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鐘 蕓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轉換,就是教育者根據(jù)時代背景和教育情景的特點和要求,根據(jù)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習慣,調適和改變自己原有的話語方式,以受教育者更愿意和能夠接受的話語來表達和傳遞教育內容,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1]。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的核心。根據(jù)話語理論,話語構成要素主要有六個方面:話語間性、話語語境、話語預設、話語交往、話語內容和話語形式?!八枷胝谓逃捳Z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是多種話語要素的有機結合,其主要構成要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間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語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預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形式。”[2]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轉換在這六個方面都有所體現(xiàn),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實踐中的矛盾和問題也存在于這六個方面:
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間性來看,由傳統(tǒng)的“單向的教育者主體霸權”向“多元主體間性”轉向時,高職思政場域中出現(xiàn)教育者相對受教育者事實存在的話語優(yōu)勢以及受教育者自愿放棄主體性。
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呈現(xiàn)出:教育者是主體,學生是客體,主體向客體講述知識,灌輸理論。這一過程飽受詬病,被認為是“單向的主客體”關系,會導致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話語不平等,產生教師的話語霸權,師生間溝通無法實現(xiàn),教學效果喪失。話語轉換論者提出擴大被教育者話語空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同為主體,共同參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建構,師生間關系是平等、共生、互動的主體間性關系。但高職思政教育話語轉換的實踐卻是殘酷的,受教育者——高職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對政治知識和思想道德知識學習不足,導致了他們對思想政治話語缺乏基本的言說能力。筆者做的抽樣調查發(fā)現(xiàn):20%的同學對“概論”課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并不清楚,也不能對“基礎”課中的“三觀”做基本描述。50%的同學不能用稍微精準的語言敘述思政課的基本概念;在偏理工的高職生中即使是手捧手機的朗讀,也難以將思政術語讀準確;55%的理工類高職生對思政課的基本術語難以完整表述,對思政課的核心議題不知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當教師給出采用“對話”或者“我說你聽”的授課方式的選擇時,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你講我聽”主動放棄主體性,在學習中期望依附于思政課教師的話語系統(tǒng)。同時,就多元主體間性而言,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呈現(xiàn)出缺乏中心議題的自說自話的“無政府狀態(tài)”。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語境來看,為適應當代語境,思政話語應向現(xiàn)代話語和生活話語轉向,但思政話語的終極關懷與小確幸的個體化生存產生矛盾,教師出現(xiàn)失語。
“時代是話語永遠的語境,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生命力從根本上說在于同自己時代的現(xiàn)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體現(xiàn)出時代的特質?!保?]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語境是“總體政治化社會”和“全能型國家”的社會環(huán)境,其時,政治、道德話語是人們生活的日常。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政治話語逐步淡出了人們話語的中心,道德話語也不再是人們生活的日常?;谶@樣的思政教育環(huán)境,話語轉換論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應該向“現(xiàn)代性和生活化”轉向。這無可厚非,但他們語義中的“現(xiàn)代性和生活化”是籠統(tǒng)的。新媒體時代所謂“現(xiàn)代性和生活化”語境呈現(xiàn)出即時性、多變性、場域性、靈活性等特征,這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知識”是矛盾的,高職思政課的“知識”是宏大的、政治性的、思想性的、政策性的,這一話語系統(tǒng)與高職生所感知到的日常生活和個體化生存似乎并無關聯(lián),掌握這樣知識的教師在學生面前是失語的?!氨M管他們還在不斷言語,但無人聆聽,沒有對話……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出現(xiàn)了集體失語狀態(tài)。”[4]另從對比來看,這一現(xiàn)象在更高層次的高校不甚明顯,在那里,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現(xiàn)代性和生活化的話語”轉換造就積極主體間性,因為更高層次的學生自我定位是精英,精英的生活與政治是有關聯(lián)的。這種政治無涉語境中的高職生,娛樂化是他們的生活需要,諧謔是他們的生活話語,解構一切價值是他們的生活價值,面對瑣碎的生活,甚至話語本身成了他們摒棄的對象,沉默不語或自娛自樂地對待各種信息話語。
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預設來看,師生間沒有共同的話語預設,高職思政教育話語轉換表現(xiàn)出師生間的無語。
預設是話語的前提條件,說話或寫作時假定對方已知曉的信息?!邦A設其實質是一種心理認知過程,是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對相互認知語境的一種假設?!保?]在話語產生過程中,話語的參與者要成功進行交際,參與者之間必須具有一系列共享的假設,達到一種觀念交流上的求同存異。盡管語言使用者在運用語言時很少會注意到自己正在使用假設,而且也很少注意到語言接受者也使用這些假設來理解,但是這種共享假設是存在的。沒有它們,話語理解就不可能實現(xiàn)。由于高職生基礎教育階段就開始對思政話語(甚至一切話語)疏離或屏蔽,因此他們對于政治的、道德的、甚至社會生活領域等失去了想象和言說能力,一切跟個人無關的事情都不是理解范圍內的事情,即使跟個人有弱相關的事情也是不可理解的。部分高職生對生活失去了話語言說能力、對社會問題失去了話語激情、對老師失去了話語真誠、對他人失去了共情通感的能力。此時,話語預設是教師自己的預設,而學生并不關心,更談不上認同這種預設。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交往來看,那種充分參與的、絕不強制的話語交往轉換變成了各自為陣的話語失范。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質上是一種話語交往活動。所謂話語交往是指人們以語言為媒介,基于生活世界的背景知識,就思想文本和社會實踐的意義進行的主體間的話語互動,它主要表現(xiàn)為主體間通過語言來提出見解、質疑、評判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交往則是將國家主流話語主題化,在教學過程中與受教育者一起呈現(xiàn)觀點、話語互動,形成認識—認同—內化的教育鏈,達到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需要具備在現(xiàn)實社會中與他人交往和遵循規(guī)范的能力,并且交往的過程“排除強制、排除論證有效性要求以外的一切動機”[6]。通俗地說,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學生理性的參與、圍繞主題的討論、質疑、批判、辯護,從而達到內化某種理論的目的,整個過程的前提不具備某種明顯的強制性和目的性。而現(xiàn)實中,學生們流行一句“結論是既定的、內容是熟悉的、套路是明顯的”來調侃思想政治教育。課是課表上安排的,話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討論起來不知道從何說起,貌似一切都很熟悉、但又講不明白,高職層次的師生間難以對話、討論、質疑、批判、辯護,在思政課上就是不張嘴。這導致高職思政教育中既不存在霸權,也不存在愉快的精神交往,互不干擾才是融洽。高職生連反對老師的觀點的想法、能力和時間都沒有,手機成了教師的“公敵”,因為手機上的話語是學生可以選擇的熟悉的話語,手機上的互動可以愉悅自己,不必思考既無用又因無知而痛苦的深刻的社會問題,師生間話語交往失范。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內容來看,迎合學生口味的話語內容常常偏離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規(guī)范的話語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是根據(jù)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針對受教育者的思想實際,經教育者選擇設計后有目的、有步驟地輸送給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等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核主要由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話語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是國家對其成員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具體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具有政治和道德價值定向的屬性。”[7]而話語轉換論者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常常用心理疏導、多學科話語進入等方式,悄悄置換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將立場鮮明的思政課話語變成了模棱兩可的雜語、閑言碎語。誠然,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與時俱進,將人類精神生產的優(yōu)秀成果及時整合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容體系之中。但是每個國家的公民都具有每個國家獨特的政治認同和道德判斷能力,每個國家的公民都應該具有屬于本國的國家話語,這是一個國家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用娛樂的、迎合大眾口味的、政治無涉的話語內容取代思想政治話語,不僅是不自信的表現(xiàn),也最終讓高職生在思政課學習中一無所獲。
“語言不是外在于‘生活’,外在于‘人’的工具,而是‘生活’和‘人’的存在方式”[8]為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適應,高職思想政治課教師們大多能夠將理論話語轉換成生活話語、教材話語轉換成教學話語、理性話語轉換成感性話語。在話語形式上,采用生活俗語、網(wǎng)絡話語以及娛樂化語言等靈活多樣的表述,呈現(xiàn)形式上包括課堂講授、視頻媒體、微博微信等立體化的表現(xiàn),把理論語言轉換成歌唱、詩歌朗誦、編劇故事等敘事性的情感語言。在這個轉換過程中有時教育者會忽視理論文本是才是核心,篇幅過大的多種感性話語形式也漸漸替換了理論話語的地位,使得學生更加失去理論思維的能力,流于膚淺的政治認知,在通俗話語中曲解文本的原意。
總之,高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換是個充滿矛盾的現(xiàn)實問題。除了以上六個方面的問題外,總體而言,還存在:在向生活世界的轉向中警惕被生活同化的閑語;在向大眾話語轉向中防止被網(wǎng)絡淹沒的失語;在向現(xiàn)代話語轉換中提防被后現(xiàn)代解構的碎語;向情感話語轉換中謹防被娛樂化消費的亂語。作為思政課教育者應對這些問題則要:制訂更為合理的課程計劃和課堂管理制度,將課程目標與學生的發(fā)展目標相統(tǒng)一,也就是說,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只要你完成了思政課教師指定的模塊學習,這個模塊包括聽課、討論、思考、實踐等一系列內容,就可以獲得個人的學分,教師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學習目標通過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來;以學生獲得一定的思想政治話語表達能力、思想政治和道德價值判斷能力為目的,達到教師和學生目標的一致性;堅持思政教育話語的轉換和學生話語能力獲得的統(tǒng)一,強調宏大背景下的細節(jié)敘事和理論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