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觀其會通:儒道釋文化的核心理念及其主導思路

      2019-01-25 07:27:15宋玉波
      浙江社會科學 2019年10期
      關鍵詞:核心理念莊子佛教

      □ 宋玉波

      內容提要 如何把握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學界已有諸多成果。本文嘗試從儒、道、釋三家文化出發(fā),把握其各自的核心理念,即人文化成、道法自然、明心見性。在此基礎上,本文著重考察儒道釋三家文化各自的主導思路,認為儒家文化的主導思路為“一貫”,道家文化的主導思路為“兩行”,佛教文化的主導思路為“三是”。通過這樣一種考察,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骨干的儒道釋文化,不僅各自的特色有了鮮明的表達,且相互之間的內在發(fā)展關系也有所展示。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儒道釋三家,或者三教。儒家學說中的“教”主要是教化,不是宗教。佛教在中國的發(fā)展,純粹宗教的味道也日益淡化,傾向于人格養(yǎng)成的教育,道教則具有更多的宗教意味。本文主要針對道家展開研討。

      儒、道文化為中國本土所固有,佛教文化源于印度文明。先秦時有諸子百家學說,但隨歷史發(fā)展,許多學說或被淘汰,或被納于儒道文化中。佛教入中國,歷經近千年的發(fā)展,最終中國化,即佛教文化中某些理念及其致知思路,為中國文化所接納吸收。這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會通”的過程。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我們會更多接觸到西方文明成果,努力吸收之也是當有之義。但是此種吸收,非如白紙一張般接受各類色彩之渲染。中國文化的會通精神,即是以已有文化成就與新文化對象開展對話,接納與否的過程,如篩網一般,有其選擇。這一張網是何模樣?如何交織而成?此即本文要談的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涉及儒、道、釋文化核心理念的把握,即在傳統(tǒng)文化整體之背景下,三家各自最為突出的特點與文化貢獻是什么。第二個問題,儒、道、釋文化所體現(xiàn)出的核心思路究竟為何。三家之核心思路與各自的理念息息相關。

      一、儒、道、釋文化的核心理念

      張豈之組織編寫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理念讀本》①,提出十二個理念,以之概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要義。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道、釋三家提出來,探索每家各自的核心理念是什么,也很有必要。筆者認為,儒家學說的核心理念是“人文化成”,道家學說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佛教學說的核心理念是“明心見性”②。

      儒家人文化成的理念,奠定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調,即人文理性精神?!兑讉鳌酚醒?,“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理性的精神就是“以文化人”。這一看法與中國自古以來的國家觀念相關。唐德剛認為,相比于西方民族國家的觀念,中國自古以來的國家觀念是天下國家的觀念,合乎華夏文明與否為判斷標準。人文理性精神首先是一種對神秘剩余物或奇跡意識的批判,自西周以來就已然確立,它是中國文化的底線。第二個層面來講,人文理性精神特別強調人的力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類個體能提升自我,且能群并創(chuàng)造文明。此即事在人為的精神、文明天下的理想。只要認同此種人文理性精神,彼此間能夠理性地對話,而非將他者皆視為異端邪說,華夏文明皆樂于與之交流促進。中國文化最具開放性與包容性,原因即在于此。儒家學說就是此種人文理性精神的化身。

      道家文化的核心理念為“道法自然”?!兜赖陆洝返诙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謝陽舉認為,“道家崇尚‘自然’,將一切存在、變化及其條件都統(tǒng)一到一個‘自然’概念中,這個‘自然’指的是萬事萬物的正常態(tài),而不能等同今天人們所言的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二分中的物質自然的概念”③。他進一步指出,“文明的衍生既是收獲的過程,也不可避免地含有對‘道’的異化和損失。伴隨著這個過程,人為的、人化的、以人為中心的成分越來越多,自然的、原初的、作為條件存在的內涵越來越被邊緣化了”。《莊子·外物》篇中有所謂“無用之用”的問題④,可資參考。先秦諸子談“道”者甚多,如天道與人道,但道家之名終為老莊所專有。“道法自然”含義豐富,范應元曰,“蓋事物莫不自然,各有當行之路”⑤。魏源認為“道法自然”之意為,“道本自然,法道者亦法其自然而已。自然者,性之謂也。人而復性,則道之量無不全矣,非謂人與天地輾轉相法,而以道為天地之父,自然之子”⑥。相比于儒學之“人文化成”理念,“道法自然”進一步彰顯中國文化的特色,即對于上帝或一神教觀念的不認同。“道法自然”的另一特色,體現(xiàn)于政治思維上的無為路線。龐樸指出,西方人強調人為的精神,自然壞了可以再去造一個自然,中國的思想中道家就不是這樣?!暗婪ㄗ匀弧崩砟钆c“人文化成”理念之間既有張力,又有互補。

      中國佛教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明心見性”?!斑_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⑦?!安涣⒁环?,根源直截,使人明心見性以成佛者矣”⑧。憨山大師說,“此宗不立文字,只貴明心見性”⑨?!白鎺熚鱽聿涣⑽淖郑敝溉诵囊娦猿煞?。只論直指人心,要須是其中人始得。若立語句,以至百千萬億方便,其意只是與人解粘去縛,令教凈裸裸地輝騰今古,實無許多般計?!雹?。中國佛教最后以禪宗影響最為廣泛深遠,其宗教性因素逐漸褪色,人文化因素逐漸占據主流,此即表現(xiàn)為心性論對于人文理性的損益。心性主題的突顯深刻反映出佛教中國化的最高成就,其中不乏對儒、道二家學說核心因素的統(tǒng)一性把握。更重要的是,這一把握很大程度上影響及于宋明理學心性論之發(fā)展。禪宗所體現(xiàn)的中國佛教文化可凝練為此一問題意識,“如何是佛祖大意?”或者,“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答案五花八門,上百種之多。由這些答案可看出,第一,中國佛教著重于對剩余物意識或奇跡意識的祛除;第二,就是心性維度的轉向,這是綜合儒、道文化的道路?!邦l呼小玉元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彼^“聲”,已從耳識之聲轉向對“心”聲的強調。明心見性就是“心”聲之明了。正如賴永海所言,佛性論是中國佛教的主題。隨歷史的發(fā)展,佛性論又發(fā)展為理學時期的心性論,從而為三教文化所共同認可。

      二、儒道釋文化的主導思路

      1.儒家文化:“一貫”的思路

      欲把握儒、道、釋三家各自主要的思想脈絡,則需從三教文化博弈的視角中來觀察。儒家學說的思路特色在于“一貫”,蓋源于孔子所言“吾道一以貫之”。孟子繼此思路并有拓展,大體上確定了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方向。孟子將儒家的“一貫”之道演化為一種有說明根源的統(tǒng)貫性認識,這就是良知學說。道家文化的思路特色在于“兩行”,源于莊子所言的“是之謂兩行”,或“天人不相勝”說法,對儒家文化的思路有深度反思與補充。佛教文化的思路可以“三是”偈為特色,源于般若類佛經“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三論、天臺、法相、華嚴、禪等諸宗派,皆不能離此而開掘其學說。筆者用“一、二、三”來說明儒、道、釋文化主導思路的特色,并非出于一種任意與取巧。憑借這一把捉,我們能夠看出中國文化之復雜性及其歷史的融合進展,并在其博弈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其融合。稍形象地說,就如麻將游戲,一條、兩條與三條,一筒、兩筒與三筒。在麻將游戲中,每一個子的權重都是相似的,儒、道、釋文化同桌切磋的平等與會通精神與此相似。據此來看,整個中國思想史的脈絡或許就能夠有更為清晰的展示。

      “一貫”思路的第一要點,就是尋求真正的道德根基,即道德自然的問題??鬃犹岢鲆回炛?,孟子通過仁義內在性辯論,得出人性善這一結論。孟子說,“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尋找到真正自然而然的根據很重要?!吧啤钡谋磉_就在于,“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內在于自我,屬于人的道德本能。所謂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的萌芽,并非出于主體的故意造作。孺子落井一事,即知人的同情心既非出于功利的計較,亦非神授而來,如人的飲食本能一般,屬人的道德本能,具有最高程度的無條件性特征,乃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所在,此即孟子所說的,“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人性善一旦明確,顯然,一個人作惡就是無根據的,雖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惡從來不會缺位。因為有了此種認識和立場,“一貫”的思路就呼之而出,即“推己及人”,如“推恩”之類。當然,這種“推”也是有策略的。王夫之說,推恩就是要講求仁術。“恩,心也;推之者政也。恩,仁也;推之者術也。善推者,盡其術而常變一致、難易一揆者也”,推,就是“舉心加物”的意思。儒學要且必有其術,有體有用需要“推”的實踐與策略。“初心易見,仁術難知”,只有用,仁義會喪失,只有體,則是無策略,意圖則無法實現(xiàn),所謂“無其術,則雖有其心而功不至也”,此不是儒學的真精神。

      牟宗三在談及王陽明時這樣說,“天理不是良知底對象,乃即在良知本身之真誠惻坦處。天理就是良知之自然明覺之所呈現(xiàn),明覺之即呈現(xiàn)之”,良知的自然明覺即自然而然地一貫涌出,不是某種對象化的知識內容?!疤炖碇匀坏囟窃熳鞯?,昭昭明明而即在本心靈覺中之具體地而非抽象地呈現(xiàn)”?!傲贾翘炖碇匀欢饔X處,則天理雖客觀而亦主觀;天理是良知之必然而不可移處,則良知雖主觀而亦客觀”?!耙回灐钡乃悸窂娬{自然而然性。但是又要注意的是,“若謂孟子所說之良知良能,由孩提之童而指點者,乃是自然之習性,或自然之本能,則大?!?。儒學所反對的“自然”說,是指純粹的動物性本能,一種動物的自發(fā)性。因為此種意義上的“自然”所表達的,乃是一種置身物外、與己無涉的姿態(tài)。而儒學所強調的從人的自發(fā)性中發(fā)現(xiàn)的道德本能,乃是一種必然關系性的體現(xiàn),這是一種分析的相關性,不只是一種綜合的相關性。按照康德的提法,這是人類的自由因果對于自然因果的超越,不能只是任意意義上的沖動性。

      王陽明說,“良知只是一個天理自然明覺發(fā)見處,只是一個真誠惻坦,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之真誠惻坦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誠惻坦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坦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個良知,一個真誠惻坦”(《傳習錄》卷二,〈答聶文蔚〉)。這是一種不容已的要必涌現(xiàn)的力量,是自然而然的實現(xiàn),此即真正的道德?!凹爸林碌鼐枚匀?,良知完全作得主”。良知就是“一貫”的真體,“一貫”乃良知的徹底實現(xiàn)。與朋友游南鎮(zhèn)時,王陽明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鄙交ǖ募排c明白,顯然不只是純粹認識的問題。關聯(lián)到王陽明的另一處講話來理解會更加踏實,“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就如“孝”而言,父親不在面前,孝并未喪失,來到父親面前,孝道自然就朗現(xiàn)出來。對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來說,這種“一貫”的條理、關切也是如此,因為這是自自然然的事情。

      “一貫”思路的第二點是,我們不可能置身事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不道德的。人文化成也就意味著此種應有的姿態(tài)。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人要去努力實現(xiàn)理想,死而后已,不能逃避。王夫之批判佛教時說,“硬把一切與己相干涉之天理都猜作妄”,甚至“詎生死有分,己不可必,而遂漫然置之耶?”就是說,佛教的問題在于逃離天理,逃避天責,萬萬不能“只圖自家方寸教清凈無求便休也”。

      北宋時王疇對宋英宗上疏言:“董仲舒為武帝言天人之際曰:‘事在勉強而已。勉強學問,則聞見廣而智益明;勉強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王疇的勸說,就是儒家這種積極有為、勉力而行精神的體現(xiàn)。在儒家看來,置身事外的自我是虛假的自我。王夫之說,“夫其所有得于天理者,不因事之未即現(xiàn)前而遽忘也。只恁精精彩彩,不昏不惰,打迸著精神,無使幾之相悖,而觀其會通,以立乎其道之可生,不有所專注流倚,以得偏而失其大中,自然天理之皆備者,樸實在腔子里,耿然不昧,而條理咸彰”。這是一種分析相關性意識的表達?!八詧蛩次耐蹩鬃咏K無自謂心花頓開、大事了畢之一日”。這是不能等待的事情,如果只是“等天命到來”,則與儒學精神不相干。

      “一貫”思路較適合于人們的思維慣性。但是,對于“一以貫之”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聲音。龐樸援引焦循的看法說,“一貫者,忠恕也。忠恕者何?成己以及物也?!┦率掠龊跫?,則嫉忌之心生,嫉忌之心生,則不與人同而與人異,不與人同而與人異,執(zhí)一也,非一以貫之也……貫則不執(zhí)矣,執(zhí)則不貫矣,執(zhí)一則其道窮矣,一以貫之則能通天下之志矣!”,又說,“凡執(zhí)一者皆能賊道,不必楊墨也……各依時而用之,即圣人一貫之道也”。而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王夫之對“一以貫之”有更為詳盡的說明。他認為,“乃其曰‘一體該攝乎萬殊’,則固然矣;抑曰‘萬殊還歸乎一原’,則圣賢之道,從無此顛倒也”。他認為,后者的說法很容易流于禪宗僧侶的“萬法歸一”說。又強調說,“于此之外別有一本以待他日之知,是始之一本,而既之又一本也”?!氨尽辈皇乾F(xiàn)成的,或者說,不是人能夠幸運遇到的事情。如果是那種思路的話,就是一種奇跡意識的表現(xiàn),就會有所謂的“芥子納須彌、粒粟藏世界之境”,這顯然是不為儒學所取的。“非別有一天,則‘一以貫之’。如別有清虛無為之天,則必別有清虛無為之道,以虛貫實,是‘以一貫之’,非‘一以貫之’也。此是圣學、異端一大界限,故言道者必慎言天”。這里也是值得深思的。

      “人道既上源于天又植根于每個人的人性之中,它就既具有形而上學的又具有心理學的意涵……由于堅持天人之間的互動,人道一方面要求必須使人的存在具有一種超越的根據,另一方面也要求天的過程得到一種內在的確認”,杜維明甚至認為,人道因此既不是神中心的,也不是人類中心的,天人關系是一種相互忠誠的關系。這在猶太-基督教傳統(tǒng)中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2.道家文化:“兩行”的思路

      道家文化以老莊為核心,其思路的特色在于“兩行”。莊子(前360-290)的時代,“許多人想用一個法子來統(tǒng)制一切,即所謂‘以己出經式義度’。其中如申不害、商鞅都是自作法改制的。在莊子看來這只是一種‘欺德’,妄自穿鑿。穿鑿的結果,把混沌帝弄死罷了”?!肚f子·齊物論》提出:“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謂兩行。”若仍以“一以貫之”式思路對“道”去把捉,就無法合理地解釋“兩行”這一說法。老莊道家思想的這一思路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批判的對象,這就是儒墨諸子中“一貫”的思路。

      “兩行”思路的第一點在于,“一以貫之”的意識形態(tài)會帶來相應的不良后果。孫以楷指出,“孔子試圖以‘仁’學來補周禮,這個‘仁’實際上是‘親親’觀念的腫脹?!短爝\》記商大宰蕩問仁于莊子,莊子一語道破,說虎狼亦父子相親,則仁愛,虎狼之仁也。這就是說仁是從血緣觀念提升出來的。‘親親’有等差,‘仁愛’亦然,愛馬不若愛人,愛庶人不若愛君主。強以仁愛消解天下糾紛,無疑于逼著焦大去愛林妹妹。莊子曰:‘至仁無親’。這恰好擊中了仁學的弱點。墨子的‘義’大約犯了和孔子同樣的錯誤”。這里所表達的是對儒家過度“人化”的一個批判,即對于儒家人文精神有批判的反思?!肚f子·大宗師》里說,“大冶鑄金,金踴躍曰,我且必為鏌铘!大冶必以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為不祥之人”,徹底的人文也有其局限性。

      “兩行”的思路是對習慣性“一貫”思路的批判,揭示出“一貫”思路可能的荒謬后果?!肚f子·胠篋》篇曰:“故跖之徒問于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義也;知可否,知(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大盜的思路原來也借用了儒家圣人的思路,這是一種自反與自悖。儒墨的學說容易走向虛偽且被虛偽地利用到極致,虛偽即揭示出“一貫”思路的合法性危機。

      如何返璞歸真,轉變虛偽,莊子有深思。孫以楷說,“莊周每每是先破了儒墨之是非,然后綴上一句‘莫若以明’作結束語,以表明他這樣‘以儒墨反復相對’的手段絕不是文字游戲,而是基于一種不同于‘知性’的智慧”。莊子思想中的“為是不用而寓諸庸”、狙公賦芧故事,對此皆有寓意。莊子說,“勞神明為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張遠山認為,“莊義可以概括為‘天人兩行,天而不人’,郭義可以概括為‘天人一行,人而不天’。郭義‘名教即自然’,正與‘天道人道兩行’抵牾”?!皟尚小彼悸匪淼?,乃中國文化慧命中固有的另一思路,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了。

      如何轉換“一貫”的思路?“和是非而休乎天鈞,和如和羹之和,不執(zhí)一味。而以可否之自然者為劑。故曰,是之謂兩行。兩不礙一。蓋兩非以相觭,正以相劑也”。方以智指出,“若非錯綜兩行,一指徒資籠統(tǒng)?!蛾幏吩唬禾熘了?,用之至公。只此一吹,音節(jié)自亮。不是藍田射石虎,幾乎賺殺李將軍”。他又指出,“兩行即通一,郭云任天下是非為兩行者錯”,“圣人著其應該,藏其究竟。究竟原不可究竟,而即以應該為究竟。寓諸無竟者,寓諸庸也。物物幾幾,皆是相待,即是絕待,此莊子喉中旨”。舒鋮這樣說“兩行”,“是之謂兩行”的這個“是”,指的是“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天鈞就是天倪,鈞與倪都是分界、分際的意思。《寓言》篇里面說,“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是謂天均。天鈞者,天倪也”。他說,天倪就是“天然的分際”,分別、界限。兩行不是是與非的并行不悖,而是“處世與自處”、“應是非與忘是非”相統(tǒng)一的行為,反對“運鈞之上立朝夕”式的是非無定現(xiàn)象。“莫得其倫”就是莫得其倪,倪就是“天然形成的找不到分際的分際或找不到界限的界限”。如此一來,“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huán)中以應無窮”(《莊子·齊物論》)。才能“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莊子·齊物論》)。至于“道通為一”,沒有一個思想家會認為自己的思想沒有統(tǒng)一性,而兩行的思路,并不是否認這種思想的統(tǒng)一性,而是針對“一貫”思路朝向唯一中心靠攏收縮的姿態(tài),提出一種非中心的并行姿態(tài)。筆者認為,這才是道家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一種推進之所在。

      藉此,“兩行”思路的第二點在于表明,萬事萬物皆難以通約?!褒R物論是言物之不能齊、不可齊、不當齊、不必齊。先將人籟、地籟陪出天籟,已影個天然生就不能齊的樣子。落到天籟,用‘不知其所為使’,三句將齊不齊都提在空中,蕩漾折到‘無損益乎其真’,見得不當齊之故。又一路騰挪齊之之害,順勢拋出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句,使不當齊不必齊之故,如旋波乍起,愈轉愈深,連用兩個‘不用而寓諸庸’,使不能齊不可齊不必齊不當齊之處,激得浪花墨瀋,點滴淋漓?!粍t不齊則人皆放不下,齊之則人皆分不開,不如付之一夢,齊與不齊,請君自認”。“齊”的思想,就是要達成認同,或者高度統(tǒng)一的意志。但是,莊子透視儒墨諸子的學說,已經覺察到這一思路所內含的偏頗性與極端性后果。

      實際上,“兩行”思路在老子那里早有體現(xiàn),表現(xiàn)在“抱一”而非“據一”的觀念上。王夫之認為,“據一以概乎彼之不一,則白黑競而毀譽雜。圣人之‘抱一’也,方其一與一為二,而我徐處于中;故彼一與此一為壘,乃知其本無壘也”?!皳弧?,在老子看來,是有窮事業(yè)的根源所在,“兩俱無猜,妙德之至”。有關“兩行”的思路在莊子對于“一”與“不一”的認識和批判中也有顯露?;蛟S我們可以這樣說,莊子所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不必是一個理直氣壯的宣言,不如說是一個辛辣的譏諷。因為他后面接著又說,“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為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歷不能得,而況其凡乎?”人被這些所謂的“一”役使,會非常被動?!肚f子·大宗師》說,“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與天為徒,其不一與人為徒,天與人不相勝也?!焙挠⒄f,“不相勝,言兩邊恰好也”。因為“抱一”,老子一書中也特別強調自的問題?!按镒员?,而天乃脫然”?!靶膹浖闭邫C彌失,是彌堅者非彌甚。前機已往,追而綴之,如食已飫而更設。后機未至,強而屬之,如形已具而更駢。道數無窮,執(zhí)偏執(zhí)余以盡之,宜其憎乎物而傷乎幾也”。這里的意思是說,一貫的思路的人,往往是心很急的,這個時候或許就會造成很多“余食贅行”的后果。孫以楷指出,“讓一切合乎規(guī)律地發(fā)展,讓萬物自己變化,讓人民自己安排生產與生活;你不用擔心人民自主會生出亂子……”。

      在兩行問題上,王夫之也這樣說,“不分彼此而兩之,則寓諸庸者,彼此皆可行也,無成心也,不勞神明為一也,不以無有為有也”。他又進一步指出,“可以兩行而無不齊于適得,則千軌萬轍,無不可行。無不可行,則無不可已,已而合于未始有之本然,以通萬不齊之物論于一。豈離眾論而別有真哉!亦因是已之而已”?!肚f子雪》里面認為,兩行的意思說白了就是“兩便”。比如說,莊子里面說,儒家講五常,所謂仁義禮智信,對于社會來講,當然尤有功效??墒?,當這種東西被絕對化和普遍化之后,我們可以看到,盜跖在其強盜生涯中,也是將此作為衡量一個盜賊合格與否,衡量一種盜賊的理想值得接受與否的準則。其諷刺性效果毋庸置疑。

      康德在其哲學講解中提到二律背反的問題,他認為,宇宙論的二律背反問題,在于我們將infinitum(無限)與indefinitum(無限定)混為一談。當人們談論宇宙之類的事物時,人們實際上不是像我們的感性直觀所面對的對象那樣,去觀待宇宙這一事物的;實際上,人們只能依據既有的經驗,在不斷的回溯中,自己認為獲得了對宇宙這一事物的直觀,而這不過是一種想象的綜合體而已?!扒f子的‘以明’法,實際上就是‘二律背反’具體而微的形式,它的目的和康德‘二律背反’的用意是一樣的,也是以打破知性遮蔽為己任”。

      莊子與東郭子有一個對話,涉及道的“無所不在”與“每下愈況”問題。若按“一貫”思路,道要么類似于某種泛神論,道無所不在即具有分有論的色彩。要么則走入神秘主義的思路??梢?,“兩行”思路針對“一貫”思路的革命性突破,將中國文化的人文理性化特征更加鞏固下來。孫以楷說,“東郭子問題的提出就已經是不通了。其問道在什么地方,‘在’,從時空上限制住了對象,即為一獨立的實在,道作為理性的對象,本非一獨立的‘在’。如果問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何在?牛頓也只好說‘無所不在’。道寓于萬物之中,無逃于物又自非一物,所以物物有際而道與物無際,它只是萬物之間的關系或變化的原則”。莊子說,“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王夫之解釋說,“畸人而侔于天,則猶寧而不可攖也。彼此皆相造于道,則可以相忘。世俗之禮,一攖也,何不寧乎?”意思還是說,孔夫子試圖以仁義之道來彌合人群,就像用水來彌合魚群一樣,所謂“道縫其間”。但如何來理解并進行這種彌合,就存在差異。在道家的“兩行”思路看來,儒家的仁義之“一”之“一貫”的思路,具有震蕩破壞效應。

      兩漢時盛行天人感應說,何以如此?或許就是“一貫”與“兩行”思路交織下的歷史因果產物。莊子講天人不相勝,荀子講天人相分,陰陽五行派突出天人感應。在“一貫”與“兩行”的歷史因果效應中,出現(xiàn)天人感應的思潮就不足為怪。莊子的問題在于“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的指責不無道理。莊子對儒家為代表的“人為”即人文展開批判,而荀子的進一步批判之姿態(tài)則在于突出性偽這一命題。性偽不是別的,就是在天人之際問題思考的大背景下,對人文或是人為活動的一種人性新解釋。在荀子看來,人為不是別的,乃是人類針對天道的解釋與把握。“兩行”雖然有其功績,但也有缺陷。就好比理想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一樣,現(xiàn)實不是全然被動的、一成不變的,理想也是如此。對于這種動態(tài)交織的關系的認識成為天人感應思潮的思想背景。社會的發(fā)展,離不開人為的創(chuàng)造。馬克思強調勞動對于人性認識的重要性,蘊含著不勞而食非人也,或者說不勞而食廢人也。所謂的勞動,并不是機械地勞動,而是在勞動之中建立起諸種關系,人與自然世界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等。當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時,就會產生出或者人為創(chuàng)造設計出某些“類人”的事物,比如“法人”。佛教文化面對這種局面,又會何處下手呢?針對儒家的“有”進行“假有”的改造,針對道家的“無”進行了“空性”的改造,這是佛教文化與中國固有儒道文化的相關性表達了。

      3.佛教文化:“三是”的思路

      大乘佛教之盛行,與中國固有文化相比,強調“無所得”的精神。如下是禪宗史上的一段公案:

      有一僧,密聽,只不聞末后一轉語。請益其僧,僧不肯說。如是三年,執(zhí)侍巾瓶。一日因疾,僧云,某甲請舉前話,不蒙慈悲,善取不得,惡取去。遂將刀向前云,上座若不為某甲舉,即殺上座去。僧悚然云,闍梨且待,我為汝舉。乃云,直饒將來,也無著處。其僧忻然禮謝。

      所謂的“無所得”,即是對奇跡意識或剩余物意識的批判與祛除。這一批判乃中國佛教“明心見性”核心理念的根本所在。玄妙之物以及求玄求妙的意識,非中國佛教的追求?!耙蚓壦ǎ艺f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薄靶?、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贝祟愓f法,都以空、假、中“三是”偈為核心思路???、假、中是因果統(tǒng)一性(體)的體現(xiàn),反映出佛教緣起學說之特色。佛教于中國原有文化的推進,乃立足于“三是”思路,集中在“假”上做學問,此即緣起學說的中國化表達。“假”作為“三是”之一“是”,在人文與自然的問題上有推進。換句話說,在徹底的自然與徹底的人文之間,“假”對之有進一步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就是領會到“無所得”的明心見性意識。

      “三是”思路的第一點就在于指出,自然觀念屬于因果觀念中的無因論。佛教入中國,與道家道教的矛盾最明顯。整體來看,主要反映在緣起與自然觀念的論爭上。佛教界往往認為,自然的觀念是一種無因論的看法。比如說,三論宗吉藏法師批判中國固有的自然觀念,他說,“汝因不自然得自然,則是相因,不自何名自然。又問,汝有不自然,則自然理不遍。若無不自然,云何有自然。若言實是自然,但妄執(zhí)成不自者,是亦不然,即此妄執(zhí)亦是自然,云何有不自然?”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論敵方)是因為不自然的事物而得出自然之道,那么,你所說的自然其實也離不開不自然,“不自”當然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然了。而且,如果有不自然的話,就違背了自然之理的普遍性,如果沒有不自然的話,自然的說法又多此一舉。假如又說本質上是自然的,因為虛妄而導致不自然的話,也不能成立,因為所謂的妄執(zhí)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哪里有什么不自然呢?吉藏法師對于自然觀念的批判可能也存在某些偏差,但我們這里要認識到的是,包括吉藏法師在內,佛教對于自然觀念的批判,往往是將之與無因說聯(lián)系在一起。藉此而強調佛教因果觀念的統(tǒng)一性把握,應該才是其本懷。

      因此,佛教“三是”思路的第二個方面就集中于因果統(tǒng)一性(體)的認識。“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作為中觀學派的方法入手,反映出大乘佛教的基本世界視野,也是中國佛教最為突顯的特征。

      就法相唯識宗而言,這一宗派從“唯識無境”入手,突顯大乘佛教因果緣起正理。所謂唯識,主要以第八阿賴耶識為主干而建構的八識學說,經由《成唯識論》這一經典而有概括的表達。第八阿賴耶識,主要說明因果何以可能的問題。阿賴耶識的漢語意譯為“藏識”,有三義,能藏、所藏、執(zhí)藏。第八識還有其他名稱,一為種子識,以阿陀那識說明之,“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種子識這一維度主要著眼于因果統(tǒng)一體的“因”這一視角。又名異熟識,即果報識,這是從果的角度來說。但是,同體而異名所彰顯的,乃是因果統(tǒng)一性的問題。因果不能割裂而毫無關聯(lián)性,因果也不可能完全同一,二者彰顯的是不同側面的關聯(lián)性視角。換言之,第八識(或“心”)也不能獨立固存,要通過因果的關聯(lián)性視角而得到理解與把握。

      “野狐禪”這一公案為人所熟知,何以“不落因果”而墮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禪師為其轉說一句“不昧因果”,何以能脫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間一字之差,實有天壤之別。佛教認為,萬法不離因果。流轉因果與解脫因果,著重點皆在于因果統(tǒng)一性的把握上。因此,所謂的因果統(tǒng)一性(體)并非某種自性或實體的特出,毋寧說是空性意識的綻放。這就是因果統(tǒng)一性的認識。就哲學思考而言,這就是有關條件性、關聯(lián)性問題的思考。

      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則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v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于此。……若法性生一切法者,法性非心非緣,非心故而心生一切法者,非緣故亦應緣生一切法。何得獨言法性是真妄依持耶?若言法性非依持,黎耶是依持,離法性外別有黎耶依持,則不關法性。若法性不離黎耶,黎耶依持即是法性依持。何得獨言黎耶是依持?……龍樹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挠鞣ㄐ?,夢喻黎耶,云何偏據法性黎耶生一切法?當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

      此即天臺宗智者大師核心思路的解說,非縱非橫、即縱即橫為其視角。智者大師所言的“尹字三點,非縱非橫”,更能夠說明因果統(tǒng)一性問題的認識思路,此即“三是”思路的天臺宗展示。相對于中國固有的儒、道文化之“一貫”與“兩行”思路,新的“三是”思路體現(xiàn)出中國文化的演進,乃中國文化融合之路的預演。不需啟靈于上帝或神靈,基于現(xiàn)實世界的思考,新鮮的文化成果在交融中出爐。沒有這樣的文化創(chuàng)新,很難想象宋明理學發(fā)生的可能性?!耙匀Хń砸蚓壣枪剩杭纯占僦?,三諦互具,非縱非橫。故荊溪云,三德三諦三千,皆絕言思是為妙境?!薄皢枺簣A伊三點人皆會,洛浦家風事若何?師曰,雷霆一震,布鼓聲銷”。就是后來居上更為興盛的禪宗,其僧侶亦清楚佛教這一核心思路,即“三是”的思路?!皥A伊三點水,萬物自尖新”?!懊匀抡?,三惑以之紛紜。悟三諦者,三觀由之法爾。其體本自非縱非橫,厥修由來不并不別。茍得一而失二,則圓伊之體乖?;驗楸硕鴪?zhí)此,則惡叉之惑聚,又烏足以稱圓修哉!”我們可以這樣說,中國佛教“三是”思路,不僅僅是印度佛教的中國化表述而已,更是針對著“一貫”、“兩行”的中國固有思路,有相當程度的融合與推進。這就為后世理學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全方位的文化融合,奠定了思路和基礎。

      結語:三缺一

      儒道釋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主流,其核心理念與思路皆有差異性,但最終能夠達成會通的局面。這是中國文化特色的最為明顯的表達。儒家學說所奠基的人文理性精神,道家文化所強調的自然觀念,以及佛教文化所強調的因果學說,最終都在有關心性哲學思考的問題意識下走到了一起。正如人們在進行麻將的游戲時那樣,在中國歷史的不同時期,因應于不同的時代問題,三家的學說就有了隱顯的差異。當面臨世界文化潮流乃至全球化時代,中國文化或許就處于這種三缺一的格局。我們需要真誠面對包括西方文明在內的其他一切文明,新的文化融合與會通自然且必然地呼喚新的智慧。

      注釋:

      ①張豈之主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核心理念讀本》,學習出版社2012年版。

      ②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肖永明教授對筆者有啟發(fā)。

      ③謝陽舉:《道家對文化和自然相互異化問題的診治》,《暨南學報》2012年第10期。

      ④“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見《莊子·外物》。

      ⑤[宋]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藝文印書館1965年版。

      ⑥[清]魏源:《老子本義》,《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

      ⑦《法演禪師語錄》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34年版。

      ⑧《無見睹禪師語錄序》,《卍續(xù)藏經》第70冊,京都藏書院1975年版。

      ⑨《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十三,《卍續(xù)藏經》第73冊。

      ⑩《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第十三,《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7冊。

      猜你喜歡
      核心理念莊子佛教
      《世說新語》與兩晉佛教
      天中學刊(2022年2期)2022-04-27 06:03:56
      佛教藝術
      以師為本:學校發(fā)展的核心理念
      《莊子說》(二十二)
      《莊子說》(二十)
      中老年健康(2016年8期)2016-10-17 02:03:46
      《莊子說》(十四)
      中老年健康(2016年2期)2016-03-26 09:00:33
      《莊子說》(十五)
      中老年健康(2016年3期)2016-03-26 02:04:52
      論佛教與樸占的結合
      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的六個核心理念
      社會穩(wěn)定風險分析常見誤區(qū)及核心理念闡述
      淳安县| 宁陵县| 辽源市| 灵璧县| 和田市| 南昌市| 沙田区| 博兴县| 错那县| 洮南市| 彭州市| 若羌县| 明光市| 通城县| 遵义市| 同德县| 雅江县| 安福县| 海伦市| 临潭县| 合山市| 柳州市| 启东市| 永仁县| 溆浦县| 阳山县| 友谊县| 海门市| 福清市| 台山市| 海兴县| 宁远县| 葵青区| 台山市| 鄂托克旗| 沁阳市| 扶风县| 历史| 庆城县| 阳江市|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