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鋒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廈門醫(yī)院肛腸二科,福建 廈門 361009)
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對痔的概念界定為“痔是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及肛周皮下血管叢血流瘀滯形成的局部團塊”[1]。這是目前對痔較為公認的現(xiàn)代概念。本概念中包含有痔形成的兩大因素:肛墊病理性肥大、移位與肛周血管叢血流瘀滯。然而中醫(yī)對痔病的病因病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
“陰陽”是中醫(yī)理論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中醫(yī)陰陽學說起源于《易經》,成熟于《黃帝內經》[2]。張景岳在《醫(yī)易義》 中云:“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y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乎周易?!薄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瓣庩栒撸斓刂酪?,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鼻迥﹤蠹亦崥J安在《醫(yī)理真?zhèn)鳌?中云:“醫(y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保?]可見辨清陰陽在中醫(yī)臨證中的重要性。《四圣心源》是清代傷寒大家黃元御的代表著作。他將《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 等中醫(yī)經典著作之精髓,融會貫通于一體,從“中氣”“升降沉浮”的角度對陰陽升降理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本文基于《四圣心源》,初探黃元御“陰陽升降”理論及其對中醫(yī)痔病病機的認識。
《山海經》最早提出“痔”這一病名。關于痔的病因病機,歷代醫(yī)家眾說紛紜?!吨T病源候論》云:“諸痔皆由傷風,房室不慎,醉飽合陰陽,致勞擾血氣,而經脈流溢,滲漏腸間,沖發(fā)下部。”指出酒食與房勞可誘發(fā)痔病。明代方賢《奇效良方》指出:“酒熱之毒流于脈,內注大腸,以火就燥,則大便閉而痔漏作矣?!边M一步闡明了嗜酒是痔病一個重要病因。清·《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云:“食氣流滯,則濕熱之氣,澼積于陽明大腸而為痔。飲食不節(jié),醉飽,嗜食辛辣油膩炙煿厚味等,腸胃易生濕積熱,濕熱下注,蘊積日久不散,下趨大腸,蘊而為痔?!边M一步闡明了飲食不節(jié)對痔病形成的影響。《血證論》云:“魂門之病,有由中氣下陷,濕熱下注者;有由肺經遺熱,傳于大腸者;有由腎經陰虛,不能潤腸者;有由肝經血熱,滲漏魄門者,乃大腸之滯與各臟腑相連之義也?!逼鋵χ嗅t(yī)痔病病機的論述較為系統(tǒng)完整。明代李梴《醫(yī)學入門》曰:“脾土一虛,肺金失養(yǎng),則肝木寡畏,風邪乘虛下流,輕則腸風下血,重則變?yōu)橹搪保磺宕鷧侵t《醫(yī)宗金鑒》也云:“久瀉久痢而生痔者”及“久病咳嗽而生痔者”。均充分說明了痔病的發(fā)生同臟腑虛弱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锻饪茊⑿吩疲骸爸淘荒c澼是也。婦女因產難久坐,或經行時氣怒傷冷受濕,余血滲入肛門邊而生”;宋代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記載:“產后用力太過而生痔者”。均指出了婦女生產時易導致痔病的發(fā)生。明代薛己《薛氏醫(yī)案》也有:“痔瘡之癥或稟受胎毒,或母腹中受熱也”,認為痔病具有一定的遺傳性。此外,中醫(yī)還認為痔的發(fā)生可由其他病因如久站、久坐、負重遠行、便秘、久咳、妊娠等所致??偟恼f來,痔病是由于外感六淫、內傷七情等原因致使臟腑功能失調而引發(fā)的一系列病癥,不外乎氣虛、濕熱、瘀血所致。痔病的病機盡管歷代醫(yī)家都有所闡發(fā),但對于濕熱如何下注,肺熱如何傳于大腸等,仍然不夠透徹,使后世學者難以理解,無法有效地指導臨床辨證立法。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認為:“……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饎t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4]《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秉S元御從水左升火右降的角度來探討陰陽升降,提出中氣如樞軸,陰陽的升降有賴于中氣的健旺,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半陰半陽”的概念,指出陰陽內在的運動方式,其升降與五行的運動是統(tǒng)一的。
黃元御在《四圣心源·勞傷解》中認為:“脾為己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之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鸾祫t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保?]“清氣之左升,賴乎陰中之陽生,陽生則浮動而親上,權在己土;濁陰之右降,賴乎陽中之陰生,陰生則沉靜而親下,權在戊土。戊己升降,全憑中氣,中氣一敗,則己土不升而清陽下陷,戊土不降而濁氣上逆,此陰虛、陽虛所由來也?!保?]黃氏理論體系的中土斡旋實際上就是脾升胃降,己土升,戊土降,體現(xiàn)了“中氣”是人體陰陽升降之樞紐。
對痔病病機的認識,黃元御在《四圣心源·瘡瘍解·痔漏根原》中認為:“痔漏者,手太陽之病也。手之三陽,自手走頭,足之三陽,自頭走足。手三陽之走頭者,清陽之上升也;足三陽之走足者,濁陰之下降也。足三陽病則上逆而不降,手三陽病則下陷而不升?!保?]此段從陰陽升降的角度高度概括了痔病的病因病機。他的理論源于《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瘕,為沉痔。“五行之理,升極必降,降極必升,升則陰化為陽,降則陽化為陰。水本潤下,足少陰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極則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陽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極則降也。手太陽病則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腸有熱。五藏六府,病則傳其所勝,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熱于大腸。魄門處大腸之末,丙火傳金,陷于至下之地,是以痔生于肛也?!保?]從水火升降、五行生克制化的角度進一步闡釋了痔病的病由:小腸與心互為表里,手太陽小腸經病則心火下陷,火化金,則移熱于大腸,終累及魄門。黃元御非常重視中氣尤其是脾的作用。“然病在于二腸,而究其根源,實因于脾。《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以過飽傷脾,脾氣困敗,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趨二腸,而為泄利。泄則脾與二腸俱陷,丙火陷于肛門,此痔病所由生也?!保?]這與臨床上很多痔病是由下利誘發(fā)加重的事實是相符合的。
對于痔病突出而重要的癥狀:出血,黃元御是這樣認為的:“氣統(tǒng)于肺,而肺氣之降者,胃土之右轉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凡經絡藏府之氣,皆受于肺;凡經絡藏府之血,皆受于肝。戊土一降,而諸氣皆降,己土一升,則諸血皆升。脾土濕陷,則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脫失于大便。凝則為虙瘕,流則為沉痔。沉虙者,皆肝血之下陷,無二理也?!薄鹅`樞·邪氣藏府病形》:“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血流于后,則為沉痔,血凝于前,則為不月,不月即虙瘕也?!薄督饏T要略》:“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痔與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鹚ザ菡?,則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痔生?!保?]血為陰,氣為陽,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氣,肝藏血。中氣虛衰,己土不升則肝木不升而下陷,肝血則隨之下行;戊土不降,則肺金不降而上逆,金氣上逆則丙火下陷移熱于大腸。熱迫血行,而血出于魄門。
黃元御認為陰陽升降失常后,熱雖在魄門,而寒在中土。“要之,痔家熱在魄門,而脾與小腸,無不寒濕。緣丙火不虛則不陷,陷則下熱而中寒。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熱。陷而不升,故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也?!保?]臨床上痔病常見的中醫(yī)證型為“濕熱下注”,治療上目前大多為清熱利濕,常常治標不治本?!按瞬∫怀桑灿鲋袣夂?,則火陷而痔發(fā)。無論其平日,即其痔發(fā)肛熱之時,皆其寒濕內作之會,而醫(yī)工不知也。經血陷流,習為熟路,歲久年深,時常滴漏,則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保?]黃元御提出了痔病的方劑“茯苓石脂湯:茯苓三錢,牡丹皮三錢,桂枝三錢,芍藥四錢,干姜二錢,炒甘草二錢,赤石脂三錢,升麻一錢。煎大半杯,溫服。治痔漏腫痛下血。肛熱加黃連,木燥加阿膠。”[4]方中茯苓泄水燥土,牡丹皮清心火,桂枝土木雙調,升陷暢血,芍藥下清風木,上清相火,干姜、甘草暖土調中以復升降,赤石脂斂腸止泄,升麻升手陽明經氣以止泄,兼有解毒排膿血之功。治療上獨重中氣,從陰陽的升降上入手以獲取良好的臨床療效。
痔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變,痔病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已嚴重影響到患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如何擺脫痔病的困擾成了患者們關注的熱點,預防痔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醫(yī)認為痔病的發(fā)生多與飲食不節(jié)、臟腑本虛、房室不慎、六淫七情致病有關。中醫(yī)可以對患者進行體質辨識,做到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臨床上痔病的證型有虛實寒熱之分,錯綜復雜,故臨證應審證求因,從整體出發(fā),認識每個患者個體的病機,著眼于陰陽以辨證論治,力求方證相應以獲取良好的臨床療效。
黃元御的醫(yī)學理論體系十分完整,他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陰陽升降”理論,獨重中氣,從陰陽升降來解釋人體疾病的病機,或左路清陽不升,或右路濁陰不降,或者二者兼有,治療上獨重陽氣及中氣。執(zhí)簡馭繁,通過癥狀透見本質。痔病基本病機是中氣虧虛,脾胃升降功能失調,郁熱下陷魄門。傳承黃元御培補中氣、恢復陰陽升降的學術思想,有助于痔病中醫(yī)臨床療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