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全民,徐月紅
(1.江蘇警官學院,江蘇南京21003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南京210044)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并把它提升到教育方針的高度?!傲⒌聵淙恕笔切聲r期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核心所在,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而中學校園暴力問題近幾年頻繁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中學校園暴力很容易淪為一種典型的越軌行為,導致學校教育的失序,讓身處校園的中學生提心吊膽、校園外的家長憂心忡忡、學校的管理工作者焦頭爛額,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呵護好祖國的花朵,讓他們專心汲取知識,將來安身立命、報效祖國,是社會和國家應盡的責任。李克強總理曾在關于校園暴力的批示中指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1]校園暴力事件的頻繁發(fā)生,不僅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更沖擊了社會的道德底線。如果把它視若無物、放任不管,終有一天會讓全社會為其買單。因此,亟需對校園暴力事件進行深入研究,尤其要加強中學校園暴力防控研究,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和控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所謂中學校園暴力,是指在中學(初中和高中)校園內或周邊發(fā)生的給教師、學生造成精神上、身體上的傷害,對校園秩序、社會治安造成危害的一種破壞性行為。具體來說,只要是發(fā)生在此類學?;蛘邔W校周邊,對中學生及其老師的身體傷害、財產侵害、名譽打擊、精神虐待等行為都可視作校園暴力。挪威從事暴力學研究的專家唐恩·奧爾屋斯把校園暴力分為五種類型:肢體暴力、言語暴力、關系暴力、性暴力和網(wǎng)絡暴力。從我國國情來看,這一分類亦符合我國中學校園暴力特征。[2]與傳統(tǒng)的物理攻擊為主的校園暴力不同,當前中學校園暴力的種類越來越多,性質越來越惡劣,且低齡化趨勢明顯,女生欺凌現(xiàn)象嚴重。中學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包括在校學生、教職工、學生家長、離校的問題生以及社會上的其他不法者,本文主要側重在校的問題學生。中學校園暴力因其暴力傷害性質,會給參與暴力事件的雙方帶來極大的傷害。這些傷害不僅僅使受害人身體受到侵害,更可能對雙方家庭、學校乃至社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
中學生是中學校園暴力的首要受害人,往往會在校園暴力中直接遭受各種暴力侵害。在公共衛(wèi)生學的領域內,校園暴力被認定為對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危害的“源泉”,同時體現(xiàn)流行病學的部分特征。一方面,被侵害的學生身體直接受到傷害,嚴重的甚至會致殘致死;另一方面,校園暴力會給被侵害人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傷害。中學生正處于心理逐漸成熟的關鍵時期,校園暴力常常會使被害學生發(fā)生情緒波動、心情壓抑、學習生活的積極性遭受打擊,出現(xiàn)抑郁甚至輕生的念頭,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對其后續(xù)的成長過程極其不利,乃至對以后的成年生活都會有很大的負面影響。[3]無論是欺凌者還是被欺凌者,步入社會以后都會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心理問題,而這些心理問題常常是違法犯罪的誘因。
中學校園暴力不僅對中學生造成直接的身心危害,還會對學校正常的校園生活、教學秩序造成不良影響。在發(fā)生了校園暴力的校園里,老師作為校園暴力的直接見證者,除了直接承受暴力威脅,還要承擔來自社會各界的譴責,承受著極大的心理壓力,這會導致他們難以專心教學甚至會擔心失責而影響教育工作的前途。[4]同時,發(fā)生校園暴力的學校學習氛圍、學習秩序都會受到嚴重打擊,學生無心學習、老師無心授業(yè),學校的學風和形象遭受嚴重損害,直接影響學校的建設發(fā)展。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是學校教書育人的前提,如果在校師生常年籠罩在校園暴力的陰影下,無論是學校還是個人都很難取得好成績。
校園暴力的發(fā)生會使得施暴學生的家長承受來自人際交往、社會輿論等壓力,會因支付賠償金而對家庭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同時還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心理創(chuàng)傷。對家庭而言,這種變故無疑是嚴重的甚至毀滅性的打擊,使得施暴者的家庭被冠以惡名,難以正常地在社會上立足。[5]而受害者的家庭則會長時間籠罩在暴力侵害的陰影中,終日承受著暴力帶來的負面效應,會對學校、社會失去信心,難以正常生活。
縱觀我國發(fā)生的諸多校園暴力事件,其特征明顯,種類繁多,這是因為校園暴力在發(fā)生過程中會受到外界諸多因素的干擾,由此引發(fā)不同主體的校園暴力事件。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概括為兩大方面,即內因和外因。內因方面主要是心理方面,包括被害人和實施主體的心理因素;外因方面主要是家庭和社會等一些外部環(huán)境因素。[6]
身體正處于成長期的中學生,在心理方面也處在敏感和關鍵的發(fā)展期,價值觀念還不成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比較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易沖動、好模仿、比較叛逆,容易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容易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我行我素、不計后果的個性。根據(jù)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當前階段的中學生在安全、愛、尊重、自我實現(xiàn)、生理等五種需要中,除了自我實現(xiàn)以外,其余四類基本實現(xiàn)。[7]在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下,大部分中學生都受考試、高分等思想的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成績而不重道德教育的功利性教育模式致使大部分的家長和老師過于看重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而忽略了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xiàn),學生要想獲得自我滿足就只能通過考試成績來證明。學校根據(jù)考試成績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這種單一的唯成績論的評價方式,對中學階段的學生自我實現(xiàn)有很大的影響,過分宣揚“第一”“狀元”,造就了大多數(shù)中學生都是失敗者的認知,還容易讓“A類學生”覺得只要成績好,其余的都不重要。這種錯覺往往會把學生往壞的方面引導,讓他們變得自私、目無法紀。另一種情況就是,部分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不能獲得成績上的自我滿足,會對自己產生失望感,失去自信,進而增加對學習的厭惡感,因而變得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沒有學習能力,主動放棄努力學習。而學生又比較愛面子,喜歡證明自身價值,從而導致部分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學生把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方面,于是通過調皮搗蛋、打架斗毆及其他形式的違法亂紀來引人注目。[8]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防止學校過分根據(jù)學生的成績進行選拔和甄別,不斷提升學生全方面的發(fā)展訴求,教師更要提高自身的素質。[9]但歷時18年之久,如今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改革成效。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仍然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排擠而成為“邊緣人”,漸漸失去對學校的信賴感,進而成為受害者或者施暴者,有的演變?yōu)樾@暴力的主導者。
由于學生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不同學生之間產生矛盾與沖突。因為歷史或者政策的緣故,學校被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梯隊,部分學校成為人們心中的“低等學?!?。在這類學校中聚集著大批“不思進取”的學生,由于社會普遍追求高分數(shù),所以該類學校也主要抓學生的學習成績,故而在監(jiān)管上有所失策。部分老師對問題學生教育方法失當,喝斥、排擠甚至變相體罰成為教育這類學生的主要手段,造成部分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服管教。[10]現(xiàn)階段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使得城市教育資源遠優(yōu)于農村,但城市中也存在“名?!迸c“草校”之分。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更加體會到這種教育不公。受到等級制度劃分的影響,部分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校園暴力的傾向;同時,暴力、越軌等問題的存在也進一步惡化學校的外在環(huán)境。[11]一部分被排擠出校園的學生甚至會有報復社會的心理和行為,成為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一大隱患。學校對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滯后使校園暴力沒有得到有效的避免,對一些可能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的苗頭,學校教職工通常缺乏防控意識和能力。師生間缺乏必要的溝通交流渠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不能及時向老師反應,從而使問題不斷積累,矛盾逐漸惡壞,最終發(fā)生校園暴力事件。
中學校園暴力事件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和文化背景差異外,還受到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智能手機、IPAD等的迅速普及,中學生較以往有更多渠道接觸到網(wǎng)絡媒體散布的暴力、色情信息。因社會上某些媒體缺乏社會責任感,經(jīng)常散布夸張、不實的誤導性報道,加之理解力、辨別力不足,卻善于模仿,中學生對在網(wǎng)上接收到的信息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受暴力題材的信息蠱惑,中學生很容易對這些錯誤信息進行復制模仿,甚至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12]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后,由于校規(guī)約束力有限,學校無法對施暴者采取剛性有力的處罰措施,能采取的處罰大多都是對違紀學生進行不痛不癢的口頭批評,達不到教育警醒的作用。另外,受害者及其家長由于害怕來自校園的二次傷害,大多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唯恐遭受打擊報復,這反而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越來越張狂,更加肆無忌憚。更重要的是,實施暴力的中學生多因為年齡在18周歲以下而很難受到法律的制裁。根據(jù)我國1991年《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guī)定,學校必須完善相關制度建設,減少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并將保護未成年人的安全放在首位。[13]現(xiàn)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一些其它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都強調保護未成年人的權益,但對未成年人違法施暴的處理和善后卻未作明確規(guī)定,這導致校園暴力行為發(fā)生以后難以有法可依。施暴者實施暴力卻可能得不到相應處罰,漸漸喪失罪惡感;許多暴力事件只能由學?;虍斒路郊议L協(xié)調解決。[14]筆者以為,這些因素都助推了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15]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抓住了教育問題的本質,為學校在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國今后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方向。學校要篤行育人為本、厚植立德為先的辦學精神,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過程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傲⒌聵淙恕睂χ袑W階段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校要將德育課程的開設作為重點項目,不斷向學生傳遞德育知識。要重視學校的德育工作建設,重視德育和校園文化建設,加強過程管理,拓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家校聯(lián)系,進而減少中學校園暴力事件。[16]由此,塑造中學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培養(yǎng)中學生的個性與道德品質,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在中學生的內心深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其未來的學習與工作。
任何社會都強調“德”的重要性?!傲⒌隆睘槲覈糯叭恍唷敝?。學校要堅持以德樹人,堅持全人培養(yǎng)為基本目標,樹人先立德,這主要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培養(yǎng)和建立。德育應該是智育中最重要的考量點,學生只有在具有健康心理的前提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在學校生活中,要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進行全方位培養(yǎng),不斷用德智教育促進學生的智力教育,促使學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17]中學階段正是學生樹立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作為教師應當成為他們的指路明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堅持德育為先,相互團結與幫助,不斷傳遞正能量,防止小團體的出現(xiàn)和蔓延,鼓勵學生用合法、合規(guī)、合理的方式去處理棘手的問題,而不是以暴力方式去解決。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大我和小我意識,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堅持全員以德育人,全體成員都要樹立德育意識,這里面包括學校領導、老師、學生,都要參與到德育建設的隊伍中來,建立老師、管理者、學生、學校工作人員都參與到德育建設中的良好機制。[18]學校不應當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素質的唯一指標,要注重學生的多種素質和諧健康發(fā)展,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做準備。
貫徹實施“立德樹人”的目標和教育理念,須從學校的德育水平提升上抓起,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每個老師都要堅守一顆純粹的“匠心”,不忘初心。充分發(fā)揮德育副校長的作用。負責德育工作的領導應當從學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制定一套完整的德育實施方案,引導學校朝著正確、合理的德育方向發(fā)展,并且在日常管理中突出班主任對學生德育工作的指導作用,不斷用德育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19]作為教師,應當學會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批先進的、具有典范性的高質量師資隊伍。在德育工作的開展和教育過程中,班主任發(fā)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班主任要潛心研學,了解每一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發(fā)展?jié)摿?。[20]處理各類道德問題之前,要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處理問題時,要秉承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分析事件;處理問題后,要及時歸納總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要求班主任樹立德育意識,深諳德育規(guī)律,提升德育素質,提高業(yè)務能力,明確擔負的責任,掌握德育方法教育和指導學生,進而提高自己的德育工作水平。學科專任教師在“立德樹人”的教育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罢n程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盡量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誨人熱心,結合所教授的學科特點間接滲透德育基礎知識。每位教職員工都要篤行育人為本、厚植立德為先的辦學精神,堅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相結合的機制,達到時時可以育人,事事可以育人。
教師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資源,德育可以踐行兼職導師制。實施此種制度的目的是讓負責德育的老師及時關注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與變化,針對部分心理有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疏導和教育。作為德育老師,要執(zhí)教專心、為師仁心,根據(jù)每位學生所處的不同境遇,制定不同的輔導計劃,并做好后期的追蹤指導工作??梢越柚⑿拧Q等社交軟件及時了解學生的近況,針對不同的狀況實施不同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和教育,將學生的心結打開。[21]文化對學生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通過微信群定期推送一些德育方面的文章,實行文化育人。制定中學校園暴力的自我保護演練制度。校園暴力事件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不斷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才能防止在不可控的暴力事件中受到傷害。學校作為學生陽光成長的主要陣地,應根據(jù)校園暴力的危害性組織學生進行自我防身演練,增強學生對校園暴力事件的了解,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在遇到此類事件時能夠從容應對,減少傷害。學校要制定應急處置預案,完善各種技術措施,便于在緊急狀況發(fā)生時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校園暴力帶來的二次傷害。要從源頭上遏制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提前做好預警機制。事先的預防比事后的補救更有效,化解情緒火藥桶,避免其爆炸,比什么課程都重要。校園暴力事件發(fā)生后要按照應急處置預案中的程序,第一時間進行上報,事件處理過程中要堅持公平的態(tài)度,將信息進行公開,減少被害人所受到的傷害。配置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定期開展心理咨詢課,減少學生的心理問題。健康的心理與良好的抗壓能力,才是一個孩子終身的財富。[22]
所謂的德育網(wǎng)絡,就是要充分發(fā)揮學校、家庭和社會在學生德育建設過程中的積極作用,使三方面教育互為補充,通過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教育具有各自的職能和優(yōu)勢。[23]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要切實擔負起教書育人、服務育人以及管理育人的責任。學校教育是核心,要主動與社會和家庭建立良好的關系,共同營造良好的氛圍。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基礎作用,家庭教育是以血緣親情為基礎的教育,教育的主體是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以行導人,以情感人,潛移默化地進行教育。[24]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可以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好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學校和社會通力合作,加強學校周邊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治理與保護,為學校教育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逐漸減少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充分發(fā)揮德育網(wǎng)站的作用。德育網(wǎng)站要注重內容的教育性,同時不能忽視規(guī)律性和趣味性,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并理解網(wǎng)站上的內容,從而促進自身德育的發(fā)展和完善。不僅如此,網(wǎng)站作為網(wǎng)絡時代的產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學校德育教育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不僅對于學生有比較強的教育性,還可以作為家長和外界人士了解學校的一個窗口。通過網(wǎng)站的建設和使用,使家長與學校之間有更加密切的聯(lián)系,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和學校的情況,學校也可以及時將學生的狀況轉告家長。學校應定期舉辦校園防暴專題講座,讓學生認識校園暴力的危害,實施暴力應得的懲罰以及面對校園暴力該怎樣去應對以避免受侵害或讓傷害最小化。[25]防暴教育與普法教育應齊頭并進,加強學生法律意識,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讓學生明白校園暴力實施者會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被害者又有什么樣的法律權益。
學校德育體系是一個綜合大系統(tǒng),既包括我們所了解的品德、德行教育,也包括藝術、體育、科技和衛(wèi)生等方面。從目前來看,有很多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形式是多彩多樣的,活動的內容非常豐富,通過開展這些德育活動,對學生的品德培養(yǎng)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如果要切實提高學生德育的時效性,減少校園暴力的發(fā)生頻率,學校還需對學生的言行以及相關的德育工作進行合理的規(guī)范。優(yōu)良的校風學風是人才脫穎而出所仰賴的“空氣”,學??梢酝ㄟ^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升國旗、開班會、家長會、開學典禮等,豐富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徑,不僅起到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作用,還可以讓學生懂得禮儀和感恩,逐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從而遏制校園暴力的發(fā)生。傳統(tǒng)封閉的德育方式,難以適應現(xiàn)實發(fā)展需求,應該由開放的德育方式取代,并且在開放的德育過程中,注重增加學生喜愛的實踐活動,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26]在德育過程中,老師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給學生樹立好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向學生傳遞應有的正能量。學生在學習榜樣的過程中,既有利于其個性的發(fā)展,還能對其全面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學??梢酝ㄟ^懸掛英雄、名人的畫像的方式,來激勵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從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發(fā)展內因和外因的基本范疇來看,學校是校園暴力防控的主導,學生是校園暴力防控的主體。尤其對于中學這一學段而言,學校和學生是校園暴力防控的內在條件,法律法規(guī)、治安秩序維護、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等可以被看作校園暴力防控的外在條件。中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作為未成年人的他們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還不完全成熟,容易被新事物誘導和誤導,容易產生逆反心理而走極端,而且安全防范意識薄弱,自防技能偏差,極易受到校園暴力風險因素的侵襲。本研究是以“立德樹人”為視角開展的中學校園暴力防控研究,把握了學校和學生這一研究的邏輯起點,同時輔之以影響校園安全的外部因素進行綜合研究,形成“立德樹人”背景下的中學校園暴力防控對策。當然,關于校園暴力防控的研究,尤其是針對中學校園暴力的防控研究,是一個綜合性大課題,不僅涉及到教育學、管理學,還與社會學、心理學、生理學、政治學、法學、安全學等學科息息相關。中學校園暴力防控研究并不僅僅是對過往事件的總結性研究,同時還要與時俱進針對校園暴力類型、暴力手段的新變化、新趨勢開展前瞻性防控研究。從這一綜合性研究層面來看,我國中學校園暴力防控任重而道遠。在此現(xiàn)狀下以“立德樹人”為視角開展中學校園暴力防控研究,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