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第十中學)
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學習信息技術課程,這門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到了高中階段,信息技術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以生活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這對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和學生信息技術技能的培養(yǎng)都具有積極意義。
首先,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應遵循生活化原則。遵循生活化原則,就應緊扣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中截取學生所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來創(chuàng)設情境,由此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遵循生活化原則,就應該著眼于學生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以任務形式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讓學生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探討中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同時,要將信息技術課程由課堂向生活拓展,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而引導學生展開應用,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實踐能力。
其次,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應遵循主體性原則。實施生活化教學,其目的是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接受知識的客體。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參與度,還要注重優(yōu)化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真正經(jīng)歷信息技術知識的構建過程,在應用中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參與到信息技術學習過程中。
最后,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應遵循應用性原則。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宗旨是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那么,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學目標的預定,還是課堂活動的組織,或是課后任務活動的設計,都要力求凸顯能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為更好地對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展開探究,筆者選取了第四章“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中的“文本信息的加工”展開教學實踐并結合教學實踐展開分析。
一般字處理軟件的常用編輯功能(紙張大小的選擇、版面的分割、圖文的排版)。
1.播放視頻,導入新課。借助課件,播放《再別康橋》的詩歌,課件同時呈現(xiàn)詩歌內容,詩歌的標題、內容以不同的字體、字號、顏色呈現(xiàn),由此而引入新課。
2.呈現(xiàn)任務,展開合作。呈現(xiàn)任務:(1)將紙張設置為A3,并分為兩欄;(2)錄入《再別康橋》詩歌內容并根據(jù)要求設置字體、字號和顏色等(以幻燈片形式展示具體要求:頁邊距、字體大小、顏色)等。
呈現(xiàn)操作提示:如字體顏色的設置:(1)選中要設置顏色的文字;(2)執(zhí)行“格式”→“字體”,彈出對話框;(3)切換到“字體”對話框,找到“字體顏色”,點擊其下方的自動右邊的小三角形,即可選擇顏色。
小組合作,相互交流。以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根據(jù)任務要求及操作提示展開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任務。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巡視小組合作學習情況并適時給予指導。
3.歸納總結,評價激勵。以小組為單位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匯報,總結任務完成過程中所學習到的知識點、遇到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歸納總結并結合小組的合作情況對小組實施評價。
4.布置課后任務,應用實踐。選擇自己所喜歡的一篇詩歌,利用所學知識,將其制作為小報。
結合教學實踐不難發(fā)現(xiàn),實施生活化教學后,教師不再充當講授者角色,而是成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更多是要通過情景導入新課,以任務形式來組織學生展開學習。為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為更好地實施生活化教學,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教學。
該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要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生活中選擇學生所熟悉的素材來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以引入新課程。如“表格信息加工”中以學生成績的排名、平均分等來引入新課。
實施生活化教學,以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后,教師要及時向學生呈現(xiàn)當次課堂所要完成的探究任務。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實際,要緊扣教學目標,要清晰明了。出示任務后,教師要結合任務而給出操作提示。信息技術操作性較強,進入高中后,大多學生已基本掌握了一般工具的應用,出示操作提示,目的讓學生根據(jù)操作提示展開任務活動,通過操作而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合作完成任務過程中,教師要注重以問題方式引導學生展開深入交流。如“文本信息的加工”中字體顏色的設置,除了采用利用“格式”→“字體”進行設置,還可問學生是否有其它的操作方法,由此引導學生展開交流,掌握常用工具欄的應用。
該環(huán)節(jié)更多的是根據(jù)學生的合作交流情況,引導學生匯報,結合學生的匯報而對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在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結合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操作演示,幫助學生回顧知識點。如“頁面設置”,可邊操作邊講解,提示應該注意的問題。當然,此時的講解并非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是以精講的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
對小組學生的評價要結合學生完成任務的效果、時間、方法等展開。如“表格數(shù)據(jù)的圖形化”中學生所選的圖表類型是否符合數(shù)據(jù)要求、操作是否準確、圖表數(shù)據(jù)圖形化是否美觀利于讀者瀏覽等。在教學實踐中,最好能以量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進行評價,這樣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實施生活化教學,通過課堂教學而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后,要及時布置課后實踐活動,以此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和提升。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后布置制作小報任務,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制作小報過程中熟悉文字處理工具的應用。同樣,在“文件的下載”的教學后,布置學生下載自己所喜歡的歌曲、明星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在下載過程中掌握常見文件的類型和下載途徑。
課后任務的完成,可組織學生自主完成,也可單獨完成,學生完成任務后,通過網(wǎng)絡(QQ、微信、郵箱)等方式將成果傳給教師,教師及時審閱并給出評價。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教師雖然布置了課后練習任務,但沒有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跟蹤和評價,導致任務完成情況不佳。其實,當前大多學生家里都有電腦,也有條件完成任務,布置任務后,要及時對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檢查和反饋。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切實結合學生的實際和教學需要,從生活中選取有利的素材,將其引入到信息技術課堂中,以此而激活信息技術課,激活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同時,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展開實踐,這樣才能較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其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