p>
梅伯言即梅曾亮,為姚鼐弟子。姚鼐離開四庫館后,曾主講鐘山書院,故此稿本存于梅曾亮處。楊希閔與梅曾亮相交游,并從其處借鈔。原稿本楊希閔當(dāng)時已疑其散佚,今不見各大館藏,當(dāng)已絕天壤,而此鈔本則成姚氏分纂稿之最早傳本。至于今日,楊氏鈔本亦不知所蹤。之后魏錫曾又于同治庚午六月十六日從楊希閔處鈔之,并校對一遍,謂之“凡今鈔偽字徑改,原鈔之疑偽者校于眉間?!绷硗尉拍?1870)十二月廿一日周星詒識語云:“此為流傳稿本,重呈先輩遺文,故屬寫之?!瓡賯鳌酰娬哒渲?。”次日亦用墨筆??币贿^。后此本又為葉昌熾所收藏,今藏于國家圖書館。書中避“玄”諱,改“玄”為“元”,與《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相同,同時文中多用“臣等按”“謹(jǐn)按”等敬語。由此可見此鈔本當(dāng)源自姚鼐纂修四庫提要之稿本。
姚鼐四庫提要分纂稿另有《惜抱軒書錄》刻本系統(tǒng)。其流傳情況如下:一為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有毛岳生、李兆洛序。此本恐已亡佚,《中國古籍總目》中亦未見著錄。二為光緒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惜抱軒遺書三種》刻本。此本除毛、李二序外,另有徐宗亮序。據(jù)徐宗亮序可知,其見道光十二年刻本并未盛行,即依原書翻雕,廣為流傳,成為最通行的版本。吳格先生的標(biāo)點(diǎn)本《四庫提要分纂稿·姚鼐稿》即采用光緒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刻本進(jìn)行標(biāo)校整理[2]。三為南京圖書館藏師石山房鈔本,此本仍以光緒五年刻本為底本,同時有三十二處眉批以校正原書的疏漏。四為光緒七年(1881)金陵孫氏鈔本?!端膸烊珪嵋遢嫶妗窊?jù)此影印。通過比對,其文字相同,故此本亦以光緒五年本為底本鈔錄。五為光聰諧《龍眠叢書》本。該叢書輯錄桐城先賢著作,然雕版剛成,便遭受太平天國戰(zhàn)亂,導(dǎo)致雕版殘亂,后印行之書也都?xì)埲辈煌?。如《惜抱軒書錄》一冊僅七十四頁,存二至四卷,書前留有李兆洛序,毛序、徐序均無,且每卷亦有缺頁。通過比對可知其文字與光緒五年刻本相同。由此可見以上各本均為同一源流。該本收錄提要分纂稿凡88篇。通過毛岳生、李兆洛、徐宗亮三序得知,此本源自姚鼐從孫姚瑩,并由毛岳生、李兆洛校正誤脫,再由姚瑩于金壇???。
今用國圖鈔本與徐宗亮本對校,發(fā)現(xiàn)存在大量異文,同時徐宗亮本還有脫文現(xiàn)象。如《穆天子傳》提要“十五年”前脫去“十四年,夏王畎于軍邱。五月,作范宮,作虎牢。事在傳之第五卷”等語句。又如《秋崖集》提要后脫去“編此集據(jù)嘉靖本為主,寶祐本逸文依類附入。惟寶祐本內(nèi)尋常簡札尚有數(shù)十首多,閱之令人厭。此不足為文也,仍去之”等等。因其差異較大,當(dāng)另纂文詳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國圖鈔本較徐宗亮本多出了四篇分纂稿。這四篇分纂稿依原書順序分別是《卻掃編》《桯史》《西溪叢語》與《輟耕錄》,均為子部著作,分屬于雜家類與小說家類。由此,現(xiàn)知的姚鼐分纂稿增加至93篇,包括《惜抱軒四庫館校錄書題》與《惜抱軒書錄》相同的88篇,杜澤遜先生發(fā)現(xiàn)的1篇[3],及筆者新見的4篇。此前已知的89篇姚鼐分纂稿,學(xué)界多有細(xì)致的探究[4]。本文將針對新見的四篇分纂稿進(jìn)行考述。
由于新見的四種提要,《浙江采集遺書總錄》未見,而《江蘇采輯遺書目錄》有《西溪叢語》,但僅著錄有“宋姚宣著。按此書”七字,并無詳細(xì)解題[5]。同時《四庫全書薈要》中均無,亦不見于《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另外根據(jù)《文瀾閣四庫全書版況一覽表》可知,這四本書的提要部分均為丁鈔[6]。又查看《文瀾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中的提要,發(fā)現(xiàn)其均鈔自《欽定四庫全書總目》[7]。而天津圖書館藏紀(jì)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其中存《卻掃編》與《西溪叢語》提要,經(jīng)比較也與《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相同[8]。故上述各書不在此文中討論。
通過與《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校證》、《文淵閣四庫全書》書前提要、《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以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的比較,分析其中差異,從而探討四庫總目形成的過程,尤其著力于探究姚鼐分纂稿可在某些方面補(bǔ)正《四庫全書總目》的獨(dú)特價值。
稿本系統(tǒng)
姚鼐分纂稿:
謹(jǐn)按:《卻掃編》三卷,宋徐度撰。度字敦立,谷熟人。父處仁,靖康時太宰,《宋史》有傳,度其幼子也。南渡后,官至吏部侍郎。此編蓋紹興間所作,所記皆國家典章、前賢故事,言頗詳核,說部中有裨史學(xué)者也。朱子嘗言:“處仁知北京日,晨會僚屬治事訖,復(fù)會坐。言平生履歷州郡利害,政事得失,及前言往行。終日危坐?!碧幦嗜绱?,度可謂能繼家學(xué)矣。當(dāng)處仁罷太宰時,居南都。金師圍城南都,人疑處仁為奸細(xì),殺其長子庚。此編記處仁宣和中為大名府尹,不欲受宦官之薦,寓意于謝表,并載其辭,以為度長兄惇義所撰。惇義,殆即庚也。表語必非偽造,處仁亦知立節(jié)概者,但才不任為靖康宰相耳。《宋史》贊中遽寔之曰:“徐處仁之奸細(xì),以民間妄語被之惡名,何輕于詆人乎?”
閣本系統(tǒng)
《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
臣等謹(jǐn)案:《卻掃編》三卷,宋徐度撰。度字敦立,谷熟人。父處仁,靖康時宰相,書中稱先公者皆處仁也。度南渡后,官至吏部侍郎。此編皆國家典章、前賢故事,言頗詳核,說部中有裨史學(xué)者。陸游《渭南集》有是書跋曰:“此書之作,敦立猶少年,故大抵無紹興以后事。”蓋其書成于高宗初年也。王明清《揮麈后錄》載明清訪度于霅川,度與考定創(chuàng)置右府與揆路議政分合因革,筆于是書。又載其論《哲宗實(shí)錄》及論秦檜刊削建炎航海以后《日歷》《起居注》《時政記》諸書二事,則度之究心史學(xué),可以概見。至謂《新唐書》載事倍于《舊書》,皆取小說,因欲史官博采異聞,則未免失之泛溢。此書上卷載葉夢得所記俚語一條,中卷載王鼎嘲謔一條,下卷載翟巽詼諧一條,為例不純,自穢其書,是亦嗜博之一證矣。然大致纂述舊聞,足資掌故,與《揮麈》諸錄、《石林燕語》可以鼎立。而文簡于王,事核于葉,則似較二家為勝焉。乾隆四十三年三月恭校上[9]。
《文溯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0]2230-2231、《文津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1]523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正文相同,唯校上時間有異。
刻本系統(tǒng)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卻掃編》三卷。宋徐度撰。度為靖康中參知政事處仁之子,故家遺俗,具有傳聞,故所紀(jì)皆朝廷舊典、耆宿軼事,深有裨于史學(xué)[12]491。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卻掃編》三卷,河南巡撫采進(jìn)本。宋徐度撰。度字敦立,谷熟人。南渡后,官至吏部侍郎。書中屢稱先公,蓋其父處仁靖康中嘗知政事。故家遺俗,具有傳聞。故此編所紀(jì),皆國家典章、前賢逸事,深有裨于史學(xué)。陸游《渭南集》有是書跋曰……”[13]618
按:其后文字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同。
四庫全書館撰寫提要的內(nèi)容大致包括:“各書大旨及著作源流”“列作者之爵里”“考本書之得失”“文字增刪,篇帙分合”等等。姚鼐此稿先言作者家世,后言本書的內(nèi)容及學(xué)術(shù)價值。但用大量篇幅申言其父兄,似失提要體例?!端膸烊珪醮芜M(jìn)呈存目》中未載此篇。其中閣本提要對于姚鼐關(guān)于徐度家世及本書價值的內(nèi)容幾乎全部照錄,而《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則略為刪減,使其更為精煉。同時館臣對于此書的學(xué)術(shù)價值有更深層次地闡發(fā),并將其與《揮麈》諸錄、《石林燕語》等同類型書籍進(jìn)行對比,突出其“文簡于王,事核于葉,則似較二家為勝”的學(xué)術(shù)價值。這反映提要目錄“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的作用,無疑是優(yōu)于姚鼐分纂稿的。
此外姚鼐還引用朱子之語來說明徐度有家學(xué)淵源。據(jù)查,朱子此語出自《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一,主要論及徐居仁的政治才能。說徐度“能繼家學(xué)”,是因?yàn)樾炀尤食Q浴捌缴臍v州郡利害,政事得失,及前言往行。”而《卻掃編》對于國家典章、前賢故事所記亦頗為詳核。正如《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所云:“度為靖康中參知政事處仁之子,故家遺俗,具有傳聞,故所紀(jì)皆朝廷舊典、耆宿軼事,深有裨于史學(xué)?!敝笠ω具€通過《卻掃編》中所記表語來為徐處仁辯污,得出“不可因民間妄語,輕于詆人”的結(jié)論。由此可見姚鼐善引朱子之語、并關(guān)注才德品行,反映了姚鼐崇尚“宋學(xué)”之傾向。而正由于學(xué)術(shù)傾向的不同及提要體例的規(guī)定,其后館臣才對這一部分幾乎全部刪去。
另外,姚鼐分纂稿亦可訂正總目之誤。姚鼐認(rèn)為“此編蓋紹興間所作”。閣本及總目提要均引用陸游《渭南集》的說法并認(rèn)為“此書之作,敦立猶少年,故大抵無紹興以后事。蓋其書成于高宗初年也。”然而據(jù)李裕民先生考證,是書作于紹興十年(1140),此書中有八處言紹興年間事。而且此時徐度已三十多歲,不可稱之為少年[14]244-245。宋高宗有“建炎”與“紹興”兩個年號,而“建炎”共計四年、“紹興”共計三十二年。此書作于“紹興十年”據(jù)高宗初登大寶亦有十四年之久,不能稱之為“高宗初年”。由此可見姚鼐的判斷是正確的,惜不為館臣所采。
稿本系統(tǒng)
姚鼐分纂稿:
謹(jǐn)按:《桯史》十五卷,宋岳珂撰。珂武穆王飛之孫,敷文閣待制霖之子,歷事寧宗、理宗,終戶部尚書、淮東總領(lǐng)制置史。其名《桯史》,或曰《考工記》“車蓋之杠謂之桯”,珂仕宦久在外郡,謂所見聞于道途者也?;蛟弧斗窖浴贰伴角皫自粭H”,謂所據(jù)榻而紀(jì)者也。其于朝政得失、人才出處以及俳優(yōu)詼諧之辭無不載??计鋾r,當(dāng)成于寧理二宗之間,故所記皆嘉定以前事也。南宋多小說家,珂所作《金陀粹編》既能辨其祖之誣,以存信史,及是書所紀(jì),亦皆有裨于論世之學(xué),愈于筆記叢鎖、無關(guān)文獻(xiàn)者已。
閣本系統(tǒng)
《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
臣等謹(jǐn)案:《桯史》十五卷,宋岳珂撰。珂字肅之,號倦翁,又號亦齋,湯陰人。武穆王飛之孫,敷文閣待制霖之子。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lǐng)制置使。是書載南北宋雜事凡一百四十條,各有標(biāo)目。其間雖多俳優(yōu)詼謔之詞,然惟“金華士人”“看命司”諸條不出小說習(xí)氣,為自穢其書耳,余則大旨主于寓褒刺,明是非,借物論以明時事,非他書所載徒資嘲戲者比。所記遺事,惟張邦昌、劉豫三冊文可以不存。至于石城堡寨一條、汴京故城一條,皆有關(guān)于攻守形勢。施宜生一條、趙希光節(jié)概一條、葉少藴內(nèi)制一條、干道受書禮一條、范石湖一言悟主一條、紫宸廊食一條、燕山先見一條、大散論賞書一條、秦檜死報一條、鄭少融遷除一條、任元受啟一條、陳了翁始末一條、開禧北征一條、二將失律一條、愛莫助之圖一條、黃潛善一條,皆比正史為詳備。所錄詩文,亦多足以旁資考證。在宋人說部之中,亦邵博、王明清之亞也。惟其以《桯史》為名,不甚可解?!犊脊び洝吩唬骸拜喨藶樯w,達(dá)常為圍三寸,桯圍倍之?!弊⒃唬骸皸H,車杠也?!薄墩f文解字》曰:“桯,床前幾也。”皆與著書之義不合。至《廣韻》訓(xùn)為“碓桯”,《集韻》訓(xùn)“與楹同”,義更相遠(yuǎn)。疑以傳疑,闕所不知可矣。毛晉刻本末有附錄一卷,前為《岳飛傳》及飛遺文,并珂詩文各一首,已與此書無關(guān)。又附明劉瑞《孝娥井銘》《王公詞記》各一篇,尤足驗(yàn)非此書所舊有。今并刪之,庶不溷簡牘焉。乾隆四十三年六月恭校上[15]。
《文溯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0]2470-2471、《文津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1]712-713惟“三冊文”寫作“二冊文”,正文其他文字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相同,校上時間有異。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桯史》十五卷。宋岳珂撰。其曰《桯史》,蓋襲李德裕之故名,而取義則不甚可解。所載南北宋事,凡一百四十余條,多足補(bǔ)正史之遺。雖頗及詼嘲瑣語,然大旨亦多寓勸懲[12]547。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
《桯史》十五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宋岳珂撰。珂有《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已著錄。是編載南、北宋雜事,凡一百四十余條。其閑雖多俳優(yōu)詼謔之詞,然惟“金華士人”“看命司”諸條不出小說習(xí)氣,為自穢其書耳,余則大旨主于寓褒刺,明是非,借物論以明時事,非他書所載徒資嘲戲者比。所記遣事,惟張邦昌、劉豫二冊文可以不存。又“康與之題徽宗畫”一條為張端義《貴耳集》所駁,“敖陶孫譏韓侘胃詩”一條與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互異,亦偶然失實(shí)。至于石城堡塞、汴京故城諸條,皆有關(guān)于攻取形勢。他如湯岐公罷相、施宜生、趙希先節(jié)概、葉少蘊(yùn)內(nèi)制、干道受書禮、范石湖一言悟主、紫宸廊食、燕山先見、大散論賞書、秦檜死報、鄭少融遷除、任元受啟、陳了翁始末、開禧北征、二將失律、愛莫助之圖、慶元公議、黃潛善諸條,皆比正史為詳備。所錄詩文,亦多足以旁資考證。在宋人說部中,亦王明清之亞也。惟其以《桯史》為名,不甚可解??肌墩f郛》載柳埕《常侍言旨》,其第一條記明皇遷西內(nèi)事,末云“此事本在朱崖太尉所續(xù)《桯史》第十六條內(nèi)”,則李德裕先有此名。案,此書《唐志》不著錄,疑即德?!洞瘟吓f聞》之別名也。珂蓋襲而用之。然《考工記》曰:“輪人為蓋,達(dá)常為圍三寸,桯圍倍之?!弊⒃?“桯,車杠也?!薄墩f文解字》曰:“桯,床前幾也?!苯耘c著書之義不合。至《廣韻》訓(xùn)為“碓桯”,《集韻》訓(xùn)“與楹同”,義更相遠(yuǎn)。疑以傳疑,闕所不知可矣。毛晉刻本末有附錄一卷,前為《岳飛傳》及飛遺文,并珂詩文各一首,已與此書無關(guān)。又附明劉瑞《孝娥井銘》《王公祠記》各一篇,尤足驗(yàn)非此書所舊有。今并刪之,庶不溷簡牘焉[13]980。
《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中未載此篇。姚鼐此稿首先亦著眼于作者生平,為閣本提要所繼承,并增加其字號。但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則將其刪去,言之云:“珂有《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已著錄?!笨疾煸犁娴钠渌鳌独③颁洝贰督鹜虞途帯贰秾氄纨S法書贊》《玉楮集》等亦同,都不再載作者生平。而在《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中僅有《金陀萃編》云:“珂有《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已著錄。”[10]1106《愧郯錄》[10]1996、《寶真齋法書贊》[10]3164-3165、《玉楮集》[10]2248均重錄岳珂之生平。經(jīng)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文津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亦是如此。閣本提要重復(fù)著錄作者的生平,便于讀者使用。而總目為一書,自有互見之體例。
同時《刊正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提要中云:“宋岳珂撰。珂,字肅之,號倦翁。湯陰人,居于嘉興。鄂忠武王飛之孫,敷文閣待制霖之子也。官至戶部侍郞、淮東總領(lǐng)制置使?!盵16]姚鼐分纂稿言“終戶部尚書”,而閣本提要與總目均言“官至戶部侍郎”。一般言“官至”,即是一個人所擔(dān)任的最高官職。據(jù)《宋史全文》:“庚子嘉熙四年…七月…戊寅,以岳珂權(quán)戶部尚書、淮南江浙荊湖制置茶鹽使?!盵17]同時《(景定)建康志》云:“嘉熙四年八月,創(chuàng)制置茶鹽使,以戶部尚書岳珂為之。”[18]這兩則史料言及岳珂擔(dān)任“權(quán)戶部尚書”或“戶部尚書”。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權(quán)戶部尚書,職事官職。其職源為:北宋哲宗元佑三年(1088)閏十二月十八日始置,以位置資格未及的新進(jìn)之士。《宋史·哲宗紀(jì)》:‘(元佑)三年閏月庚申,置六曹尚書權(quán)官?!对S官志》:‘置權(quán)尚書以處未應(yīng)資格之人。職掌與戶部尚書同。官品正三品(《宋史·職官志·官品》)’?!盵19]宋代是否可將“權(quán)戶部尚書”稱之為“戶部尚書”未可而知。姚鼐稿亦有可能在抄錄過程中脫“權(quán)”一字,但可確定的是總目言其“官至戶部侍郎”不確。
其后姚鼐亦對《桯史》的書名含義進(jìn)行了探究。其書名含義如何,至今仍眾說紛紜。姚鼐認(rèn)為“或曰《考工記》:‘車蓋之杠謂之桯?!痆注]按:《考工記》下當(dāng)有“注”字,此本誤注文為正文。珂仕宦久在外郡,謂所見聞于道途者也?;蛟弧斗窖浴罚骸角皫自粭H?!^所據(jù)榻而紀(jì)者也?!睂Υ颂岢隽藘煞N解釋。館臣則認(rèn)為岳珂襲用李德裕之舊名,但對其具體含義如何并未有深入的考辨,只是簡單認(rèn)為《考工記》《說文解字》《廣韻》《集韻》均與著書之義不合,故“闕所不知可矣”。故此姚鼐對這兩種說法的闡釋亦可資參考。
此外姚鼐還對《桯史》的成書時間進(jìn)行了探究,而館臣則未采納?!端牟繀部m(xù)編》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元刊本《桯史》卷前有岳珂自序云:“嘉定焉逢淹茂歲圉如既望珂序?!盵20]可見其最終成書于嘉定七年(1214)七月十六日,而嘉定七年前后正是岳珂在江州老家為母服喪的時期。《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桯史》無此序,故姚鼐才對此進(jìn)行了考證,并認(rèn)為“其時當(dāng)成于寧理二宗之間,故所記皆嘉定以前事也”。嘉定(1208-1224)是南宋皇帝宋寧宗的最后一個年號,共計17年。十七年八月宋理宗即位沿用,次年改元寶慶。姚鼐既說此書“成于寧理二宗之間”,而不說是“寧宗時”。由此可知姚鼐言“所記皆嘉定以前”自然是包括“嘉定”在內(nèi),這亦與實(shí)際相符合。
同時,閣本提要與總目提要之間差別亦較大。總目提要舉例較閣本提要豐富,并舉出“‘康與之題徽宗畫’一條為張端義《貴耳集》所駁,‘敖陶孫譏韓侘胃詩’一條與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互異,亦偶然失實(shí)”之例來說明此書之瑕。又將《桯史》比正史所記詳備的事例整合起來論證,不言“某某一條、某某一條”,語言亦更為精簡。同時亦改正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將“二冊文”抄寫成“三冊文”之誤。從中足可管窺《四庫全書總目》纂修后期的編纂工作的細(xì)節(jié)。
稿本系統(tǒng)
姚鼐分纂稿:
謹(jǐn)按:《西溪叢語》,宋姚寬撰。寬字令威,嵊縣人。父舜明,紹圣四年進(jìn)士,南渡歷官戶部侍郎、徽猷閣待制。寬以父任補(bǔ)官,仕至權(quán)尚書戶部員外郎,樞密院編修官,孝宗時人也?!秴舱Z》凡三卷,所言多詞章故寔、考據(jù)辨正之事,間有及于經(jīng)義者,書頗博辨可取。馬氏《通考》所載寬書曰“《姚氏殘語》”,名與此異,以今考之,即是此書?!睂捯晕飨獮樘枺浼弧段飨?,故后人亦稱此為《西溪叢語》也。
閣本系統(tǒng)
《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
臣等謹(jǐn)案:《西溪叢語》三卷,宋姚寬撰。寬字令威,嵊縣人。父舜明,紹圣四年進(jìn)士,南渡后官戶部侍郎、徽猷閣待制。寬以父任補(bǔ)官,仕至權(quán)尚書戶部員外郎,樞密院編修官。其書多考證典籍之異同。如辨《文選·神女賦》“玉”字為“王”字之誤;辨劉攽論蕭何不為功曹之誤;辨黃庭堅論徐浩詩“瑰能”字押“奴來切”之誤;辨歐陽修論張繼“半夜鐘”之誤;辨王安石《詩經(jīng)新義》“彤管”為簫笙之誤,皆極精審。至考《感甄賦》之始末,不辨其非;謂陶潛詩中之“田子春”即《漢書·劉澤傳》之田生;謂杜甫詩中之“黃衫少年”為《霍小玉傳》之黃衫客;又謂甫“俊逸鮑參軍”句為譏李白,皆失之穿鑿附會。注劉禹錫詩“翁仲”字,不知其不作于洛陽;注李白詩“唾井”字,不知其出于《玉臺新詠》王宋詩;引秦嘉《贈婦詩》,誤以第一首為徐淑作;引《詩品》,誤改“寶釵”字,皆為疏舛。然大致瑜多而瑕少,考證家之有根柢者也。葉適《水心集》有《西溪集》跋,其稱此書以《易》“肥遯”為“飛遯”,以《孟子》“不若是恝”為“不若是”二條。又謂金海陵王南侵時,寬推論太乙、熒惑行次,決其必敗,未幾果有瓜洲之事。又謂其“著書二百卷,古今同異,無不該括”。又謂其“古樂府流麗哀思,頗雜近體詩。長短皆絕去尖巧,乃全入古律,加于作者一等”。蓋亦一代博洽工文之士矣。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21]。
《文溯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
臣等謹(jǐn)案:《西溪叢語》二卷,宋姚寬撰。寬字令威,嵊縣人。父舜明,紹圣四年進(jìn)士,南渡歷官戶部侍郎、徽猷閣待制。寬以父任補(bǔ)官,仕至權(quán)尚書戶部員外郎,樞密院編修官。其書多考證典籍之異同。如辨《文選·神女賦》“玉”字為“王”字之誤;辨劉攽論蕭何不為功曹之誤;辨黃庭堅論徐浩詩“瑰能”字之誤;辨歐陽修論張繼“半夜鐘”之誤;辨王安石《詩經(jīng)新義》“彤管”為簫笙之誤,皆極精審。至考《感甄賦》之始末,不辨其非;謂杜甫“黃衫少年”句為霍小玉作;“俊逸鮑參軍”句為譏李白,皆失之穿鑿。注劉禹錫詩“翁仲”字,不知其不作于洛陽;注李白詩“唾井”字,不知其出于《玉臺新詠》王宋詩;引秦嘉《贈婦詩》,誤以第一首為徐淑作;引《詩品》,誤改“寳釵”字,皆為疏舛。然大致瑜多而瑕少,考證家之有根柢者也。乾隆四十七年五月恭校上[10]2147-2148。
《文津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1]459與文溯閣卷前提要正文相同,校上時間有異。
刻本系統(tǒng)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西溪叢語》三卷。宋姚寬撰。其書考正舊文,間有疏舛之處,亦多精確之處。統(tǒng)觀大致,瑜七八而瑕二三也[12]冊850,474。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西溪叢語》三卷,江蘇巡撫采進(jìn)本。”[13]566無“臣等謹(jǐn)案”之語、“南渡后官”改為“南渡歷官”、“全入古律”改為“全造古律”,其余文字均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相同。
姚鼐此篇分纂稿的篇幅較短。其對于作者生平的考述,閣本提要及總目提要都直接承之于姚鼐。其后姚鼐又對《西溪叢語》的學(xué)術(shù)價值進(jìn)行了簡要分析,謂其:“所言多詞章故寔、考據(jù)辨正之事,間有及于經(jīng)義者,書頗博辨可取?!睂Υ藭u價較高。《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中未載此篇。而館臣在閣本及總目提要中對于本書的內(nèi)容價值則有更為深入的闡發(fā),分別詳細(xì)舉出多例以見其瑜瑕。認(rèn)為“大致瑜多而瑕少,考證家之有根柢者也”。從整體上看,評價高出姚鼐分纂稿不少。
同時不同系統(tǒng)的提要差別也較大。值得注意的是文溯、文津二閣提要,缺“葉適《水心集》有《西溪集》跋……蓋亦一代博洽工文之士矣”一段,其所舉例亦有多寡差異,如無“謂陶潛詩中之‘田子春’即《漢書·劉澤傳》之田生”一例等等。根據(jù)其上書時間,似為二閣書刪削之,然文溯、文津二閣先后抄寫,所刪不當(dāng)如此一致,當(dāng)是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后來有所更換。
此外姚鼐引馬端臨《文獻(xiàn)通考》之語指出,《姚氏殘語》即《西溪叢語》。閣本及總目提要均未提及?!段墨I(xiàn)通考》源于《直齋書錄解題》,后者卷十一著錄,稱“姚氏殘語”??贾趺髑濉稉]麈錄》卷四云:“姚寬令威,明清先友也。著《西溪?dú)堈Z》,考古今事最為詳備?!盵22]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五云:“近時姚寬著《西溪叢語》”[23]。葉適《題姚令威西溪集》云:“從孫镕以公《西溪集》《叢語》遺余?!盵24]此三者均與姚寬時代相近,其記載當(dāng)準(zhǔn)確。由此可見此書流傳初期,有“殘語”“叢語”兩種名稱。
另《直齋書錄解題》“姚氏殘語”提要云“又名西溪叢話”[25]。此外尤袤《遂初堂書目》小說類著錄:“姚令威叢話”[26]。因《直齋書錄解題》時代稍晚,現(xiàn)存《遂初堂書目》也已非原貌,故“話”字當(dāng)為“語”字之形誤。
稿本系統(tǒng)
姚鼐分纂稿:
謹(jǐn)按:《輟耕錄》三十卷,陶宗儀撰。宗儀字九成,黃巖人,元末教授松江。張仕誠據(jù)吳,署為軍咨,不就。洪武初,舉人才不赴,晚歲出為教官,卒。是書紀(jì)元一代制度,及末年戰(zhàn)爭之事,可參稽史氏,最為可貴。至于考訂書畫文藝,又詳悉可喜,間附鄙俚戲謔之語,要不害其大體之善也。首有至正丙午孫作序,謂其居松江時,有田一廛。作勞之余,時書所見,故名《輟耕錄》。丙午者,至正二十七年,為明太祖吳元年,是年已平張仕誠,盡得浙江地,北取中原。而宗儀猶心系宗國,感慨時事,其稱明太祖師曰“集慶軍”,或曰“江南游軍”。觀其詞,足覘其志也。
《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
《輟耕錄》三十卷
明陶宗儀撰。宗儀字九成,黃巖人。元末教授松江。張士誠據(jù)吳,署為軍咨,不就。洪武初,舉人才不赴,晚歲乃出為教官。是書紀(jì)元一代制度,及末年戰(zhàn)爭之事,可參稽史氏。至于考訂書畫文藝,亦詳悉可喜。惜多附俚俗戲謔之語,自穢其書,遂不為后人所重耳。首有至正丙午孫作序,謂其居松江時,有田一廛,作勞之余,時書所見,故名《輟耕錄》。丙午者,至正二十七年,明太祖始稱吳元年,故其稱明猶曰“集慶軍”,或曰“江南游軍”云[27]。
閣本系統(tǒng)
《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
臣等謹(jǐn)案:《輟耕錄》三十卷,元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fēng)尊經(jīng)》,已著錄。此書乃雜記聞見瑣事。前有至正丙午孫作序。書中稱明兵曰“集慶軍”,或曰“江南游軍”,蓋丙午為至正二十七年,猶未入明時所作也。郎瑛《七修類稿》謂宗儀多錄舊書,如《廣客談》通本錄之,率皆攘為己作。今其書未見傳本,無由證瑛說之確否。但就此書而論,則于有元一代法令制度及至正東南兵亂之事,紀(jì)錄頗詳。所考訂書畫文藝,亦多足備參證。惟多雜以俚俗戲謔之語、閭里鄙穢之事,頗乖著作之體。葉盛《水東日記》深病其所載猥褻,良非苛論。然其首尾賅貫,要為能留心于掌故。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宗儀練習(xí)舊章,元代朝野舊事,實(shí)借此書以存?!倍S其有裨史學(xué)。則雖瑜不掩瑕,固亦論古者所不廢矣。惟第三卷中載楊維楨《正統(tǒng)辨》二千六百余言,大旨欲以元承南宋之統(tǒng)而排斥遼金??妓逑却?,繼乃平陳,未聞唐宋諸儒謂隋承陳不承周也,持論殊為紕繆。維楨編《東維子集》不載此文,蓋已自悟其謬而削之。宗儀乃綴拾縷載,尤為寡識,今刪除此條,用昭公義焉。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28]。
《文溯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0]2485-2486,自“惟第三卷中”始后文均不錄,其余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相同,校上時間有異。
《文津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11]722-723,“元陶宗儀”寫作“明陶宗儀”、“率皆攘為己作”寫作“類皆攘為己作”,其余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相同,校上時間有異。
定本系統(tǒng)
《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輟耕錄》三十卷。書中稱明兵曰“集慶軍”,又曰“江南游軍”,蓋元末作也。于元代法制,及至正末東南兵亂,紀(jì)載頗詳。所考訂書畫詩文,亦足備參證。惟好采猥談鄙事,自穢其書,是其大瑕耳[12]550。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輟耕錄》三十卷,內(nèi)府藏本?!盵13]988無“臣等謹(jǐn)案”之語,“元陶宗儀”寫作“明陶宗儀”、“率皆攘為己作”寫作“類皆攘為己作”、“至正東南兵亂”寫作“至正末東南兵亂”,同時自“惟第三卷中”始后文均不錄,其余與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同。
值得注意的是《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存有此篇。《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作為分纂稿的匯總稿,與姚鼐所撰提要稿對比,可以窺見四庫提要早期之變化。通過比較后得見其大體采用姚鼐分纂稿,然細(xì)勘其文字,發(fā)現(xiàn)其對姚鼐的議論性的語句多有刪削或修改。其中匯總稿刪去“卒”“最為可貴”“是年已平張仕誠,盡得浙江地北取中原,而宗儀猶心系宗國,感慨時事”“觀其詞,足覘其志也”等語句。雖似乎更為簡潔,然若無評論,終究意猶未盡。
此外匯總稿對于此書的評價與姚鼐有明顯的不同。姚鼐認(rèn)為“間附鄙俚戲謔之語,要不害其大體之善也?!币云滂Σ谎阼?。而其后館臣則認(rèn)為“惜多附俚俗戲謔之語,自穢其書,遂不為后人所重耳?!敝刂赋銎淙秉c(diǎn)。之后的《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認(rèn)為“則雖瑜不掩瑕,固亦論古者所不廢矣?!币嗵貢漭d楊維楨《正統(tǒng)辨》,“欲以元承南宋之統(tǒng),而排斥遼金”,持論荒謬,是其一大瑕,終究覺得此書瑕多而瑜少。而關(guān)于《輟耕錄》的價值,現(xiàn)代學(xué)者多有研究,在編纂方式、史源問題以及語言詞匯等方面,對其學(xué)術(shù)價值進(jìn)行了更深層次的闡發(fā)。由此館臣所言不及姚鼐的評價公允。
最后關(guān)于陶宗儀的時代劃分?!段臏Y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文溯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均作“元”,《四庫全書初次進(jìn)呈存目》、《文津閣四庫全書》卷前提要、《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均為“明”。姚鼐未明確其朝代,但言之“元末教授松江”“宗儀猶心系宗國,感慨時事,其稱明太祖師曰‘集慶軍’,或曰‘江南游軍’。觀其詞足覘其志也”等語,大意偏向于元。同時文淵閣卷前提要云:“第三卷中載楊維楨《正統(tǒng)辨》二千六百余言,大旨欲以元承南宋之統(tǒng)而排斥遼金?!碧兆趦x為元末明初人,而政治傾向上于元朝,一般而言應(yīng)當(dāng)依其意而定元人為更佳。
通過上述四篇四庫提要的修訂流程,可以發(fā)現(xiàn)姚鼐的分纂稿多集中于探究作者家世及書名之由來,故此部分較詳。而對書籍的內(nèi)容與價值亦有發(fā)明,這部分則稍略。其關(guān)注“作者之爵里”的論述多為閣本及總目提要所采用,而在書籍內(nèi)容及學(xué)術(shù)價值上,則大多為館臣所刪改增補(bǔ)。之后館臣所修改的提要多舉書中的實(shí)例加以論述,以求達(dá)到“辨章學(xué)術(shù),考鏡源流”的目的。總體上看,姚鼐的分纂稿不如總目提要精要詳盡,但亦可補(bǔ)充總目提要的諸多不足。
(此文承蒙武秀成師指點(diǎn),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