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學 徐小艷
課程說明
本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是按照應用“參與—體驗—合作”組織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品味古曲,傳承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依據音樂課程標準關于“弘揚民族藝術,理解多元文化——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一內容,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使古曲和合唱有機結合,采用朗誦、模仿、聆聽、演唱、分析、創(chuàng)作等模式層層推進,提高學生對古曲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興趣,更能引導學生提高在歌唱音準、節(jié)奏、聽力以及聲部配合方面的技能水平。
信息技術環(huán)境軟硬件要求及搭建環(huán)境情況
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錄音、錄像、多媒體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
教學背景分析
1.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的學生,這一年齡的學生大部分喜愛流行音樂,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尤其是中國民族音樂尤其是古曲了解較少,缺乏一定的興趣。本課在教學素材方面,甄選了以學生較為熟悉的初中語文課所學古詩——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作詞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陽關三疊》作為主要內容,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九年級的學生正處在變聲期,歌唱音域較窄。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演唱音域;另一方面,初三學生不同于專業(yè)合唱團員,因此,用相對基礎的形式進行合唱,并試著進行創(chuàng)作,進而使學生喜歡合唱這種集體演唱形式,在教學方式的選擇方面,教師以富有感染力的范唱、演奏引導學生大膽地模仿、積極地表現,在實踐參與中感知、體驗古曲的演唱特點。
3.在演唱的情感方面,首先要體會古詩的內在含義,在演唱流暢的基礎上注意音響的強弱對比和句子斷、連的處理,使作品演繹更加完整、飽滿、打動聽者,進而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古詩的朗誦和對古曲的聆聽欣賞,感受古曲蘊含的情感,將古曲和古詩結合,演唱出感情飽滿的古曲,感受傳統(tǒng)音樂之美,提高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興趣。
2.通過對這首古曲的分析,了解中國民族音樂調式的普遍規(guī)律。
3.聆聽欣賞并演唱混聲合唱,體驗集體歌唱之美,進而激發(fā)創(chuàng)作興趣。
教學重點:
學唱古曲《陽關三疊》,了解中國民族調式的特點和一般規(guī)律,有感情的演唱由作品改編的混聲二聲部卡農。
教學難點:
1.模唱及背唱整首作品;
2.合唱時聲部準確進入和調式調性的準確把握;
3.演唱整首作品時情感表達需要的樂句處理。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時間安排導入 1.引導學生朗誦唐詩《送元二使安西》并分析作品內涵。2.介紹古詩與改編的古曲歌詞的差異。學生朗誦詩歌,分析詩歌含義,并體會作品情感。從學生熟悉的詩歌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3分鐘新授 1.播放音頻《陽關三疊》,引導學生跟著音樂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學生聆聽,感受,并在音樂背景下有感情的朗讀歌詞。讓學生接觸古曲,了解古曲和古詩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5分鐘2.提前在黑板上寫上唱名,引導學生唱音名。3.演唱旋律(提醒演唱的是首調),引導學生打2/4節(jié)拍(拍手、腿)進行模唱。4.變化演唱,唱一句空一句,引導學生“模唱接力”。5.引導學生唱出這首歌曲的音階,并找到主音。6.帶歌詞有感情的示范演唱,提示學生注意感情表達唱音名,熟悉調內音;打節(jié)拍分句模唱至完整演唱曲譜。鍛煉學生聽唱能力,模唱接力的形式可以集中注意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6分鐘唱出音階,思考這首歌曲的調式,并回答出來。了解五聲調式。想象歌詞的含義和情境,有感情的演唱。學習民族調式的一般規(guī)律有助于進一步學習民族音樂。以曲帶情,更好的理解歌詞含義,體會作者心境。拓展 1.指揮學生演唱,教師唱二聲部卡農,先在后,然后提示學生注意起始拍,之后在前。2.引導學生打節(jié)拍重復唱主音。3.教師唱一個聲部,指揮學生加入二聲部卡農以及三聲部持續(xù)低音。4.引導學生看課本,聆聽四聲部混聲合唱范唱。學生看教師指揮演唱并聆聽教師演唱二聲部;之后互換。學生重復主音,造成二聲部效果。學生和教師共同合作演唱三聲部合唱。聆聽范唱,體驗混聲合唱,并思考合唱的結構模式。體驗合唱之美,每個人的口、耳、心相互配合,唱出有質量的混聲合唱。18分鐘
課后作業(yè) 自由結組,練習所學古曲,并發(fā)掘新的合唱模式。思考新的合唱形式,課后練習,下節(jié)課進行表演。鞏固作品的同時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不拘一格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并創(chuàng)造機會鍛煉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3分鐘教學反思1.這堂課按照計劃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學生反饋很好,走出教室仍在哼唱,說明學生喜歡,達到了這節(jié)課的目的。2.教學過程中字母譜的運用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找到音高,模唱曲調,是很好的方法,今后可以沿用。3.教師范唱過程中以情帶聲,從識譜開始就引導學生融入作品的感情進行歌唱,可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感情,是很好的方法。4.簡化合唱形式,找到適用于九年級音域和基礎的合唱形式。5.在合唱學習過程中強調主音的音高,造成三聲部持續(xù)低音的效果,既鍛煉了學生的歌唱能力,又強化了樂理知識。6.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多給學生提問題,學生答不上來教師再回答。運用啟發(fā)式教學。7.PPT選用圖片應使文字更加突出醒目。8.可增加古曲介紹的內容,比方說樂器、古曲唱法等,可選用古曲專家的示范讓學生欣賞??傊?,這是一堂比較成功的古曲合唱教學課,換一種方式讓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感興趣,是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