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瑜澮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碧K教版課本注解:“燕、趙同時為秦所滅,此時韓、魏、楚皆已滅亡,故稱‘革滅殆盡之際’。革,改變,除去?!笔紫?,此句的解釋并不準確,“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所表述的是燕、趙處在將要被秦所滅的危險關(guān)頭,而不是注釋中所說“燕、趙同時為秦所滅”的結(jié)果。其次,“革,改變,除去”這個注解也不準確。“革”本義為去了毛并且加過工的獸皮,引申為動詞時雖有“變革、更改”之常用義,但也有“除去、消滅”的意思。《楚辭·天問》:“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蔣驥注:“革,除。”柳宗元《道州毀鼻亭神記》:“河?xùn)|薛公,由刑部郎中刺道州,除穢革邪,敷和于下?!薄案铩备俺毕鄬槲?,顯然是“除去”的意思。當(dāng)表示除去、消滅義的“革”跟“滅”組合在一起時,就構(gòu)成了同義復(fù)詞“革滅”,《漢語大詞典》收錄有“革滅”一詞,即釋為“消滅,滅亡”。所引例證有二,其一為《文選·班固〈典引〉》:“虎螭其師,革滅天邑。”呂延濟注:“用虎龍之兵攻滅桀紂,以升天子之位也?!逼涠礊椤读鶉摗分械拇司?。此外,同義復(fù)詞還常有字序顛倒使用的現(xiàn)象,如“革滅”也可作“滅革”,《通典·選舉》:“有司不能詳求故實,滅革其弊,而乃繁設(shè)等級,遞立選防,茍以抑之?!边@里的“滅革”即是“革滅”的倒序詞,顯然也是“除去、消滅”的意思。綜上,筆者認為教材注釋應(yīng)更正為:“革滅:消除,消滅?!?/p>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碧K教版教材注釋 “向使”:“以前假使?!彼坪醢选跋颉崩斫鉃椤耙郧啊那啊钡囊馑剂?。雖然“向”確實經(jīng)常采用其“當(dāng)初”之義,但是在解釋“向使”這個詞時,應(yīng)當(dāng)注意到“向”還有“假如、如果”的意思,“向使”是一個同義復(fù)詞,應(yīng)解釋為“假使”。
首先,“向”有如果、假使的意思,《漢語大詞典》就收有這個義項:“連詞。表示假設(shè)。宋蔡絳《鐵圍山叢談》卷二:‘向非城西索水之北有新筑堤,初架水之通宮苑者,偶橫阻得且止,微此,一夕灌城,悉為魚鱉矣?!瘏⒁姟蚴埂??!蓖跞籼摗吨T史辨惑》:“一段之文而錯雜如是。向無注釋,讀者孰知其為一人邪?”葉盛《水東日記·翰林文字潤筆》:“向非吾弟貿(mào)易以資我,我何以至今日耶?”這兩句中的“向”也都是“如果”的意思。
其次,“向”既有“如果”義,故能與同樣具有此義的“令”“若”“使”等組合成同義復(fù)詞,表示“假設(sh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軍之?dāng)∫?,土崩奔北,師徒略盡,軍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豐在此,不至于是也?!壁w璘《因話錄》卷六:“嗟夫!向若楊君不遇,……安得秉鈞入輔,為帝股肱?”《世說新語·賞譽》:“桓公語嘉賓:‘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顯然,上述三例中的“向令”“向若”“向使”都是“假如、假使”的意思。
再次,人教版語文選修教材也收有 《六國論》一文,教材對“向使三國”的注釋是:“假使韓、魏、楚三國?!笨芍^正確無誤。
綜上,蘇教版《六國論》“向使”的注解應(yīng)予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