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雅 鄭綠洲
摘 要: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數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能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數學素養(yǎng)。本文從教育的現狀分析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并結合“圓”一章的內容,從數學史、數學思想和數學應用三個方面探析如何滲透數學文化。
關鍵詞:數學文化;課堂教學;滲透;“圓”
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從小學開始到高中畢業(yè),如果在大學期間不選擇繼續(xù)攻讀數學專業(yè)的話,會伴隨一個人十三年的時間。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數學除了應對升學考試,沒有任何的實用價值,每天面對冷冰冰的數學符號,晦澀難懂的定義和理論,枯燥乏味的練習題,很難產生興趣。這一現實的問題促使著教育者開始反思數學教育的價值。數學,作為人類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數學發(fā)展史、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應用和數學美應該有效地融入數學課堂中,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還能領略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一、引入數學發(fā)展史,觸摸數學文化的深遠
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結合相應的知識內容引入數學發(fā)展歷史、數學家的故事等,比如數的產生、符號的來源,介紹科學家在解決某一個數學問題時的艱辛歷程。教學《圓的周長》時,通過引入《周髀算經》的“周三徑一”和祖沖之刻苦運算圓周率的故事,讓學生感受數學家們探索知識的過程,了解數學知識中蘊含的文化背景。
[教學片段]
師: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呢?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有一本數學著作《周髀算經》里提到了“周三徑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師:為什么說“圓的周長大約是直徑的3倍”呢?怎么得出的這個結論呢?
(再現“劉徽割圓術”,感悟“周三徑一”)
繪制圓內正六邊形:
1.在圓內畫一個等邊三角形,其中一個角在圓心上,兩外兩個角在圓上。
2.將等邊三角形繞圓心旋轉一周,得到一個正六邊形。
師:觀察直徑和正六邊形的周長,你發(fā)現了什么?(正六邊形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
師:所以圓的周長就是直徑的3倍嗎?(圓的周長要比正六邊形的多一點,所以是3倍多)
師:這種切割多邊形的方法最早是由劉徽提出來的,他還發(fā)現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14多倍。之后過了100年,我國數學家祖沖之經過刻苦鉆研計算出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的人。
通過引入數學史和數學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滲透數學思想,感受數學文化的精髓
在小學階段,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比如極限思想、集合思想、數形結合思想、轉化思想等等,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本質內涵,將這些思想和方法滲透在課堂教學中。例如《圓的面積》一課,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面積公式推導方法,通過動手在圓內嘗試裁剪發(fā)現可以轉化成正方形來估算圓的面積,接著思考由于兩者相差太大,那么剪成什么樣的圖形才能更加接近圓形呢?在這里留給學生更加充足的時間去實際操作、探索發(fā)現“切割的多邊形邊數越多,面積越接近圓”這一極限的思想方法。對于小學生而言,可能老師就算費力去解釋極限思想,他們也很難理解其本質,但如果將這個思想方法滲透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摸索感受,逐漸地他們就會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這種思想。
三、體會數學應用,探索數學文化的價值
數學源于生活,在教學中要緊貼生活實際,讓學生們在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同時,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認識圓形,掌握它的特征,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為什么車輪要設計成圓形?
[教學片段]
師:我想每一位同學都曾經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車輪要設計成圓形,而不是方形呢?
生1:方形的車輪轉不動,而圓形的邊是曲線,能讓車輪轉動起來。
師:橢圓的邊也是曲線,為什么車輪不是橢圓呢?
(課件動態(tài)展示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和橢圓形的車輪運動過程)
生:橢圓雖然能轉動,但是不像圓形在轉動的過程中很平穩(wěn)。
師:這就是圓形的美妙之處,你知道為什么圓形轉動時很穩(wěn)定嗎?
(結合圓形的知識,感悟“一中同長”的特點)
總結:圓心到圓上任一點的距離都相等,當車輪滾動時,圓心到地面的距離總是等于車輪半徑的長,這樣行駛起來才會平穩(wěn)。除了車輪,還有機械齒輪,轉軸等都是利用了這個特性才設計成了圓形。
通過引入生活中的圓形,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問題,數學的思維分析、解決問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用數學自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促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愿意學習數學,了解數學,親近數學。
參考文獻
[1]張峰,靳燕鵬.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滲透——以負數的認識為例[J].菏澤學院學報,2017(5):138-142.
[2]劉瑩.讓數學文化走進數學課堂[N].云南經濟日報,2017-11-13(2).
作者簡介
張博雅(1990—),女,漢族,湖北襄陽市人,研究生,單位:湖北師范大學;專業(yè):數學學科教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