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光,劉自強,吳艷紅,楊 靜,王 嵐
(四川省人民醫(yī)院輸血科,四川 成都 610031)
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現(xiàn)已普遍應用于臨床。但不同的試劑卡,由于生產(chǎn)廠家不同,操作步驟相異,造成靈敏度差異,導致試驗結(jié)果出現(xiàn)不一致。本研究選取A、B卡2種進口卡和國產(chǎn)C卡進行平行比對,討論其差異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本院交叉配血次側(cè)不合住院病人標本97例。標本均為3 ml的EDTA- K2抗凝全血,3000 r/min 離心5 min,分離紅細胞和血漿,標本均無溶血、脂血、凝集,血清蛋白異常。
1.2 儀器及試劑 (1)試管法:抗人球蛋白試劑(上海血液醫(yī)藥有限公司),恒溫水浴箱(天力醫(yī)療) 及Baso2005-1型離心機;(2)微柱凝膠法:A公司抗人球蛋白Liss/Coombs卡[A卡(批號:50531.02.05)]及其專用孵育器和離心機、 B公司抗人球蛋白Anti-IgG卡[B卡(批號:IGC623A)]及其專用孵育器和離心機、C公司抗人球蛋白Anti-IgG卡[C卡(批號:201511003)]及其專用孵育器和離心機。
1.3 陰陽性對照 (1)陽性對照細胞: 取3份正常人O型Rh(D)陽性紅細胞等量混勻,經(jīng)生理鹽水洗滌3次后取少量壓積紅細胞,加IgG抗D血清,置37 ℃水浴致敏30 min,取出后用生理鹽水洗滌3次,用低離子液配成5%紅細胞懸液,離心備用。(2)陰性對照細胞: 取3份正常人O型紅細胞等量混勻,經(jīng)生理鹽水洗滌后,用低離子液配成5%紅細胞懸液,離心備用。將質(zhì)控標本與檢測標本一起檢測,結(jié)果均在質(zhì)控范圍內(nèi)。
1.4 方法 (1)試管法:將1滴受檢者紅細胞加入干凈的小試管中,用鹽水洗滌后以1000 r/min離心1 min,洗滌3次后,將上清液全部倒出,用低離子液配成5%紅細胞懸液,取懸液1滴加入試管中,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1滴,搖勻,3000 r/min離心15 s觀察結(jié)果,陽性對照管凝集,陰性對照管不凝集,鹽水管不凝集,則受檢管出現(xiàn)凝集為陽性,不凝集為陰性。(2)微柱凝膠法:將3種抗人球蛋白檢測卡分別標記A、B、C卡,用生理鹽水稀釋患者紅細胞到0. 8%濃度,分別加入50 μl于3種試劑卡中,將3種試劑卡分別放入對應的專用離心機中離心,B卡為5 min,A卡和C卡為15 min,取出觀察結(jié)果。試管法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1],微柱凝膠法所有操作嚴格按照SOP及試劑說明書進行。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3種試劑卡及試管法檢出率比較 3種試劑卡檢出率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 (χ2=45.986,P<0.05);試管法與A、B卡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試管法與C卡比較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A、B卡與C卡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χ2=22.371、χ2=38.893,P<0.05);但A、B卡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3種抗人球蛋白卡及試管法檢測的陰、陽性頻數(shù)及檢出率(例)
注:1)與C卡及試管法比較P<0.05
2.2 3種試劑卡不同凝集強度的頻數(shù)分布 C卡檢測較多為陰性;對于弱陽性標本(0.5+~1+),凝集強度A卡>B卡>C卡;對于強陽性標本(2+~3+),凝集強度B卡>A卡>C卡。檢測靈敏度B卡>A卡>C卡。見表2。
表2 3種試劑卡不同凝集強度的頻數(shù)分布(例)
2.3 3種試劑卡不同凝集強度的頻數(shù)對比 A、B卡檢測效力相同,而C卡檢測效果較弱。對于弱陽性標本,C卡較A、B卡大多檢測不出,漏檢率較高。3種卡檢測病人標本得到相同凝集強度的概率均較低, A卡與B卡為41.2%、A卡與C卡為48.4%、B卡與C卡為30.9%,差異性明顯。對于弱陽性標本,重合率A卡與B卡為33.9%、A卡與C卡為28.8%、B卡與C卡為6.9%;對于強陽性標本,重合率A卡與B卡為43.8%、A卡與C卡為64.5%、B卡與C卡為54.3%。見表3。
表3 3種試劑卡不同凝集強度的頻數(shù)對比(例)
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是一種改良抗人球蛋白試驗方法,與傳統(tǒng)試管法相比,簡化了操作步驟,縮短了孵育時間。有研究比較微柱凝膠卡與傳統(tǒng)方法對抗人球蛋白的篩選以及不規(guī)則抗體的檢測,認為微柱凝膠法對抗體敏感性更高,甚至可以檢測出傳統(tǒng)方法不能檢測出的抗體,更自動化、標準化。因此,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是一種簡便、快速、靈敏、準確的試驗方法[2],且具有結(jié)果易于觀察、反應穩(wěn)定、易于保存、拍照長期保存等優(yōu)點[3-4]。 微柱凝膠技術于1994年獲得美國 FDA批準為免疫學檢測技術,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已經(jīng)將微柱凝膠技術作為常規(guī)性的檢測技術在臨床廣泛推廣。目前,微柱凝膠技術在國內(nèi)已較多運用于不規(guī)則抗體篩查、交叉配血及多種IgG類抗體的檢測中。
現(xiàn)階段,國內(nèi)較多使用進口A、B卡,而較少使用國產(chǎn)C卡[5-7]。本研究以試管法作為參照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3種試劑卡的檢出率有顯著性差異,再進行組間兩兩比較后發(fā)現(xiàn),A、B卡與試管法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而C卡檢出率顯著低于進口卡和試管法。
C卡對于進口卡檢測為陽性的標本檢出能力很低;在檢測弱陽性的標本時,出現(xiàn)進口卡檢測為弱陽性而C卡檢測為陰性、A卡與C卡檢測為弱陽性而B卡檢測為強陽性的情況;在檢測強陽性的標本時,出現(xiàn)進口卡檢測為強陽性而C卡檢測為弱陽性甚至陰性、C卡檢測為強陽性而A卡檢測為弱陽性的情況。3種試劑卡差異性較大。
綜上所述, 檢測靈敏度B卡>A卡>試管法>C卡,但容易出現(xiàn)假陽性結(jié)果,對于已考慮存在弱抗原反應的樣本,首選靈敏度高的試劑卡鑒定,高效確保輸血安全;而C卡陽性檢測率和檢測靈敏度最低,容易出現(xiàn)假陰性結(jié)果,漏檢率較高,對輸血的安全性造成隱患,但不能以此否認其在輸血試驗中的運用價值;推薦臨床各實驗室使用B卡對患者標本進行輸血相容性檢測,輔以A卡與C卡進行比較和排異,既達到安全輸血的需要,又省時省力。不同廠家要建立共同的行業(yè)標準,實驗室之間建立標準化操作程序,再經(jīng)過長期大量臨床研究,建立起微柱凝膠抗人球蛋白技術在檢測上的“金標準”,讓該技術在輸血相容性檢測中更準確、有效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